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北京天坛

云听风水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内坛有祈年殿、園丘、皇穹宇及皇帝祭天前进行斋戒的斋宫等古建筑,另外还有丹陛桥、长廊、七星石、九龙柏等景观。外坛现存主要古建筑为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坛导览图</p><p class="ql-block">天坛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古代祭坛壝( wei )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圜丘坛外围墙两重,内圆外方,红墙蓝瓦,四面各辟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地面积44.66公顷</span>。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拜天台</span>。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心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祀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刳(ku)净牛犊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是天库的圆形围墙。</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因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p> <p class="ql-block">如两人分立于东、西配殿后回音壁下,面北轻声对话,双方均能清晰听到,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圆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式。</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三音石,丹陛前第三块石板。</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全貌</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丹陸桥,长360米,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立交桥,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祈年殿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进出左(东)门,百官进出右(西)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p> <p class="ql-block">在祈年门内,着古装拍照的一对母女。</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文创店有各类纪念品,琳琅满目,天坛祈年殿鸿福齐天冰箱贴59元。</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丹陛石雕</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巨大的三层圆形石基座共八出陛。其中,南、北两向的石陛中镶有巨幅石浮雕,自上而下分别为“双龙山海”、“双凤山海、“瑞云山海”图案,寓意龙凤呈祥。各层望柱头、出水嘴的石雕纹饰也相一致。</p> <p class="ql-block">双凤山海</p> <p class="ql-block">双龙山海</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以圆形、蓝色象征天,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处处“象天法地”,</span>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内,精美立柱。</p> <p class="ql-block">方框门里,回望圆形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p> <p class="ql-block">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该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五间庑殿顶,上覆兰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熄御笔。</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供奉的“皇天上帝”神版。</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侧影,绿瓦红墙蓝顶。</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皇乾殿。</p> <p class="ql-block">遇见天坛-北京天坛建成600周年(1420-2020)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坛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它是传承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瑰宝。</p><p class="ql-block">天坛的建造是古人对天的认知和辩证思考的反映,是统治者在政治纲常上处理天人关系的体现。其所蕴含“天人合一”的哲思精髓,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德、敬天尊祖、重农礼神、崇尚自然等朴素而鲜明的宇宙观,构建了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认知形态、生存哲学和价值体系,并在明清时期积淀成北京天坛坚的文化内核。</p><p class="ql-block">浩浩600载匆匆而过,天坛的历史演变是北京城市发展、中国时代变革的缩影。