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说明:我的这篇文章是在自叙编织过程。其中又含有针法和术语,不太讨喜,不太大众化。但这是我的亲身经历,也有我的心血和辛苦。我愿意展示给大家,敬请美友们自便。</p><p class="ql-block"> 2006年五月我乔迁到南城的一个小区。除了老房子我搬不走,其余全部家当都被我打包到了新家。</p><p class="ql-block"> 老辈人说破家值万贯,我理解的这个万贯,不仅仅是表现在金钱上的那么简单。其中还有一层含义是:有的物品不定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比丢弃不用,需要时却花大价钱购买要划算得多!所以我一丝不苟地遵从上辈人的谆谆教诲。</p><p class="ql-block"> 眼瞅着堆积面前的一缕缕,一团团,一桄桄的毛线,都是我三十五年中为全家四口人织的毛衣毛裤毛背心的剩余,同时也感觉到毛线也期待我,如何安排它们的去处。一番思量,一番权衡,决定用它们成就几件成品,古人能积腋成裘,我为什么不能?!</p><p class="ql-block"> 编织什么呢?掂量思忖,床上的用品提醒了我:平常的生活中,到春秋时我们盖过毛毯;夏天时盖过毛巾被;冬天盖的棉被,唯独沒盖过自制的毛线被。如果我完成了想像,是否也是一个创新,一次创举!不但独出心裁,挖掘了毛线的剩余价值,还变废为宝,做到了物尽其用呢!越想越佩服自己的预想独特!越想越感觉值得一试!</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急性子的人有思虑不周的缺点,但也有优点,说干就干动作快呀!我急不可待的把剩余毛线按多与寡、色泽由浅入深排好队,先用存量多的打头炮,初步估计能织到四寸多,再按顺序由多到少排列开。但我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是在织成片的线被,不是循环的织衣服。所以在织了二寸多时就发现了问题:来回一上一下的针码,倒使得被面卷屈不平,应该是一去一回都织平针,如此织出的线被解决了凹凸不平的问题,使反正面的平针平缓有致,很整齐,再加上颜色的搭配,很美观协调,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找出问题的症结,再往下进行就容易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我又根据织成的第一片线被的长与宽,粗略地计算出要织出一米八长,宽约一米五的线被的用线量,估计现有的毛线可织成两个毛线被。那么先给老伴织吧,这些年他总是感觉小腿寒冷似冰,盖一床新里儿新面儿的棉被仍感觉有些冷。有一床线被压在棉被上,既挡寒又防冷,想到此,于是加快了编织的速度,而这些活儿都是做完一天的家务后,在灯下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成就了第一个毛线被,一量尺寸,长约1.80米,宽约1.50米符合标准尺寸,我又马不停蹄地忙活了两个月,当看到摆满床上长短不一,宽窄不同,颜色多样的每一片线被,泪水不由自主的顺着脸颊,无声地流淌下来。我又按着顺序一片片缝合在一起,这可真是一上一下,千真万线织不尽,一反一正,片片缝合是真情!</p><p class="ql-block"> 现在四十岁以下的年轻女士,大多是忙于工作,忙于子女的教育,采取的多半是快歺和速食性的生活节奏。能用钱解决的决不会染指女红(红在此念工字音),更别说编织毛制品。要冬天的被子:有羽绒的、有丝棉的、晴纶棉的,又轻又薄又保暖。五十岁以上的女士忙于家庭,忙于老人,加上身体等因素,也很少有人再与缝缝补补沾边了。而我是仅有的少数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本来就是一堆杂线,而且都是混纺线,(在七十年代,纯毛线的价格不菲,一般人是不舍得花钱购买的)即便扔掉了事,也很正常。却经过我的妙手回春,旧貌換新颜啦!感觉自己的做法是奇功一件!</p><p class="ql-block"> 从2008年至今的十五年中,无论是暖冬还是寒冬,每年的数九天里都有极度寒冷的时段,人老了又沒有抗击寒冷的壮火力,但用上自己织就的毛线被,既抵御了严寒的袭扰,又沐浴在温暖如春的真情中!幸福感觉熨热心窝!</p><p class="ql-block"> 篇尾曲由本人演唱的歌曲:岁岁。</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