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艺术:雷胡坡龙神庙壁画

刘建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壁画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大约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定居,建筑出现,壁画成为建筑墙面上的绘画艺术。壁画在建筑环境中,运用线条、构图、造型、色彩,绘制画面,起到装饰、美化、渲染的作用,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壁画内容涉及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具有社会教育功能。</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壁画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壁画主要分为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殿堂寺观壁画三大类型。石窟壁画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内蒙古阿尔寨石窟壁画等,墓室壁画如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汉墓壁画、内蒙古和林县小板申东汉墓壁画、内蒙古宝山辽墓壁画等,殿堂寺观壁画如山西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西藏布达拉宫壁画、内蒙古大召壁画等。</p><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印迹,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信仰习俗的情景,成为中华民族璀璨魂丽、异彩纷呈的社会画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壁画与当地的民俗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清水河县位于晋陕蒙三省交界,是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接触地带,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水河境内不仅发现了大量人类活动的文化遗迹,而且也发现了墓室壁画和寺庙壁画,这些壁画展示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生产生活环境和精神崇尚与追求。</p><p class="ql-block">清水河县的北堡乡、窑沟乡、杨家川等地都建有龙王庙或有关龙王祭祀的活动遗址、遗迹,深刻地反映出这一地区的民众对龙王的敬畏和崇拜,在人类面对自然环境,无法对抗旱涝灾害、虫害等的时候,就寄希望于神灵的佑护和施恩,借助神灵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宁。因此,即便是贫瘠的乡村,也会集乡民之力,修建龙王庙,供四方村民祭拜祈愿。</p><p class="ql-block">龙王庙的建立,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相关活动。祈雨,是每一处龙王庙必有的重大活动。祈雨仪式神圣庄严而隆重,程序完整,各地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风俗不同。这种仪式在乡村里延续传承,有的地方有固定的社会组织,多数称为“社”,前面冠以各种名称。会社成员一般由当地有名望、有能力的人组成,主持安排一切活动。祈雨后,还邀请戏班唱戏三天,周边村落乡民都会来看戏,各种买卖贸易活动云集而来。因为聚集的人多了,也成了年轻人相识、相处的好时机,成全了青年人的恋爱婚姻。庙会就成为当地文化、经济和生产生活多方面交流的契机和场所,也成为当地富有特色的民俗话动,流传至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雷胡坡龙神庙壁画内容及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龙神庙名称,见于《清水河厅誌》所载。龙神庙位于清水河县城关镇雷胡坡村银贡山南麓。《清水河厅志》记载“龙王祠南望玉屏山,北依金盖山,层叠如华盖,上有真武庙,又名真武山,民居喜此山,向阳而住,依山麓而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龙神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是康熙皇帝六女儿恪靖公主(也称四公主)身边的一等侍卫黄忠主持建造的。乾隆四十年(1775)曾修缮,并建龙王祠南面乐楼,乾隆四十六年(1781)秋立乐楼碑。龙神庙内建有龙王祠、五谷神殿、瘟神殿、钟楼、鼓楼、禅房、仓库,庙内竖立有旗杆、山神等。村民逢时过节祭拜成风,祈雨祈福,求佑平安,习俗传承数百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龙神庙逐渐废弃,多次遭到严重人为破坏,加之自然灾害侵蚀,年久失修,残破不堪。2020年左右对龙神庙开始重建,拍摄了龙神庙的残存遗址。从照片上看,仅存龙王祠一栋五孔窑洞建筑,主体建筑结构为块石砌筑,据参与修建的人讲,当时窑洞内北面墙壁上绘有壁画,东西两面也绘壁画,后仅保留下北面墙壁上一段壁画,成为龙神庙原有建筑中宝贵的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北墙壁画残存面积约9平方米,因为是窑洞,壁画上部呈弧形,并有长度4米的地仗出现空鼓、开裂、外闪现象。地仗与墙体的裂缝最宽处有14厘米,掉落的泥土块、白灰、水泥渣等落入裂缝中。壁画整体受损严重,除自然因素导致的颜料层粉化、起甲、脱落、褪色等,更为严重的是人为破坏,有意的毁坏画面中的主要部分,画面中人物的眉眼口鼻、头部冠饰都被抠挖损毁,画面中景物、动物等也被挖掉。此外,划痕比比皆是,刻划污言秽语,使得壁画内容支离破碎,漫漶不清。</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清水河县城关镇聘请专业团队对龙神庙仅存壁画进行保护修复。首先对颜料层进行加固会贴,对空鼓、开裂、外闪的壁画重新复位,画面上孔洞、裂隙得到了技术修补。针对壁画缺失内容,经查阅相关文献史料,与修建龙神庙的工程人员问询交谈,以及附近村民调查了解,基本掌握了龙神庙的建筑历史与发展过程,也感受到当地民众对龙神庙的崇拜敬仰之情,和对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的意愿和需求。壁画修复在遵照文物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对画面缺失部位进行了修复,重现了这幅壁画的内容风貌。</p> <p class="ql-block">壁画以人物活动场景为中心,左右两端分别绘制山水花卉的四扇折叠屏风。画面看到有六位长者,残缺部位还可看到残缺不全的人物图形,画面人数共有几位尚不能确定。根据人物冠饰、举止,可以推测或为道家仙人,仿佛出行归来在山间歇息、修行论道。几位老者有坐山石上,有站立一旁,或手捋长须,或疑神注目,或若有所思,大多结道家手印,个个仙风道骨,慈眉善目。人物背后树冠高大,枝叶茂盛,山间彩云缭绕,一派安宁祥和景象。</p><p class="ql-block">人物两侧各为四扇折叠屏风,以山水花卉相间绘制。左屏第一扇绘山峦、田地、道路、赶车人,从山峦田地浅淡的绿色,稀疏的树木,应该是春天景色。第二扇画几朵盛开的芍药,这是北方春天盛开的花朵。第三扇画高洁的兰花,亭亭玉立。第四扇画山水楼阁,远山近水,还有乘凉亭台,应为夏日景象。</p><p class="ql-block">右屏第一扇画秋山秋水,草木茂盛。山溪旁一只硕大鱼篓,一位捕鱼者正走向河边。画面呈现出山高水长,宁静阔远的秋天景色。第二扇绘缤纷盛开的菊花,象征秋天繁盛与丰满。第三扇是一株枝干遒劲、傲霜凌雪、含苞待放的腊梅花,成为冬日最亮丽景致。第四扇,山石峭立,草木萧疏,原野上一匹行进的牧马,动静相宜,给冷寂的山谷带来无限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以仅存壁画来看,两幅屏风画是壁画中最为精彩的画面,绘画立意高远,寄情于山水,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山水花卉的描绘,表达了内心向往山林天野,追求宁静音洁的情志。屏风画的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征,远景、近景、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用色简单,只有红、绿、黑三种,但色彩并不显单调,画面的色彩反而非常的协调。</p><p class="ql-block">中国屏风画起源于商代,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屏风中的山水画在宋代达到顶峰。明清更趋观赏性。龙神庙壁画中的屏风画显然延续了屏风山水绘画的传统,从画面的景物中体现出中国人审美观念和对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认识。</p><p class="ql-block">绘画中山体立面,以红色表示,说明画工对自然环境的取材,应该是来源于雷胡坡的山峦景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