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2024.1.4)

巴尔雷

<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好!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今天,我们也要做中西文化的联读,即《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的联读。下面,我们通过检测预习情况来了解同学们对文本内容的熟悉程度和把握情况。</p><p class="ql-block">师:第一个问题,黑塞读了哪些书?读书的过程和想法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生:首先读了《鲁宾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认为“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其次读了巴尔扎克的作品,感到“大失所望”“厌烦”;最后读了中国经典著作,感到“满足”“惊异”以及“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师:黑塞只读了一次巴尔扎克的作品吗?</p><p class="ql-block">生(齐声):不是。</p><p class="ql-block">师:那么,黑塞第二次读巴尔扎克的作品的想法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生:“重新发现”“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师:第二个问题,王佐良在哪些地方读书?读书的环境和感受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生:先是在“公书林”读书,“宽敞,舒服,环境优雅,幽静整洁”,心情是“愉快”的;然后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读书,环境比“公书林”更神气,感到“温情和宁静”。</p><p class="ql-block">生:后来在包德林图书馆读书,包德林建筑华美但是照明差,心情从“不平静”到“豁然开朗”;最后是在圆形图书馆读书,建筑也是华美,但我没有找到王佐良心情的描述语句。</p><p class="ql-block">师:我们来齐读一下王佐良在看到圆形图书馆那高耸的大圆顶想起的《哈姆雷特》的台词,在朗读中体会王佐良的心情。</p><p class="ql-block">(生齐读)</p><p class="ql-block">师:他不是停留在对图书馆的外观和内部藏书的简单书写上,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在那样特定的社会动荡的年代,一个知识青年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进入“公书林”图书馆,仅仅是部分满足了作者对世界的好奇,到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获得知识的长足进步,让他充满了兴奋感,再到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圆形图书馆,知识世界越来越开阔,情绪越来越高昂,从而在收尾处,恰到好处引出了《哈姆雷特》的一段台词,对人类所在的场所,对人类的理性发出的激情洋溢的赞美: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生:对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p><p class="ql-block">师:王佐良先生在图书馆前后相继的两次波折是如何叙述的?</p><p class="ql-block">生:第一次波折,是写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后,当他兴趣盎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时,现实世界却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发生了“七七事变”,国家遭受磨难,他进图书馆的乐趣也因此中断,这是从温情和宁静的读书氛围进入了一种不平静。</p><p class="ql-block">生:第二次波折,是从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阅读的不平静心情开始的。其时,国内正在大战,他家没有了音讯,而他忙于苦读、忐忑不安地准备论文,心情也是压抑的。只是在牛津的最后两个月里,北平解放,他论文也通过,在等待回国的日子里毫无心事地自由畅读,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情绪也就完成了从低谷到上扬的转折。</p><p class="ql-block">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和文化学者王佐良先生,请看屏幕。</p> <p class="ql-block">师: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角逐非常激烈,这其中有5位是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包括法国的记得和英国的艾略特丘吉尔,而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颁给了70岁的诗人小说家赫尔曼黑塞。黑塞出生在德国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对东方的佛教和印度教修养颇深,同时他的家庭具有多国血统,这使得黑塞从小就接受了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黑塞在一幢充满了异国情调和世界色彩的古老的住宅里度过了多姿多彩的童年。他后来曾在文章里回忆:这幢屋子里交错着许多世界的光芒,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有外国的衣服和异国的香气,有皮和藤做的奇妙箱子,有外国语言的音调。黑塞15岁时逃离神学院,在家自修。1892年到1899年,他读遍了父亲和祖父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因为有这样的读书经历,黑赛对读书是很有心得的。</p><p class="ql-block">师:《读书:目的和前提》发表于《读书》杂志1990年 第4期,是该杂志“黑塞说书”系列的其中一篇。由杨武能选译黑塞的原文并加上标题,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该文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时,又由编者对杨武能的译文进行了删减。 但不管在《读书》杂志上还是教材中,这篇文章的行文顺序并未改变,都遵照了黑塞的德语底本。</p><p class="ql-block">师:课前大家比较阅读了《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读书:目的和前提》两篇文章,大家发现了什么异同?</p><p class="ql-block">生:提到黑塞,我原来只知道他是一位小说家,读了这两篇文章后,发现黑塞还是一位博览群书、善于读书的人。</p><p class="ql-block">生:我发现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是《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中的第一章开头和第三章结尾的部分内容。