天坛的发展历程,铭刻着民族文化的记忆,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白驹过隙,王朝风流散尽,如今的天坛架起了古老与现代的文化桥梁,成为古都北京象征、国家5A景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本展览在介绍中国古代祭天文化传承脉络的基础上,以天坛建成600年的关键年份为时间节点,通过展示天坛的营缮、改造、变革及保护传承,阐释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让您穿越时空,感受天坛这组“时空建筑”将规划设计、艺术文化完美融合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古人对天的认知</p><p class="ql-block">自然之天-坛上祭“天”</p><p class="ql-block">神灵之天-屋下祭“帝”</p> <p class="ql-block">祭天仪制</p><p class="ql-block">合祀仪(明大祀殿)、季秋大享礼(明大享殿)、孟春祈谷礼(清祈年殿)、孟夏常零礼(清圜丘)、冬至祀天礼(大报礼)<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圜丘)</span></p> <p class="ql-block">祭天建筑延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扫地而祭:</span>远古-周</p><p class="ql-block">登高山而祭:秦汉(畤祀五帝)、三代-宋(封禅)</p><p class="ql-block">筑坛而祭:周-清(明堂享帝)、汉-清(圜丘祀天)</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地坛建成</p><p class="ql-block">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治北京祀典神衹坛宇及制作祭器、乐器。</p><p class="ql-block">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地坛与北京城同时建成,用于合祀天地。主体建筑大祀殿。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p><p class="ql-block">大祀殿十二楹,中四楹饰以金,余施三采。东西庑三十二楹,大祀门接以步廊与殿庑通。建成之后110年间,有9位皇帝在大祀殿举行合祀大典。</p><p class="ql-block">皇帝即位、皇子诞生、册封皇后、奉安太后等皇家盛典,自然灾害、罪臣反叛、外虏入侵皆祭。</p> <p class="ql-block">明清祭祀礼制</p><p class="ql-block">吉(祭)礼是中国礼制五礼之冠。五礼是吉、凶、军、宾、嘉礼,即关于祭祀、丧葬、出征、朝聘及宾客、宴享及婚冠等事的礼仪制度。吉礼是对天神、地祗、人鬼(即人神)根据尊崇等级划分的祭祀典礼制度。</p><p class="ql-block">天坛居皇家坛庙之首,国家祀典中大祀之首。</p><p class="ql-block">天子祭天地、宗庙、社稷;中祀,或天子亲祭或遣官代祭;群祀,皆遣官。</p><p class="ql-block">这些坛庙祠祭祀典礼的设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b>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价值观</b>,是礼乐文明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血脉相沿,把对天地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先祖、先贤的尊重感恩写入了制度化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制象天设计</p><p class="ql-block">在取象于天的做法上,清乾隆改制后</p><p class="ql-block">达到了巅峰。</p><p class="ql-block">《说文》:“圜,天体也。”浑圆为圜,平圆为圆。</p><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圜道》注:“圜,天道也。”</p><p class="ql-block">圜丘形圜象天。坛壝两重,内圆外方,象天圜地方。三层坛制,自上层中心“天心石”开始向外铺扇面形石块,每层皆以“天数”之极9的倍数延展,栏板也都用9或9的倍数,栏板围合总数取《周易》乾策216。整个圜丘,在外形构造、数理变化、选材颜色上均法象于天。</p> <p class="ql-block">1966年天坛,种满了果树。</p> <p class="ql-block">有序游园</p><p class="ql-block">1971-1977年间,每年“五一”“十一”北京市都要在十大公园有组织的举办节日游园会。</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价值标准</p><p class="ql-block">标准一:</p><p class="ql-block">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p><p class="ql-block">标准二:</p><p class="ql-block">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标准三:</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服务提升,惠民国格并重</p><p class="ql-block">服务人民</p><p class="ql-block">坚持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原则,完善游览设施、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为愉悦游客游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做好服务。</p> <p class="ql-block">服务国家</p><p class="ql-block">天坛经常作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形象代表举办一些重大活动,公园致力做好重大活动、外事任务、国宾接待,努力为和谐社会、国际交往做好服务。</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北京天坛是都城礼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封建礼制建筑,它达到了建筑、艺术、文化精神与国家礼制建设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600年春秋流转,在当代,作为世界遗产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天坛延续了历史文脉,传承了文化精髓,同时又体现着现代文明魅力,在文化自信、首都建设、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金名片”作用。</p><p class="ql-block">天坛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决定其文化景观的独特性与全球性,努力恢复完整天坛格局、实现遗产完整不单是全人类共同的保护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天坛的完整性保护将在中轴线申遗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p> <p class="ql-block">站在栏杆边拍照的格格。</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展</p><p class="ql-block">本展览为天坛主要建筑之祈年殿的主题展。