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内蒙环胡杨林游(八):平山湖大峡谷

官渡之战

撰文/官渡之战<div>摄影/琴音</div> 10月13日早餐后,我们乘大巴从张掖市区前往平山大峡谷。<br>平山湖大峡谷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平山湖蒙古族乡,距离张掖市区大约60公里,是集自然奇观、峡谷探险、民族风情等为一体的复合性旅游景区,系国家4A级景区。这里的地质构造属于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砂砾岩”,距今已有一亿八百万至两亿四千万年。<br>平山湖大峡谷,这个名称很有意思,其中只有“大峡谷”是实在的,而“平山湖”似乎名不符实。平山?这里只有不平的山,哪有“平山”?这里也没有湖,至多只有一些流水沟。有意思吧!此话权作调侃。<br> <div>抵达景区后,转乘景交车到1号观景台。<br>景区共有六个观景台(下称某号台),游客常去的是1到4号台。这里有两种方案供选择:一是普通游,沿栈道步行,走2、3、4号台,从4号台乘车返回,或是到3号后走台阶下峡谷,在谷底步行7公里,再上台阶,到4号台乘车返回。二是深度游,乘探险车至谷底,但需另交198元。我们选择了第二方案。<br></div> 登上探险车。发车前驾驶员宣读了注意事项,特别强调,身体动过大手术的、心脏放过支架的以及孕妇都不可乘坐,凡乘坐者,后果自负。在得到乘车者的认可后,探险车发动了。<br>所谓的“探险车”,就是那种四面通风、无遮挡的汽车。<br>这里的路,是布满沙砾碎石的路,而且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有的路段坑坑洼洼,颠得屁股都不敢坐在座位上,而是略微弯着腿、抬起臀部,应付忽上忽下的颠簸,而且还要紧紧抓住扶手,应付突然大角度的拐弯。此时才明白驾驶员宣读注意事项的原因。<br>在这种路上驾驶,对驾驶员来说,不仅要考验驾驶技术,还要考量对路况的熟悉程度。<br>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看,那边山上有羊!”大家闻声都侧向一个方向,还有人移动身子,驾驶员连忙招呼大家:“坐好 ,坐好,不要乱动!”<br>对面的山上果然有羊,只是不太清晰。因车子颠得历害,也不便拍下这一画面。<br>有人感叹:“这羊怎么上去的呀?”又有人说“我们家乡的羊在这里肯定活不了。”<br>据有关材料介绍,山羊中有种羊叫岩羊,它们可以在悬崖峭壁间攀爬、跳跃,这与它们蹄的结构有关。它们的脚趾间距宽而且可以灵活地分开,适合插进岩壁缝隙;蹄子上还附有悬蹄,可以起到“刹车”作用,帮助它们在峭壁上快速制动。对面山上的羊是不是岩羊,不得而知。<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3> 探险车开了约15分钟,到达2号台附近。<br>我们登上2号台。<br> 举目望去,红色的沙砾,高耸的绝壁,幽深的峡,奇特的峰林,一幅万山红遍的画卷摄人心魄。 那边的景观称为“九龙汇海”,是沉积岩构成的丹霞地貌。不同质的砂岩、砂砾岩、砾岩构成了沉积岩,这些岩石作梳状延伸,终止于平滩,其势雄伟,恰似“九龙汇海”。 这个景观称为“古城堡”,是受流水切割形成的四壁陡崖式丹霞地貌,紫红色的砂砾岩层层迭起,形似“古城堡”。 《中国地理杂志》赞誉平山湖大峡谷“比肩张家界”“媲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果然实至名归! 在2号台可看到3号台,我们没去3号台,而是再乘探险车前行。<br>车停在一个地方,驾驶员说前面不远处有骆驼,愿意骑的可以骑,不骑的就步行往前走。<br>一组骆驼蜷腿卧在地上,这是它们休息的姿态。每头骆驼背上都绑有鞍子,鞍子前面有木质抓手。<br> 我们对赶驼人说想骑骆驼,那人一声吆喝,一头头骆驼由卧改为跪蹲,它们知道要“工作”了。待我们骑上并坐稳后,赶驼人又一声吆喝,它们都立了起来。<br>六头骆驼为一组,系在前一头骆驼鞍子后的绳子拴到后一头骆驼的鼻孔,赶驼人牵着第一头骆驼向前走,后面骆驼跟着前行。<br>骆驼行走时总是昂着“高贵的头”, 看来它们没有低头的习惯。行走时步伐慢而优雅,犹“文人踱步”。它的蹄子有角质垫,厚达1厘米,就绑着海绵,行走时不会发出声音。它一声不吭,默默地走着,很是温存。<br> 我从没骑过骆驼,这是第一次。随着骆驼的走动,坐在驼背上颇有舒服之感。 <br>大约行走了一刻钟,驼队在一处停住了。尽管我还想多骑一会儿,无奈还是下来了。<br> 进入狭谷。<br>以赭红色为主基调的绝壁高高耸起,绝壁由砂砾岩石一层又一层迭加而成,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达到。