</p><p class="ql-block">生:对比阅读两篇文章共同的部分,发现文本有一些不同,如《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第4段“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前删去了一些段落和句子:“接近世界文学时的选择大抵因人而异”“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应该加以考虑”“以上述种种为前提,我们可以开始阅读了”。《如何阅读世界文学》阐述读书的前提更为具体、更为客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我也发现《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第7段“又过了若干年,一次与书籍有关的新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前删去了几段:“因此,我对祖父藏书的体验主要是18世纪的德国文学”“总之,我以博学专家也有所不及的完整性学习了一个世纪的德国文学”“若干年后——在这期间我累积了许多体验与读书经验”“不久后,我有了第一次的发现,心情激动地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删去了黑塞叙述深入学习德国文学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生:我发现两位翻译者翻译风格不同。课文节选的翻译逻辑性强,像一篇纯粹说理的议论文,而《如何阅读世界文学》里的黑塞则以轻松自适的心境,如数家珍般与我们细谈如何阅读世界文学,阅读时觉得特别真切。</p><p class="ql-block">师:大家阅读得真仔细,从文章内容、翻译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两篇译文的异同。黑塞广泛涉猎的世界文学远非我们所能及,他的这篇随感娓娓道来,是开启世界文学的钥匙,也表达出他的读书观和世界文学观。我们的课文《读书:目的和前提》是杨武能翻译的标题,《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是李映萩翻译的标题,也有课文编者将这部分标题拟为《获得教养的途径》,大家如何理解这三个标题?</p><p class="ql-block">生:黑塞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第一章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教养”?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阅读的前提及读书前必须注意的一些实际的事项;“创立小而优美的世界文库”;阅读要有可教养的个性或人格的客体,要能够先认识自己,要有爱的阅读、敬重的知识、心的教养等作前提;读书之前必须注意的一些实际的事项,如个人如何买书,如何搜求好的版本等;“创立小而优美的世界文学文库”。因此,我认为《读书:目的和前提》标题只是概括了其中部分内容,不够全面。</p><p class="ql-block">生:《获得教养的途径》标题偏离了文章正题,因为原文第一章说:“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创立小而优美的世界文库。”同时,标题还有点大而无当,因为研读世界文学只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教养还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游历博物馆等途径获得。</p> <p class="ql-block">师:教材课文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对原文有所删改,拟定的标题也就受文本等限制。对于读书体验,黑塞不仅在《如何阅读世界文学》中展示了自己走进世界文学的历程,而且在《书的魔力》《我爱读的书》中也有论述,在《书的魔力》里提示我们进入世界文学的方法,在《我爱读的书》《我的童年时代》《学生时代的回忆》里叙述自己如何从德国文学踏入世界文学的殿堂,他的读书观和世界文学观不是纯理性的分析,而是以“随感”方式进行阐述的。</p><p class="ql-block">生:我们很想阅读黑塞的这些文章。</p><p class="ql-block">师:刚才几位同学梳理了黑塞、王佐良二人的读书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二人读书地点、环境、感受等是不同的,但是,同是天涯读书人,学贯中西通古今,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二人读书经历的相同点。</p><p class="ql-block">生:黑塞在少年时代对配有插图的《鲁宾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产生阅读兴趣,王佐良在上中学时对有插图的英文小说阅读感到高兴,对《宝岛》产生阅读兴趣。我总结出三点相同点:第一,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第二,都从插图开启读书的大门,并由此体会到读书的乐趣;第三,都从世界文学、经典著作等书籍开始读起。</p><p class="ql-block">生:我补充一点,黑塞除了《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以及巴尔扎克的作品,还读了中国经典著作,而王佐良在“公书林”阅览了丰富的中英文藏书,所以,他们二人应当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p><p class="ql-block">师:大家检索一下,为什么王佐良先生在四个图书馆读书,只有公书林图书馆有具体书目,其它的不写具体书籍名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中学阶段在“公书林”图书馆: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p><p class="ql-block">生:大学阶段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p><p class="ql-block">生:留学牛津大学阶段在包德林图书馆: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把这三个阶段对照一下,发现其关于中学阶段在“公书林”图书馆的阅读体验的直接记录是最详细的,不但具体到了书名、刊名,还把读斯蒂文生小说那样一个愉快的特定下午也记录下来。这样的具体细致,倒不是说以后的阅读体验不重要,而是其作为研究英国文学的起步阶段,其上图书馆的愉快体验,是在“公书林”打下基础、定下基调的。</p><p class="ql-block">师:梳理的不错,就读者来说,当阅读作为一种好奇心的满足时,这种阅读体验是有着广泛的相通经验的。随着作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趋于阅读的专业化时,阅读的内容乃至书名,可能都是读者陌生的,甚至是未必感兴趣的。他的描写就变得简略了。</p><p class="ql-block">师:除了从读书时间、读书内容上去梳理相同点,他们二人在读书收获上有没有共通之处?