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道与术,各自显神通

刘列平

<p class="ql-block">  霜降,微雨,渐凉!</p><p class="ql-block">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p><p class="ql-block"> 时光清浅,秋意正浓。在沸腾的火锅里升腾起的人间烟火气中,我们在山城重庆相逢,与久违的全国小语观摩活动遇见,共聚教学合力,共享教改智慧,共赴教育山海!</p> <p class="ql-block">  回想2016年,我到广东参加由小语专委会主办的“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会上,陈先云老师就“教学目标问题、教学重难点问题、教学文体问题、教学整体问题、教学评价问题”五个方面向大家解惑。2019年,我曾到海南省参加过“首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观摩交流活动”,该次活动主要是统编教材刚刚使用,为帮助广大语文教师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而解惑。2019年,我曾作为选手参加南北名师首届教学大赛执教《松鼠》,本次活动主要就阅读策略单元、习作策略单元以及阅读与表达教学进行解惑。2023年,时隔五年,我们迎来了“第四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陈先云老师在开幕式上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处于关键期、敏感期,如何在“变则通,通则久”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提出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坚持质量导向。每次盛会,立意不同主题,解决不同问题;每次盛会,聚焦突出现象,去除疑难杂症;每次盛会,顺应时代发展,螺旋递进……进一步推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  反观昨天的七节课和今天的八节课,留给了我三个最为朴素的词语:真实、扎实、朴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  第一:体现单元整组教学思想。每节课都以单元整体为载体,紧紧抓住单元篇章页,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不管是策略单元还是习作表达,都是放在单元整体中进行,很好的体现出了“大单元教学”。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时关注知识点的前后勾连,训练学生统整思维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二:体现出教学评的一致性。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三者紧密相连。教学从头到尾,一以贯之。在教什么的时候,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少而精,有的课堂一节课就围绕一个任务进行学习;有的课堂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任务群,任务群中的每个任务彼此联系,环环相扣。有些老师“教”的设计很巧妙,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如:蔺相如的回车巷。</p> <p class="ql-block">  第三:体现前置学习的有效性。十五节课,课课的老师都设计了前置性学习,或收集资料,或参观体验,或小试牛刀,或扫描朗读等,很好的为课中学习做了铺垫。特别是习作教学中的前置性学习,为课中学习的“修改”和“补写”赢得了充足的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p> <p class="ql-block">  第四:体现了整合学习的思想。首先是整合教材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如题目、插图、课后题、旁批、注释等;接着是根据学生真实的生活场域,整合多种资源进行教学,如:地方的美食、美景、文化等,抓住六年级即将毕业,让孩子们做一份回忆录,让真情流露;然后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如:两位执教者执教《将相和》时,对于这篇关于阅读策略“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训练,两位老师都用到了“计时器”,有的还用了“投票器”,在习作教学中,借助语音识别器“说话成文”,多媒体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越传统PPT的功用。</p> <p class="ql-block">  第五: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纸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执教者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绝大多数课堂上,老师们都拿出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参与探究,获得,而不是灌输、填鸭式。重庆老师执教《竹节人》,根据孩子的选择,课堂作为进行重组,充分尊重孩子。</p> <p class="ql-block">  第六:体现了强烈的课堂节奏。我对十五节课整体课感就节奏进行对比观测,分别从教学语言节奏、从教学流程节奏、教学时间划分节奏三个方面进行观测。教学语言抓住师生的“字音正确标准、语音清晰流畅、语调抑扬顿挫、语速快满适度、与其亲切舒服、语言风趣幽默”进行观测;教学流程主要抓住“课前准备快而有序、课堂导入有吸引力、学习内容删繁就简、学习活动遵循规律、学习方式讲练结合、课堂留白激趣研学”进行观测;时间节奏分别从“课前准备、巧妙导入、精准讲授、互动交流、归纳总结、巩固拓展”六个方面使用时间的多少进行观测。十五节课,有的课堂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有的课堂如浴春风,清新流畅;有的课堂活泼灵动,小手如林;有的课堂快慢适宜,动静结合…</p> <p class="ql-block">  每一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在肯定大家优秀做法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特别关于提问策略这个单元(曾经和团队一起参加过教师用书的编写),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疑惑:第一:策略单元有些老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策略,真实经历策略的由来;而有的老师则是直接告诉学生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策略进行学习。两种方式,何为适切?第二:关于习作教学的度如何把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等,不同的年段教学中,习作要求是否拔高?一节常规的作文课,我觉得应该是两个任务,一个是“保底”,另一个是“个性化表达”,老师们在同一节课中要注意这个点。第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  正如陈先云老师致辞中所说,本次展示课在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质量导向三个方面都做的很实,为我们一线老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期待明天专家们的精彩点评,拨开与会者的迷误之雾,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p> <p class="ql-block">  深秋,温暖,感恩!</p>

教学

课堂

语文

单元

老师

学习

学生

习作

策略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