由祭天建筑历史演变、祈年殿建筑艺术、祈年殿建筑构件、明清祈谷礼仪、相关重大事件、祈年殿近现代三次大修工程和文化活动七个专题组成。展示了祈年殿的建筑特点及所承载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礼仪规制、建筑艺术之大成。祈年殿作为天坛五组建筑之一,高大华丽,殿宇辉煌,构架极为精巧。祈年殿巧妙的数理设计,是礼制建筑与时空建筑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人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巧妙的建筑思维。祈年殿优美的艺术造形、独特的梁架结构、精湛的建筑工艺、华丽精致的装饰、丰富的文化寓意,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每年正月,皇帝于祈年殿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凝聚了中国古人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是反映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祈谷礼演变</p><p class="ql-block">祈谷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古人祈盼农事顺遂、五谷丰登的淳朴心愿。中国的祈谷礼仪缘起于周代,据《礼记·月令》记载:孟春时节,周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这里的“元日”即指吉日。</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人认为,凡为人君当斋戒自新,故取“新”字之音,将祈谷礼定在辛日举行。按我国传统的干支记日,天干十日为一个循环,一月有三个辛日,于哪个辛日祈谷将通过占卜而定。首先卜上辛,其次卜中辛,最后卜下辛。后来祈谷礼明确定为上辛日举行,不再通过占卜决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朝祈谷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朝的礼仪制度:</span>“天子祭天,诸侯祭土”。</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祈谷礼</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于天监四年(505)正月辛亥日举行祈谷大典并亲自致祭;北齐与北周朝廷同梁一样也举行祈谷大典,使得祈谷大典在历代王朝典礼中更为兴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朝祈谷礼</span></p><p class="ql-block">到了唐朝,《开元新礼》明确将祈谷礼列为唐朝国家祀典,“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至唐穆宗时期,举行祈谷礼之后朝廷向官员及百姓另赐钱物,使得正月上辛日祈谷成为举国欢庆的盛典。</p> <p class="ql-block">宋朝以后的祈谷礼</p><p class="ql-block">宋朝的祈谷礼与冬至日举行的祭天大典开始有了区别。宋朝灭亡之后,从元朝建立至明朝正德年间均没有举行过祈谷礼。嘉靖十年(1531)正月,嘉靖皇帝于大祀殿举行祈谷礼,开明清两代祈谷礼之先河,举行这次祈谷礼的大祀殿在明清两代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祈年殿变迁</p><p class="ql-block">祈年殿的前身是用于合祀天地的大祀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大祀殿面阔十一间,形制类似现在的太庙前殿。明嘉靖九年(1530),嘉靖皇帝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在大祀殿以南修建園丘坛以祭天。大祀殿被废弃。嘉靖十九年(1540),废弃的大祀殿被拆除,在原址兴建大享殿,用于举行明堂秋享之礼。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改大享殿名为祈年殿。“祈年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祀殿</span></p><p class="ql-block">大祀殿是祈年殿的前身,明初建天坛时为天地坛,明朝嘉靖皇帝拆大祀殿建大享殿,清乾隆时改为祈年殿。</p><p class="ql-block">永乐元年(1403),永乐皇帝改北平为北京,立为京都,遂建天地坛于南郊。永乐十八年(1420),天地坛建成。天地坛的主体建筑为大祀殿,史书载:“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明永乐朝名士、内阁大学士金幼孜《皇都大一统赋》用溢美之辞颂扬大祀殿曰:“蔚乎穹窿,有坛有谜,有寝有宫,亦有天地,以严其崇。”</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甲戌,永乐皇帝在大祀殿举行了天地合祀大典,在那以后的110年间,明朝先后有九位皇帝在大祀殿举行了102次天地合祀大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享殿</span></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九年(1540)嘉靖皇帝朱厚熄拆大祀殿,建大享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成。大享殿由朱厚熄亲做具象,为圆形攒尖建筑,三重檐,上层檐覆蓝色琉璃瓦、中层檐覆黄色琉璃瓦、下层檐覆绿色琉璃瓦。大享殿檐柱窗棂俱涂红漆并饰以金,座以三重白石须弥座殿基,环以汉白玉石栏,南、北、东、西各方向均设出陛,南北出陛中陈以巨大的白石浮雕,雕龙、凤、云及海水江崖。</p> <p class="ql-block">万象神宫</p><p class="ql-block">公元690年武曌自立为大周皇帝,为了表示武氏政权的合法性,她下诏修建明堂,称为万象神宫。</p><p class="ql-block">据史籍记载,万象神宫“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由此记载可以看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象神宫“法四</span>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法十二辰,</span>法二十四气”特征与祈年殿的数理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念完</span>全相同。</p> <p class="ql-block">黄帝明堂、西周明堂、东汉明堂、万象神宫</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建筑与寓意</p><p class="ql-block">祈年殿作为天坛的主要建筑,严格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进行设计,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外形恢弘威严、具有擎天之势,静雅之中又带动感。