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涵濡

岁月静好

<p class="ql-block">久未谋面的朋友发来几张图片,原来,行走大西南,他在成都图书馆邂逅几年前出版的拙著《江南之南》。尽管中国国家图书馆早已有我的数本藏书,朋友传递过来的信息依然让我欣喜。</p><p class="ql-block">写书,不就是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走得更远吗?</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坚持写作?有的人以为码文字者有此嗜好。真就是所谓的兴趣使然吗?古人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写文章是一件寂寞的苦差事,既费脑子,还得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斗室孤独。世间的人,谁不知道享乐呢?这么些年来,无论工作多忙,我都没有丢掉手中的笔,并非有多么的“想写”,而是觉得“必须写”。</p><p class="ql-block">人生一世,不过百年,匆匆而过,究竟该怎样走完这一生?我们的先辈在思考人生意义时,在面对生命尽头的困境中,早已找到了“永生”的路径,这便是“人生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内在的品格修为、未必有可视的载体;立功需要机缘,不可强求;相比而言,立言受外界制约的因素少一些,并且拿得出实物。也许正是如此,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自古以来成为不少人的追求,人们把写作视为人生价值的一种实现形式,熬油点灯,游走于文字之间。</p><p class="ql-block">正是秉持这种理念,我一直没有懈怠,工作之余,尽可能把时间挤出来,用文字梳理思想,用思想澄澈灵魂,用灵魂浸润文字。热衷名利、沽名钓誉不是人生选项,但我并不拒绝名山事业,有文字流传后世、惠及后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坦率地说,谁也不能一口咬定自己的文字能够行之久远,不过,正如坊间一句调侃的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谁都无法预见未来的结局,但不宜放弃当下的努力。人生征途漫漫,我们的态度是:有追求、不苛求,沉心静气向前走。多问耕耘,少问收获,努力了未必有多大成果,不努力必定无以谈未来。</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即便不谈身后事,闲暇时握笔梳理,至少是对当下生命的涵濡。“不作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常常想起早年从一本书的后记里见到的这句话。人生说短也长,八小时外的时间总得打发,放在不同的地方打发,结局大不相同。早在1950年,邓小平同志就曾专门强调笔杆子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写作的确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同时,以文会友,有助于扩大优质朋友圈,保持一道认知世界的窗口。这些年来,因为写作,我得以有更多的机会结识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师友,由此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对世事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写作是一种生命的涵濡,也是一种修行。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不避辛劳与寂寞,一以贯之地保持读书与写作的习惯,写的每一本书,也都有其定位。《文化行吟》聚焦“消逝的故乡,难忘的真情”,汇集了昔日的时光记忆;《虫心雕文》聚焦“书香里栖居,笔墨间神交”,记录了我的阅读生活与文友往来;《江南之南》聚焦“江南的风物,文明的荣光”,既有我对江南的理解,“江南之南”也是我对赣州的地理和文化定位,因为,赣州是江南的最南方,赣州以南是岭南,不再是江南;《知道了——后悔药101粒》聚焦“思考的碎片,生命的哲学”,是我对做人做事的点滴感悟。当然,这些书都有需要交待的特定对象,难免受到某些制约,未来出书将不再囿于此。为文并非我的职业,但若得闲暇,将始终成为我的生活选项。</p><p class="ql-block">而今,教育已极大普及,投笔能写,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只要思维顺畅、识得了字,多练笔,能耐寂寞,很多人都可以握得住笔。写文章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长期坚持却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