<p class="ql-block"> 在北碚区的繁华闹市里,高楼大厦之间,座落着一幢中西合壁的小别墅,这是为纪念老舍先生那段“为抗战而写”的岁月,按照过去的模样,恢复重建的老舍于抗战期间在重庆北碚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舍之子舒乙题写的“四世同堂纪念馆”扇形牌匾,悬挂在圆形的大门上面;老舍于</span>1941 年所赋游子思乡心境的一首七绝小诗,幻化为对联悬挂在大门两边,上联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雾里梅花江上烟小三峡外又新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联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病中逢酒仍须醉家在卢沟桥北边。</span></p> <p class="ql-block"> “四世同堂”作为老舍旧居纪念馆的馆名,源于受到老舍青岛旧居“骆驼祥子纪念馆”的启发。1940年8月,老舍代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受了林语堂先生赠送的这幢小楼,并在此楼办公居住;1943年11月老舍夫人携子女来到重庆,为躲避日军的狂轰滥炸,全家定居于此。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老舍在这里创作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等抗战小说,以及戏剧、散文、杂文、曲艺、诗词和回忆录各种作品数百篇。</p> <p class="ql-block"> 迈进“四世同堂纪念馆”的大门,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老舍铜像,先生戴看眼镜,身穿长袍,端坐在藤椅上,仿佛在静静地思考写作上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舒乙为介绍纪念馆而作的前言,紧邻着老舍坐像,让进来参观的人读后,就对纪念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扇面的牌匾上书《多鼠斋》,据说是因为当时这房屋里的老鼠特别的多,常闹鼠灾,乐观风趣的老舍就把这屋子取名为“多鼠斋”。并以“多鼠斋”为题,在报上发表《多鼠斋杂文》若干篇。</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屋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舍先生的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小巧的客厅和居室,被设计成为了展厅,墙上悬挂着一帧帧老舍先生的照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老舍的生平,以及在重庆为支持抗战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展示出老舍先生的著述。</p> <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成为抗战时期陪都的文化活动中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生活在北碚、重庆的文化名人时常来访,坐在客厅里谈论国家大事。</p> <p class="ql-block"> 小小院落,青砖黛瓦,绿意盎然,环境清幽。纪念馆以抗战文学、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为主线,展示了作品内涵和老舍先生生平,同时也展示出老舍北碚岁月的心路历程,是重庆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