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秋山西访古行(一B)

随便

<p class="ql-block">芮城县城不大,从城隍庙驱车五分钟,就来到了寿圣寺。花坛绿树掩映着红墙碧瓦,悬鱼惹草。屋脊之上,一溜烟儿的小跑兽光彩熠熠,闪出亮晶晶的古铜色。镂金错彩,粉饰艳丽的山门背后,院落深处,悄然屹立着一座宋代砖塔,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寿圣寺砖塔之所以出名,因其甫一出场,就自带神秘光环,不同凡响。北宋神宗初期,该地早已荒废多年,每到夜晚时分,常有奇光异彩出现。士绅耆老带领百姓寻踪挖掘后,“乃得舍利一器”。佛宝重光意味着盛世降临,福泽百姓。于是,当地民众出钱出力踊跃输将,盖起了一座高塔,将舍利隆重瘞埋在塔下地宫之内。随后又趁热打铁,在塔前盖起了庙宇。先有塔,后有寺,倒是应验了有塔必有寺,见塔如见佛的诸般说辞。随着香火日盛人烟聚集,便形成了乡镇。因为地处巷口村,所以称之为巷口寿圣寺砖塔。</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大殿正后方一座高塔映入眼帘。这种前寺后塔,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的佛寺规制,多是自宋代延续至今。而隋代之前,多为前塔后寺,唐代有时是塔寺并列。这种塔寺侧重的不同,也昭示了佛教日益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佛法渐入人心走向民间大众。</p> <p class="ql-block">大殿以北数十丈砌筑高台,周遭石雕围栏,其上坐落舍利宝塔,挺拔俊朗,气势雄健。宝塔为完全砖体建筑,外部轮廓呈现锥形,高约46米;平面为八角形,底层最大,直径约4米;计13层,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劲骨丰肌,收放自如。顶端塔刹部分尤为尖细,似银针刺破苍穹,英姿勃发,精气十足。</p><p class="ql-block">巷口寿圣寺砖塔,创建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是王安石变法图强,锐意进取的时代,也是王韶熙河开边,收复河湟,民心士气大受鼓舞的时代。人常说建筑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历史的载体。该塔完美印证了这一理论。</p> <p class="ql-block">根据《山西古建筑》描述:“宋代的砖石塔,山西保存有57座。其平面上多采用八角形,在塔的外形上,刻意模仿木构建筑外檐的形式”。寿圣寺砖塔就是范例之一。各层间距高大,适宜开门辟窗,满足楼阁式结构要求。一二三层每个立面塔檐之下为砖作斗栱,形制为五铺作双抄斗拱。一层最为粗壮伟岸,所以檐下施五朵,二三两层均为三朵,显得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四层以上各层拱形又为之一变,砖体累砌层砖叠压,叠涩出檐,继承了自隋唐五代以来的传统做法,呈现出密檐式砖塔风貌。这种兼具楼阁式和密檐式两种风格的宋代砖塔,融古朴雄健与端庄典雅于一身,的确少见。也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取长补短,融合开放的创新理念。该塔历近千年,遭遇过十余次地震,原有的裂缝,竟然在1920年地震之后,神奇地愈合,让人不得不感佩古人的智慧和技艺。</p> <p class="ql-block">各层檐角装点众多风铃,微风吹过,似有暗香浮动,梵音入耳。二到十层四面隐刻券门分设佛龛,内有佛陀跏趺跌坐于莲花之上。法相庄严,古韵悠远。</p> <p class="ql-block">砖塔一层开有拱券门,门内在2011年恢复了木制楼梯,可以登塔参观游览。据说砖塔内壁绘有宋代壁画,还有历代名人游客题记。这也是楼阁式佛塔的优势所在,中空构造可以设置楼梯,连接诸层,直达塔顶。依窗凭栏,极目畅怀,人生幸事也。现今一把铁锁就断了游人的念想,墙上还留有骆同学在95年到此一游的涂鸦,只能感叹,各自运气不佳。一个来的早了,还没有楼梯;一个来的晚了,楼梯锁了。可见时也,命也,运也,冥冥中自有天意。遥想北宋太宗朝状元宰相吕蒙正一生宦游,数度浮沉,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登高,方有了望远的眼界。神仙般的人物,才能说出如此旷达脱俗之语。</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寺院布有东钟西鼓,楼门大开,设有蒲团香案,却分别贴着禁止上楼敲鼓撞钟的布白,令人忍俊不禁。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原来还有这层意思。</p> <p class="ql-block">芮城寿圣寺,和全国现存的多座同名寺庙一样,因“寿圣节”而得名。有宋一朝,历代帝王都喜欢把自己的生日,定做国家法定假日,以宣示圣寿无疆,江山永固;皇恩浩荡,与民同乐。农历正月初三,即为宋英宗诞辰节庆,也就是“寿圣节”。熙宁元年正月(1068年),宋英宗的长子赵顼,即宋神宗,正式即位,就收到了芮城佛宝重光的祥瑞,于是钦赐庙名——寿圣寺,以全孝道。</p> <p class="ql-block">走出寺院,再回望一眼端庄秀美中通外直的佛塔。