<br>在狭谷中抬头望去,只能看到一片狭窄的蓝天,那蓝天因狭谷而显得特别高远。<br> 来到驼车乘车点。乘车点有块牌子,上面写着乘坐须知:孕妇、腰椎颈椎、心脏做过手术的游客不得乘坐;每辆驼车乘坐人数不超过10人。 我们坐上驼车。随着阵阵驼铃声,驼车缓缓向前行驶。驼车是西北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南方见不着,这次算是体验了一下西北民间出行的感觉。<br>驼车历来不为古代文人墨客所钟情,故涉及驼车的诗句很少,我见到只有元代贡师泰的 《过柳河》,其中“驿馆到时逢数骑,驼车宿处错群羊”,提到了驼车。<br> 下了驼车,向前走去。<br>在路旁或山崖偶尔能看到“骆驼刺”。骆驼刺属半灌木草本植物,枝条平行向上生长,叶片外形为卵形、倒卵形或倒圆卵形,是戈壁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故名“骆驼刺”。 “骆驼刺” 耐寒、耐旱、耐盐碱,故在荒漠中能得以存活。<br> 走到一个路口,遇见景区管理人员,我们询问怎么走,得知可以乘探险车去4号台,时间需1小时,也可以走天梯到4号台,时间较短,不过要花力气。这时离集中时间不多了,我们选择了走天梯的路线。 “天梯”,通向天际的梯子,这个名称有点“触目惊心”。<br>古有黄帝造“天梯”的故事,说的是黄帝调集木匠、铁匠三千余人,历时七年,造了个天梯,全长数十丈,搭着悬崖可直入云天。这是传说中的“天梯”。<br>现在我们面对的天梯,是实在的梯子,是靠着绝壁建造的、垂直盘旋而上的梯子。天梯的宽度和台阶与我们住宅的楼梯相仿。<br>我们手抓栏杆,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也不知道走了多少级台阶,据说有200多级。到达顶部时,口干舌燥,身上也出了汗,可以说用了“吃奶的力气”,虽然我不记得小时候吃奶时用了怎样的力气。<br> 天梯出口处即4号台。这里又有另一番景观 这个景观称之为“醒狮”。在我们所处位置,只能看到狮的头部,看不到全身。<br>法国拿破伦称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又说一旦狮子从沉睡中苏醒,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震动。<br>眼前这只“狮子”醒了,我们中国这只“睡狮”也醒了。拿破伦果然没说错,她让世界震动了。<br> 远处的景观称为“祁连雪豹”。山丘上生长的“骆驼刺”,像豹子身上的斑纹;突出的崖石,形似豹子头;头部蜂窝状的凹槽,如同豹子张开的口。祁连山区出雪豹,故此景观谓之“祁连雪豹”。 这个景观还没有名称,像“蛤蟆望天”吗?像! 出4号台,乘景交区直达停车场。用过午餐后,时间已是下午两点。 根据行程计划,下午还要游览天梯山石窟景区,该景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张义镇。从平山湖大峡谷到天梯山石窟的距离有348公里,预计行车时间需4个多小时。<br>大巴向武威驶去。<br>途中,导游与石窟景区作了联系,得知对方4时半停止入园,5时闭园。这时大巴离景区还很远,在景区闭园之前到不了那里。导游征得大家同意后,决定放弃原行程计划。<br>大巴改道驶向兰州,到达兰州时已是夜色笼罩。<br> 我们夜游了兰州中山桥和黄河母亲像两景点,这两处景点不在行程计划之列,属于“即兴游览”。<br>中山桥又称“黄河第一桥”,是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时名“兰州黄河铁桥”。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桥”,并沿用至今。<br> 黄河母亲像是兰州的标志性景观,距中山桥约1.8公里。<br>雕塑由一位母亲和一个婴儿构成,象征了黄河母亲及其哺育的华夏子孙。雕塑选材用的是花岗岩,其色泽象征性地代表了黄河的颜色与中华儿女的肤色。雕塑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完成。<br> 当夜,入住兰州宇阳国际酒店。<br>10月14日,从兰州火车站乘从西宁到上海的列车,第二天中午到苏州站下车,再返回南通。<br> 这次环胡杨林游,行程不足万里,但感受却不能用里程来度量。<br>如果把环胡杨林区域看作点,那么甘肃内蒙则是面。通过对“点”的观察,达到对“面”的了解,这是旅游的“由点到面”。旅游过程中,除了观赏景区风光外,我对甘肃内蒙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有了进一步了解,扩充了这方面的认知。<br>旅游是一次观赏自然风光的机会,更是一次了解区域人文历史的途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