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一)山背村新安江移民60周年庆典

章照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夜被淹一一移民之殇</p><p class="ql-block"> 朋友:你一定知道新安江上游有一个旅游胜地叫千岛湖,她的容积超过3400个西湖,她的美丽誉享全球。可是,你不一定知道,外山背村人的世代老家——方家村,就淹没在碧波万顷的水库底下,她静静地沉睡在水底已经整整63个年头了。</p><p class="ql-block"> 1960年5月13日,是方家村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日子,有着千年历史的方家村,一夜之间大水就漫进了家门,淹到了床脚。田地被淹,房屋被淹,村民们来不及收割将熟未熟的麦穗,来不及收拾家具农具,甚至来不及和祖宗道个别,就匆匆转移后靠。</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一天,在全村人的仓促大转移中,我大弟章平和同村的吴兆忠两个小生命呱呱落地,来到这个充满水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国家三年最困难时期,散居库岸各地的村人以垦荒扩种,野果渣充饥维持生计,度过了那段令人心酸的艰难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艰辛创业一苦难辉煌</p><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淳安县方家村(约占全村四分之一)的24户108名村民,听从国家安置,衣衫褴褛,泪别故土,踏上遥远的移民迁徒之路,辘转来到浙西南,成为云和第一批新安江移民。</p><p class="ql-block"> 短短的时间,他们就在一个坟堆杂草丛生的小山岗上建起茶果飘香,猪肥粮丰,人杰地灵的省级文明村。</p><p class="ql-block"> 因当地人称此地为山背,山背村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邻里节 移民节 双节同庆喜上喜</p><p class="ql-block">米粉粿 麻糍粿 老家美食香又香</p> <p class="ql-block">  隆重庆典一让烟花告慰先人 </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60年的酸甜苦辣,60年的悲欢离合。今天,山背人终于迎来喜庆之日。</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5日,云和狮山社区山背村广场,高朋满座,村里的父老乡親,喜气洋洋。上午九时许,随着资深主持王一琴甜美悦耳的开场白,由狮山社区和外山背村联合举办的“首届邻里节暨纪念新安江移民60周年庆典活动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活动在资深主持王一琴女悦耳的开场声中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主题与新安江移民首次“对接”,受到各级各界的特别重视,县人大,县政协,县政法委以及农业农村,文广旅体,移民,司法,慈善总会,元和街道,狮山社区:白垟墩经济合作社,喃山医院,街道乡贤会等部门单位领导、在丽杭州市千岛湖同乡会嘉宾与村民400余人共同参加今天的盛典</p> <p class="ql-block"> 村民组长袁勇军致词</p><p class="ql-block">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来自丽水的千岛湖老乡们,父老乡亲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云和,阳光灿烂,暖意融融,今天我们狮山社区白垟墩经合社山背村在这里举办首个邻里节暨纪念新安江移民60周年庆典活动。</p><p class="ql-block"> 在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山背村全体村民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向全村父老乡亲们表示亲切问候!</p><p class="ql-block"> 回望山背建村60年,是一部移民先辈流血流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奋斗史,</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前60年,山背村胜利地完成了移民创业打江山的万里长征。今后,我们将开始踏上“守江山,强基业,富村民”的新长征,我们定将不负众望,宏扬移民精神,在新的征程中接好棒,开好步,走好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移民纪念碑一愐怀之碑 励志之碑</p><p class="ql-block"> 移民六十周年纪念碑,记载着山背村移民创业的苦难奋斗辉煌史、记录了山背新安江移民人60年的心酸与甘甜,承载着山背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托,是一块缅怀前人艰苦创业的历史丰碑,是一块教育后人永远不忘山背人的祖籍在淳安方家的志碑。</p><p class="ql-block"> 当年,山背村属白垟墩大队第八生产队。在上世纪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六、七十年代,移民老支书袁光根坚信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率领全队社员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路,高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硬是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小村落建成为家家戸户猪肥粮丰,年年岁岁缴足国家公粮的丽水地区农业学大寨样板村。</p><p class="ql-block"> 如今,为山背建村打江山的老一辈移民绝大多已离世。今天,由当年在农业学大寨火红年代,曾经带领社员们起早摸黑,战天斗地,饱经风霜的老生产队长,已90高龄的老父亲,代表移民老一辈和袁老支书的第三代、现任村主任袁勇军共同为移民纪念碑揭碑。</p> <p class="ql-block">揭碑仪式一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来</p> <p class="ql-block">让烟花告慰先人 让丰碑激励后辈</p> <p class="ql-block"> 与老父亲合影一令我百感交集 </p><p class="ql-block"> 90高龄的父亲今天成为庆典的主角一老队长与新组长共同为移民纪念碑揭碑,成为一位60年历史沧桑的见证人。 老爸曾经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放牛娃,砍柴郎。不爱说话,只会埋头实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续被选任生产队长。生产队长一顾名思义,就是比社员早出工晚收工的生产队带头人。每天蒙蒙亮,就从村头吆喝到村尾:“出工了,大家出工了”。