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老家村的新面貌

梁野山人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东云村位于闽西武平县城乡结合部,距县城3公里,与国家级4A景区梁野山、旅游综合体"客都汇"相毗邻,县城经"客都汇"至梁野山旅游景区的省道205线穿村而过,新修的东环、北环两条环城快速通道纵横跨村,交通四通八达,非常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有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823户2433人。土地总面积16767亩,其中耕地面积1341亩,林地面积11317亩。主要产业有 种 养殖业、建筑业、商饮服务业等 。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5元,比上年增长15%。</p><p class="ql-block"> (图为与“客都汇”隔路相望的东云村两委新建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  初冬时节,我回到久别的家乡,放眼望去,一幢幢崭新的砖混楼房拨地而起,破旧的土坯瓦房难觅踪影;公路两侧的房屋商铺统一装璜立面,白墙青瓦,徽派门窗,美观大方,整洁有序,街井市面煥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我驱车直达村农民文化公园里的王氏宗祠,坪里停放了好几部轿车,放眼望去,周边新添了不少楼房,值得一书的是祠堂背后新起的楼房,原是我8年前回村帮扶的贫困户,户主王新昌,有泥水工师傅的手艺,当年住房是三间敞开式的土坯危房,如今翻盖了新楼房。据统计:至去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己达21户64人。拜过祖宗神位,包含前两年过世的老父亲,尊其遗言,叶落归根,火化当天我就将父亲遗像及长明灯请回放入祠堂,愿在天的父亲安息,天天看着家乡的新变化、新面貌。</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幅旧照是当年老家村环境整治开工时的留影。我退休的前两年,为还父亲心愿,主动响应当年市县机关干部住村蹲点的号召,从市机关回到老家村蹲点一年,跑项目,争资金,取得市县镇三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到省下达的“百镇千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充分做好各家各户的动员工作后,拆除了钟王两姓祠堂周边破烂不堪的厕所粪窖,整合了杂草丛生的荒芜宅基地,开工建设新农村的村农民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冬日暖阳下的新戏台广场,老人们可结伴晒太阳拉家常,幼童小孩也喜欢在此追逐嘻戏玩耍,年青的后生时常也在兰球场打打球投投篮,村民们闲时三三两两坐在遮阳挡雨的凉亭里,散步在绿荫花香的花圃前……这里己成为村民集会、娱乐、休闲、锻炼、玩耍的家门口公园。</p> <p class="ql-block">  农民文化公园建成的当年春节元宵,新建的戏台就上演了一场“庆丰收闹元宵”文艺联欢会,全村男女老少挤满了广场,欢欢喜喜,热热闹闹观看了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文艺节目。近几年村里每年都会办场文艺联欢晚会,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去年国庆期间,由村两委主办、乡贤企业赞助,热热闹闹地举办了一场“庆国庆,迎重阳”“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文艺汇演。</p> <p class="ql-block">  从武平最高峰梁野山流下纵贯东云村,流往县城平川河的东云溪,新修的生态环保堤坝即防洪蓄水又有利鱼虾等水生动物的繁殖生养,改变了以往春汛发大水3年2决堤,毁良田粮减产的困局。沿河新建的步行栈道也让农村人乐享城里人的悠闲时光。</p> <p class="ql-block">  如今全村的村道民巷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乡亲们夜晚出行方便多了,改变了从前各自然村一到夜晚漆黑一团的状况 。村办山泉水厂为全村村民用上了价廉卫生的自来水,改变了以往各家各户出重金打机井,还经常出现饮用水质不达标,影响村民健康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修建村农民文化公园的同时,我发动全村宗亲众筹资金修缮了东云下村王氏开基祖——均德公十二世祖念宇公祠。如今乡亲们的日子好过了,手头有积蓄,崇祖敬宗讲孝道更有热情了。去年武平王氏开基祖均德公家庙重修,动员全县王氏宗亲捐款出力,东云村王氏共有130余户,有近百人捐款了13万元以上,户均千元以上,名列全县前茅。</p> <p class="ql-block">  11月6日,武平王氏家庙重建周年庆典,老家王氏宗亲们早早地在宗祠门前集中,鞭炮鸣响统一出发,近十部车载着几十人浩浩荡荡前往40多公里外的武东桑梓坑王氏家庙参加庆典。望着一个个红光满面,兴趣勃勃的年青一代后生,我想着,如今农村的物质生活富足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应该跟上,积极引导提倡健康、文明、进步的新农村精神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