</p><p class="ql-block">生:有,黑塞在中国典籍中收获了“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王佐良在清华图书馆阅读时“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总而言之,他们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p><p class="ql-block">师:这也是培根所说的: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p> <p class="ql-block">师:但不管是黑塞提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在读书的个性追求中获得个人修养和人文素养,还是王佐良提出在图书馆阅读中获得思想情趣和品德素养,我们是不是都可以看到读书对个人素养提升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生(齐声):是。</p><p class="ql-block">师: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对二人的读书观应该“全盘接受”“全盘吸收”吗?</p><p class="ql-block">生(思考后齐声):不是。</p><p class="ql-block">师: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做“拿来主义者”,对两位作者的读书观思辨的接受,请课代表指定几位同学朗读《读书:目的和前提》第八自然段。</p><p class="ql-block">师:黑塞说:“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字,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这句话体现了黑塞怎样的读书观念?生:黑塞提倡经典阅读,否定流行读物。</p><p class="ql-block">师:那么,对于这个观点你们是认同还是反对呢?</p><p class="ql-block">(生大都表示赞同)</p><p class="ql-block">师:我反对这个观点,经典文学是得到大多数人价值认同并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但有些作品,比如刘慈欣的《三体》其实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认同,只是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三体文明”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我觉得不应该完全否定流行读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像我一样,从文章中找出观点性的语句,结合自身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和理解,作自由批注式赏读。</p><p class="ql-block">(生讨论交流)</p><p class="ql-block">生:黑塞认为“一本别人称赞而我们也试图阅读却引不起兴趣的作品,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我认同这个读书观,比如《国富论》《资本论》,我尝试了好几次都没办法读下去,反而对这类相关书籍都产生了厌烦心理,我觉得这类理论性书籍我应该干脆放弃。</p><p class="ql-block">生:我不认同,比如《乡土中国》也是理论性的书籍,我相信在座的同学都挺厌烦读这本书的,但是我们不能不读,而且,如果依照自己的兴趣读书,首先,读书的类型、题材就会很狭窄,不利于扩宽知识面;其次,有些书要读了以后才能体会到乐趣,比如我现在就对《乡土中国》“重新发现”了。</p><p class="ql-block">师:很好,有同学找到这一点,还有别的吗?</p><p class="ql-block">生:黑塞认为“读书要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在其中的杰作”,我认同这个观点,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繁忙琐碎,很少有时间进行阅读,如果不能沉浸式阅读,那就是碎片化阅读了,比如《红楼梦》我读了三年都还没有读完,《三国演义》却读了四五遍了。</p><p class="ql-block">生:还有这一句,“每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我觉得对于高中生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不认同,而且,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更适合高中生,比如我们增订的《文学与人生》,就是作为我们平时的读本了吧,碎片化阅读也有可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那也不应当以碎片化阅读作为你的读书观,浏览不等于阅读,信息不等于学问,长期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你浏览的、接受的是散落一地的碎片,甚至还是有瑕疵的碎片,我认为还是需要深阅读。</p><p class="ql-block">生:课文第2段说要研读世界文学,掌握各国作家的作品,而第4段又说有人一生只读过十来本书,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这前后似乎有些矛盾,给人的疑问就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呢?</p><p class="ql-block">师:问得好!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读书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细读课文,各抒己见。</p><p class="ql-block">生:第2段说得很清楚,“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博览群书,“研读世界文学”,熟悉并掌握各国作家、思想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生:我的理解不一样,这里不是在谈“读书”,也不是强调要博览群书,而是在谈“教养”。</p><p class="ql-block">师:两种理解全然不同,大家说一说,哪一种理解正确?</p><p class="ql-block">生:也不能说这里不是在谈“读书”,准确地说,这里是从教养的角度谈读书。尽管全文的主旨是谈读书,但作者的思路是先从教养切入,第1段先说什么是教养,第2段说怎样获得人生真正的教养,便顺势转入正题“读书”,指出读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p> <p class="ql-block">师:很好!着眼全文主旨,把握作者思路,是我们准确理解文本的关键。回到我们今天的议题: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读书人”是什么样的?这一段里有答案吗?</p><p class="ql-block">生:有。读书要有选择,要读各国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从中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p><p class="ql-block">生:还要选择自己喜爱的、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来读,而不是一味地多读、多知道。