祈年殿的圆形构造表达了古人的“通天”思想,在建筑空间上立体的圆形表现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时空观。</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祈年殿作为天与人共通的神圣载体,帝王在祈年殿举行盛大祭典,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祈求在这恒久的时空里保佑人们能够生生不息,这座恢弘殿宇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精神正是通过科学的柱网结构表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建筑寓意</p><p class="ql-block">祈年殿的4根龙井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春夏秋冬四季,12根金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12个月;12根檐柱所形成的开间象征12个时辰;檐柱、金柱合计24根柱子所形成的开间象征农历24节气,加上4根龙井柱所形成的开间合计28个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祈年殿的这种设计,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据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年”字意为稻谷成熟,即收获。“年”的古字形状就像一个人把一束成熟的稻谷举在头顶上,表示收获。卜辞中有不少关于“祈年”、“受黍年”的记载,记录了我国远古先民为祈祷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 明清祈谷礼</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共有11位皇帝亲自来到天坛举行祈谷礼。隆重的祈谷礼在明清两朝均被定为国之大祀,皇帝来到天坛,以恢弘的殿宇作为物质载体,以隆重的礼仪作为表现形式,在这里代表天下百姓向上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明代祈谷礼</p><p class="ql-block">明代开国之初并未实行祈谷礼,嘉靖皇帝礼制改革之后于嘉靖十年(1531)开始实行。嘉靖十年(1531)正月上辛日,嘉靖皇帝于大祀殿举行祈谷礼;嘉靖十一年(1532)嘉靖皇帝因患疾病不能亲自致祭祈谷,遣大臣代为祭祀;嘉靖十八年(1539)祈谷礼改在紫禁城内玄极宝殿举行。隆庆元年(1567)刚刚继承皇位的隆庆皇帝听从礼官的谏言,将祈谷礼废止,直至崇祯年间祈谷礼才得以重新举行。</p> <p class="ql-block">清代祈谷议程</p><p class="ql-block">呈报时辰、皇帝起驾、具服候驾?临坛行礼、燔柴迎神、进献玉帛、进俎浇汤、三献行礼、饮福受胙、送神望燎</p> <p class="ql-block">第五单元,祈年殿大修</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建成以来,政府制定了专门的年例岁修制度,大小维修工程由工部实施,曾多次对祈年殿进行规模较小的修缮。晚清光绪年间,祈年殿毁于雷火,于是清政府下令重建祈年殿。清帝逊位后,国家成立专门机构对祈年殿实施保护,于1935年、1971年、2005年进行了三次祈年殿大修工程。</p> <p class="ql-block">1935年祈年殿大修</p><p class="ql-block">1935年,北平市政府决定对天坛祈年殿实施全面修缮,经过工程招标,最终确定由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市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领衔,委托基泰工程司承担天坛祈年殿维修工程的测绘及施工。</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天坛祈年殿维修工程的施工质量,特聘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铃、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等先生作为技术顾问,杨廷宝先生以基泰工程司总建筑师的身份指导祈年殿维修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基泰工程司优秀的建筑师张镈也参加了此项工程。</p> <p class="ql-block">2005年祈年殿大修</p><p class="ql-block">2005年,天坛管理部门组织对祈年殿进行修缮,此次修缮将宝顶擦亮,重新绘制外檐彩画,内容以龙凤纹饰为主,内檐彩画做除尘处理。为了保护原有彩画,采用了糯米团子粘灰的老办法。</p> <p class="ql-block">第六单元 非遗的传承</p><p class="ql-block">祈年殿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是皇帝与天对话的地方。因此,祈年殿被北京地区的百姓赋予灵性,传统的天人感应观念使得百姓们觉得祈年殿是个神圣而神秘的地方,口耳相传的天坛传说为祈年殿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天坛传说是北京市的传统民间文学。2011年,天坛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天坛龙凤石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嘉靖年建的大享殿里,顶部是金龙藻井,下面正对着一块黑色凤纹的圆形大理石,大家都叫它凤石。可现在我们看到的祈年殿里这块石板却是龙凤纹,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传说,这大理石里藏了只修炼成精的飞凤,人们为修大享殿来找石料时,它正在石头里睡觉呢,不知不觉中就被运到了天坛。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它便伤心地哭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一天晚上,殿顶上的金龙听见地上的凤在哭泣,就从藻井上下来安慰它,互诉身世,不知不觉中睡着了。正睡着呢,忽听鼓乐大作,原来是皇上来祭祀了。只听一声“行跪拜礼”,皇上一行礼,可就把它们俩给压在下面了,再也动弹不得。打这以后,这大殿里的凤石,就变成了“龙凤石”。</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剖面模型</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p><p class="ql-block">祈年殿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和文化创造力,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成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站在红墙下拍照的空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