突然就想起了周敦颐,还有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p><p class="ql-block">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p> <p class="ql-block">看过了佛寺,也不能错过道观。更何况是全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大名鼎鼎的唐代遗构——芮城广仁王庙。念兹在兹,久已。</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位于城北,龙泉村口的高阜之上。街口墙面装饰铜雕版画,分别以芮城大旱,五龙襄助,颜开兴芮,雨祠古韵四组主题,讲述了五龙庙的由来。大意是说,在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当地持续干旱,地方官袁公心急如焚,日夜祈雨。于是便有青衣神入梦。袁公发愿,如能降下甘霖,定当重修道观,四时祭祀。精诚所至,果然应验。当晚二更,大雨如约而至,化解旱情。袁公率一众百姓感恩信诺,重修了五龙庙。从此,一座珍惜的唐代木构保存至今。到了宋代,笃信道教的徽宗皇帝分封五色龙王,青衣神就成了广仁王。由是广仁王庙的称谓正式确立,递相沿袭。</p> <p class="ql-block">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既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又是极易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古往今来,就有祭祀龙王祈雨求雨的风俗,而以唐代最为鼎盛。最初的五龙庙,就是因为当地有龙泉数眼,滋润周边百里之地,民众感怀龙王恩德而兴建的。</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高踞崖上,崖下开有窑洞,存有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石碑一座。碑名为《广仁王龙泉记》,记述了该地因泉水四溢而湖池纵横,风景独好;邑大夫于公,心系百姓,广建沟渠,兴修水利的故事。其中数语,余音绕梁,反映了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深刻影响着官员的理政意识。</p><p class="ql-block">“夫长民者,孜孜劝恤之谓仁;随时兴利之谓智。吾大夫则然:小善有益,知无不为;由智及仁,因利示劝。君子谓:于公其养民也,惠矣”!</p> <p class="ql-block">只可惜,这是一个退湖而耕,打破了生态平衡的悲剧。仅仅二十多年后,芮城大旱,泉水枯竭。又引出袁公还愿,再造道观的传奇故事。可见,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好事也有坏的一面,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唐文宗和宋神宗时期掌管芮城的地方官,不正是因势利导,兴利避害,运用宗教的神秘性和号召力,而给后世留下了两座文化遗产吗?官员的智慧和手段,如果都用在正途上,而不是”牛李党争”,“新旧党争”,也许唐宋的历史会大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从窑洞出来才发现大门不开。只好爬上高台,向内观望。好大的一处院落,一南一北只有两座建筑。南面是清代的戏台,标志性八字墙,往两侧斜向延伸出去,也许真能起到扩音的作用。北面就是广仁王庙的正殿,屋面干净整洁,台基光滑平整,阑额斗拱形制完备,色泽鲜艳。整座建筑,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既来之,则安之。配合着《山西古建筑》一书,看了个大概。正殿面阔五间,六根隐于檐墙的立柱分隔出一正间、两次间、两边间。两边间明显窄小,使得整个建筑平面近似于方形。正间开双扇板门,两次间皆辟直棂窗,采光效果应该不差。醒目的阑额与罗汉枋之上,分布五铺作双抄斗拱,简洁大方,拱瓣清晰。这种只设柱头斗拱而不设补间斗拱的做法,是早期木构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正殿殿顶为单檐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因为四条垂脊到檐柱后又斜向分出四条戗脊,形成了两个坡面,上部为悬山顶,下部为庑殿顶。就好像在半山腰,歇息片刻,故名歇山顶。九条脊线有横线,垂线和斜线,组合在一起,使得坡面清晰,棱角分明。广仁王庙的屋面平缓,出檐深远,尤其是戗脊飞檐,略微上翘,给人一种中气充沛,行稳致远的感觉。见识了唐代木构的简洁质朴,恢弘大气,已不虚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前,有一棵巨大的枣树,就植根于五龙泉眼之间,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只要是有了树,就预示着勃勃生机,欣欣向荣。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喜欢用木头建村舍,建庙观,建宫殿,是因为其诸多突出的品性。顽强与坚韧,便捷与广泛,舒适与美好,自然与和谐……温情脉脉,陪伴久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