</p><p class="ql-block">生:读书不是为了“散心消遣”,不是为了获得僵死的知识,而是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p><p class="ql-block">生:读书是为了集中心智,获得人生真正的教养,使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p><p class="ql-block">师:很好。这些答案归纳起来就是三点: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知道为什么读,读什么和怎样读。那么,接下来的行文,作者重点强调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生:重点强调“怎样读”,尤其是要学会选择。文中说:“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我理解“认识自己”就是知道自己的阅读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正确选择自己想读的书。</p><p class="ql-block">生:所以作者不惜用大量的篇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回忆他是怎样在祖父数以千计的巨大藏书室里,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鲁滨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回忆他第一次读《论语》的惊异,并从此爱上中国典籍的生动过程,无非是告诉我们,读书人要认识自己,学会选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作者说,“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我理解“认识自己”就是指认识自己的“个性或人格”,这是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前提。</p><p class="ql-block">生:这一点很重要,作者认为认识自己是“第一要务”,所以他反复强调这一点。在第3段说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结尾处又强调说“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可见,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读书人”,必须要善于选择自己所爱的读物。</p><p class="ql-block">师:你有一个重大发现:作者反复强调的是要凭爱好去阅读,从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一言以蔽之——“爱”,极力倡导的是一种“爱的阅读”。请看屏幕,请齐读: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p><p class="ql-block">师:这个长句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读书观,作者用否定句式告诉我们怎样阅读才是“真正的读书人”。高屋建瓴,意蕴深远。请结合上下文意,用一个短句、从一个角度诠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解读“真正的读书人”。</p><p class="ql-block">生:真正的读书人,以“心的教养”为目的,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充实。</p><p class="ql-block">生:真正的读书人,以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在阅读中提升人格品位。</p><p class="ql-block">师: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王佐良先生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生:最初写到灯光,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第三阅览室,由书本之光而引出: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这里,既是写实的,书本的光,台灯的光;也是隐喻的,这是知识之光,也是心灵渴慕知识的欲求之光。在这样的光亮中,才会让作者对这段描写以“一片灿烂”来归结。但作者笔锋一转,又把这种对光亮的描写引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只寥寥几句,把图书馆营构的知识世界和外面的真实世界及文字背后若隐若现的心灵世界,全写出来了。</p><p class="ql-block">生:作者在牛津大学昏暗的古籍阅览室读书。作者因此联想到“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只是当北平解放,他也顺利毕业可以返回祖国时,作者给了本来昏暗的阅览室相当深刻的一笔:“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p><p class="ql-block">师:灯光就成了构建这种幻觉的必不可少的具象之物,从而与真实世界构成对比。但幻觉的世界毕竟无法脱离真实世界,所以当作者说“真实世界暗淡下来”时,图书馆的灯光也随之而灭了,幻觉也因此而消失。</p><p class="ql-block">师:我们再来概括一下《读书目的和前提》这8处分别在写什么?</p><p class="ql-block">生:第一处和第二处都写的是追求真正的修养的目的。第3处写杰作带给你满足和幸福的原因。第4处写我们阅读节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第5处和第6处写的都是读书的作用。第7和第8处都在写怎样建立与世界文学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为什么在写这些内容时,一定要用这种正反两面结合的表述,我们最后将这些内容填入表格,看看是否能有进一步的发现。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朝,向某个目标,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这种认识无疑将我们追求修养的目的功利化了。</p><p class="ql-block">师:真正的读书人,视书本如故友亲人,倾心相爱,不离不弃。有诗为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在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时,也提到了自己读过并有所得的好书,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分享你的读书奇遇。</p><p class="ql-block">师:最是书香能致远,推荐语重在“推介”,目的在于让人喜欢。推荐者应读懂书籍,把握书籍主题。要向同学们推荐书籍,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比如,我向同学们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师:第一步,梳理书籍主要内容。《平凡的世界》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不畏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第二步,指出书籍主要特点。作者路遥用朴素的语言进行大量的铺陈,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他在创作中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第三步,写出个人主观感受。