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的美篇

<p class="ql-block"> 走近儋州</p><p class="ql-block">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p class="ql-block">这些千年传诵的名句,时常吸引着我去寻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行踪。这两天在海南西线游,我首选的是儋州闻名遐迩,文化底蕴深厚的“东坡书院”,它深邃、沉静、钟灵毓秀,让我久仰!感触颇深的是,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脍炙人口的诗词,更是豁达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书院座落在儋州中和镇东郊,是当年苏轼被流放到此创建的讲学场所。也是海南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1996年被授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原名“载酒堂”,始建于北宋(1098年),是由苏轼谪居儋州期间,讲学会友的场所发展而来。最初只是苏轼落脚的几间破茅草屋,后得益于当地友人的资助所建的新屋,并由苏轼取“载酒肴,从游学”的典故命名的,后正式更名为“东坡书院”。</p><p class="ql-block"> 进入景点的正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弯弯曲曲的“东坡桥”座落在春梦湖上,据说是当年学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湖中水波荡漾,荷花满池,远眺去宛如一幅山水画。旁边的“快意亭”,流露出苏轼在流放的逆境中对窘困失落的贬官生活的泰然自若,旷达、快意人间的乐观情绪。曲径通幽,走过桥不远就是傲然屹立的东坡铜像。旁边有许多碑刻。不远处“东坡书院”几个字赫然醒目。</p><p class="ql-block"> 进了书院,只见古木参天,群芳竞秀,院内展出苏轼许多书稿墨迹和文史资料。他在公元1097年7月曾谪居于此,那时的他已年过60岁。早年曾步入仕途,当他在湖州任通判时,有人认为他在诗中有“玩弄朝廷,讥讽国家大事”之嫌,认定有罪被送入御史台狱中受审,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史上第一次以诗定罪的文字狱,它对苏轼的影响终其一生。</p><p class="ql-block">他直到1101年释放北还,行至常州病逝。</p><p class="ql-block"> 苏轼虽被贬儋州已年过6旬,当他抵达时生活之艰难困苦更是超过人们的想像。这里是一片荒野之地,杂草丛生,蚊虫肆虐。他自建茅草屋,在此3年间向当地百姓学栽种、酿酒、作墨,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他与各地朋友唱和,写下大量诗文,他传教授业,推动了海南的文明进程。</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做地方官时勤政爱民,尽心职守,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赋税,体察民情。据说其父给他起名为苏轼,“轼”是古代车前横木扶手,以此为名,意为“默默无闻,扶危济困。”真是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诗文书画皆精通,其文汪洋恣肆,明白通达。他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气豪放,酣畅淋漓。他曾与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米芾等分别在诗、词、书法领域并称,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谪居于海南儋州,可谓“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他在孤岛流放时间虽短暂,却给海南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火种,故受琼岛后人的敬重与爱戴。据《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新,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当地人把他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p><p class="ql-block"> 漫步书院,仿佛看到苏东坡在诗中描述他教孩子的情景:“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酌,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器。”</p><p class="ql-block">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红酒。”沦落天涯荒蛮之地的老先生,哪像是失落之人,简直就是一个乐天的老顽童。</p><p class="ql-block"> 我敬仰苏轼,千古之后,再无苏东坡,千百年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文学成就和独步天下的文豪风范。</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朝圣而归的心情离开了书院,频频回首,树舍掩映在绿荫丛中,湖中荷花满塘。我踏着东坡的脚步追随而来,在留恋中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