盛夏大忙的“双抢”结束,迎来的是劳力相对集中,农活相对轻松的给秧苗施肥耘田,午后出工,父亲要提前十几分钟下田,施撒肥田粉,少倾,男女老少七、八十号劳力手握耘杆,一字排开,下田耘耙,你追我赶,那气势甚是壮观。 晚饭后,繁星早已满天,再去队里的村中心的某农戸家(那时没有队委房),与记分员核实社员们一天的工分,安排明天的农活。( 除春节,国庆两节放假休息,生产队长的平常日程,大抵如此) 如今,与他一同战天斗地、挥洒汗水的那批“社员队友”们,大多已离世,留给他的只有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已故队友们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撰写人的合影一我们如释重负</p><p class="ql-block"> 本人为碑文撰写人之一,小小石碑,要记载山背村新安江移民人60多年来的前世今生,绝非易事。非常欣慰的是我老婆娘舅,山背笔杆子袁长根手头有非常丰厚的淳安方家村历史资料,我们共同商讨,字斟句酌,在征求村内外意见,多次修改的基础上一锤定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闪亮牌匾一山背骄傲</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丽水地委行政公署授予的“文明单位”两块牌匾越发金光闪亮,她凝聚了山背几代人的血水汗水和泪水、是党和国家对勤劳智慧文明山背移民村的最高褒奖,是移民纪念碑的最佳诠释。</p> <p class="ql-block">  李石良,称得上那个年代生产队的青年突击手。种田,机耕,木工,泥匠,样样精通。80年代初,曾被县科委聘请为省柴节能灶师傅,跑遍全县(含景宁)大小村落,1986年,获得浙江省计委,科委和农业厅颁发的“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25日一大早,他特地把保管珍藏了30多年的浙江省委省政府、丽水地委行署颁发的两块“文明单位”牌匾端放于移民纪念碑前,两块金子般闪亮的牌匾再次向人们展示了山背风采,山背骄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小纪念碑,记载着山背人太多太多的艰难心酸,饱含了老人们对山背太多太多的深情。抚碑追昔,许多老人情不自禁,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完成老人临终前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饮水不忘挖井人,今天的庆典,山背人以最高礼节,最隆重的方式一请县领导给老人们送上节日礼物,以表达对创业老一辈的致敬慰问。村里八旬以上的耋耄老人,能有幸参加这一姗姗来迟的活动,非常兴奋,非常激动。</p><p class="ql-block"> 老移民袁光池,已91岁高龄,曾经是当年生产队撸着袖子拼命干的老队长。病重住院的他听说村里举办移民庆典,心情难抑,非常激动,坚决要求出院。今天,在亲人们的陪伴下,坐轮椅专程“赶场”,亲历这一幸福时刻。</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老人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背老人一乐享幸福晚年 </p><p class="ql-block"> 我94岁高龄的母亲(前排座轮椅者)和90岁父亲(后排扶轮椅者)双双上台,成为村里唯一 一对享此殊荣的“90”后移民老人。</p> <p class="ql-block">风雨过后是彩虹 山背人民尽开颜</p> <p class="ql-block">   文艺节目 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村里土生土长的“歌舞团”,老婆子,小姨子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余卫星、叶爱仙的《新安江移民之歌》把人们的记忆拉到了那个移民人如歌如泣的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四岁小戈戈的一段越剧表演,让台下观众们简直乐开了花。</p> <p class="ql-block">  过去曾有方家睦剧团,如今又有后人新传唱。满英小妹落落大方、字正腔圆的独唱引得台下掌声阵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过一把戏瘾</p><p class="ql-block">李冬莲,吴女仙“80”后的老奶奶重新登台,再过一把“戏台瘾”。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老家方家村的睦剧团曾经闻名淳安和皖南。在我的幼儿记忆中,曾经不止一次地站在爸爸(剧团司锣)身边看月姣小姨,冬莲表姐们的演出,村祠堂戏台,高悬着气油灯的台下满坐的几乎都是她们的“粉丝”。</p> <p class="ql-block"> 王有存,就读于文革前的老淳安中学,退休于县农业农村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云和县派赴海南岛学习杂交水稻配种的“吃螃蟹”人,1996年,获得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颁发的“浙江省优秀乡镇农技员”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一首二胡曲,再现了一位老淳中人的才能和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云和闲云越剧艺术团,和禾艺术团两支文艺社团的名家大腕的台上表让台下观众饱享了一顿精美的文化大餐。</p> <p class="ql-block">云和喃山医院义诊服务队</p> <p class="ql-block">欢庆午宴一邻里节和移民庆典的重头戏,给许多原本不相识的老老小小,有了一次0距离认识交流的机会。实现了邻里节与移民庆典的完美对接。</p> <p class="ql-block">  庆典活动在平安,喜庆,热烈,和谐的氛围中圆满落幕。</p><p class="ql-block"> 云和县政协原副主席,淳安籍老乡傅瑜先生特为本次活动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纪念新安江移民六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挥泪别家乡,</p><p class="ql-block"> 风雨兼程六秩长。</p><p class="ql-block"> 戴月荷锄开瘠土,</p><p class="ql-block"> 披星养殖傲严霜。</p><p class="ql-block"> 门前春瑞花枝闹,</p><p class="ql-block"> 屋后秋琪瓜果香。</p><p class="ql-block"> 乐业安居追梦去,</p><p class="ql-block"> 扎根云邑写新章。</p> <p class="ql-block">活动主创:袁长根 袁泽春 李章照 李建法 袁勇军 吴木根 余伟星 朱宇兵 林建红 李石良 王有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 纪念新安江30万移民60周年视频”由徐章土,美图由符香环、郑建新、何建英等提供,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