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读贾同学的书,仅是几页,便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因是获赠,即便这个年龄,仍免不了沾沾自喜,名义上是替同学做个宣传,本意还是扯虎皮拉大旗,青蝇骥尾,附庸风雅。</p><p class="ql-block"> 因何而茅塞顿开?主要是对十六国历史认识的肤浅,看过的书,查过的资料,总是碎片化,不能系统,于是,该死的兴趣与缺乏钻研精神的性格,形成了强烈的矛盾,为此常常自责,反倒更加麻烦,加之思维空间被手机驾驭,万事皆是百度,所以,当翻阅这本研究型历史大作时,也欣欣然,也惶惶然。</p><p class="ql-block"> 尽自如此,我仍是庆幸有这种兴趣,尤其是对两晋南北朝历史的兴趣,由此免不了纸上谈兵,胡言乱语几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精彩纷呈,还是汉唐盛世的威名远扬,总觉得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的历史,知名度不是太高,或许是大一统的观念,大都对秦汉唐宋元明清历史耳熟能详,但这段乱世,非是研究,关注者不多,譬如帝王,都知道李世民赵匡胤赢政刘秀,但石勒刘曜拓跋焘慕容垂,显然知名度相差甚远,譬如名臣名将,都知道诸葛亮霍去病李广郭子仪,但王猛慕容恪韦孝宽斛律光,知名度也是远有不如,当然,大一统的盛世和分裂的乱世没有可比性,讴歌的时代和黑暗的时代没有可比性,但对于历史的精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些人这些事,比起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遑多让。比如曹操、诸葛亮,绝对家喻户晓,类似对应的宇文泰、王猛等,大都知之不多,但事实上,宇文泰创立的政治制度和府兵制度,对隋唐乃至后世的影响,其深远度是大于曹操的,王猛的政治谋略比起诸葛亮也是绝不逊色,即便成功了一半的金刀记,改变的怕不只是一国的历史,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但似乎没有知道空城计的人多。再比如韦孝宽斛律光高敖曹达奚长儒,军事的精彩绝对超过关羽张飞郭子仪。这虽是我等门外汉的一家之言,但究其原因,仍是书籍的力量,传播的影响,史记唐书三国演义,发挥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书籍,有些人扬名立万,有些事流传千古,也因为书籍,有些人有些事,虽是功盖当世,却后世声名不显,比如,为我国现代版图巩固做出巨大贡献的兆惠将军,世界征战史上跨越地域最广百战百胜的速不台、兀良哈台父子,等等。</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应该致敬所有为历史执笔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用严谨的学风和渊博的学识向现在的人们讲述曾经的事,我们的精神财富才得以保护传承,因为只有他们,我们的文化才会长盛不衰,永不断代,我们的民族精神才会薪火相传,屹立不倒! </p><p class="ql-block"> 感谢贾小军同学,感谢《五凉史》!</p><p class="ql-block"> ……上述肤浅,碎片不能连贯,昏头胀脑,未必自圆其说,性本愚陋,知我者必不笑我。</p><p class="ql-block"> 《姑妄言~乐之与知之》</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