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孙少平,他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我为孙少平这种不屈从于命运的精神感动。第四步,总结个人推介原因。我相信阅读这本书以后,无论多么年轻脆弱的心灵都能从中汲取力量,重拾在这平凡的世界积极向上的勇气。所以我向同学们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生:我向大家推荐的书名叫《活着》。这本书是由中国现代作家余华所写。全书讲述了地主家少爷福贵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坎坷.从高枕无忧、游手好闲的富家少爷,沦落为穷因潦倒的底层劳动人民,母亲妻儿的相继离去并没有使他沉浸在悲伤中,他好像和自己的命运结交成为了好友,坦然无畏的接受、承坦着它。于他是人生的不幸,于我们这样的看客,却成了精彩的故事。“活着”在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痛。这种隐忍耐劳、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发奋图强,成就自我,所以我向大家推荐《活着》。</p><p class="ql-block">生:我向大家推荐的书是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1926年10篇回忆性散文。以记事为主,夹以议论,做到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朴实感人,又富含幽默,具有强烈的文学气息。主要内容讲述了鲁迅童年的事件,主要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如温柔朴实的长妈妈,泼辣的地主家夫人,个个具有鲜明特点,主要反映了封建思想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封建主义社会下,人们过着封建的生活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政府的腐败,我们当代青年应该去学习鲁迅先生那种简洁而明练的文笔,富有针对性的语言,这对我们当代高中生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具有极大帮助,所以我把《朝花夕拾》推荐给大家。</p><p class="ql-block">师:《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学习提示”中要求“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味”。我们将其与《上图书馆》中王佐良的读书经历进行对读,让两者相互印证、相互关照</p> <p class="ql-block">生:一是读书需要兴趣。黑塞说:“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一本令我们反感、无法读进去的作品,千万别强迫自己耐着性子硬往下读,应该干脆放弃。”“不要过分鼓励和规劝小孩子和年轻人去读某一专门范围内的书。”其实,黑塞也在告诉我们:别人眼中的经典,不一定是自己的经典,适合自己的经典才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生:二是读书需要沉潜。黑塞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黑塞告诉我们要沉潜、深入地阅读,而不应该以消遣、碎片化的方式进行阅读。王佐良在清华大学“第三阅览室”与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 16、17 世纪诗剧,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正是沉潜式的深阅读,正是充分认识自己、充分认识那些引起自己共鸣的作品,王佐良才获得了知识上的增加,情感上的丰富,文化上的厚重。 </p><p class="ql-block">生:三是读书的意义。关于读书的意义,黑塞说,“读书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获取“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获得真正的教养”。书读得越多,人应该越有胸襟、格局,越有温度、人性,具有家国情怀与民族立场;不能读得书越多、文化层次越高,就越自私,最后将自己打造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p><p class="ql-block">师:同学们。最后我们一起来批阅式精读,请大家注意看屏幕认知思考,在纸上梳理读书的前提具体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师:第一第二段中,黑塞在文中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目的,又说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这里是不说前后矛盾?</p><p class="ql-block">师:第三段中为什么黑塞说:读者的第一要务是认识自己?这里如何理解?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是遵循任何的模式和教学大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师:第四段中,黑塞为什么说有的人一生只读过10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硬屯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p><p class="ql-block">师:第八段中,黑塞为什么说:不错,读的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p><p class="ql-block">师:第八段最后一句,黑塞为什么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p><p class="ql-block">生:(结合屏幕提示梳理回答要点,在练习册60-61页整理回答)</p><p class="ql-block">师: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大家课后可以搜集整理一下,作为读书学习单元的论据储备(整理好周一交上来)</p><p class="ql-block">师:梁启超先生主张泛读博览群书</p><p class="ql-block">师:王国维先生提倡读书考据精读为主</p><p class="ql-block">师:陈寅恪先生读其要略对读联读</p><p class="ql-block">师:赵元任先生主张多读即使不理解也先背下来,书读百遍其意自显</p><p class="ql-block">生:老师你更看好哪位先生的读书方法?</p><p class="ql-block">师:杨绛先生在《读书苦与乐》中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者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还是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好了,下课了,快去吃午饭吧,否则荤菜吃不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