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重庆大足石刻

千里马

<p class="ql-block">  重庆大足石刻</p><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含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市级有尖山子、千佛岩、峰山寺、圣水寺、陈家岩、普圣庙;区级有板昌沟等61处。造像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教)“三教”为一体,世所罕见;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从唐末至宋代中国石窟艺术的风格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天下大足</p> <p class="ql-block">石窟艺术源于古印度,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以大佛湾为主,包括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等处,凿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70余载。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幅巨型雕像,碑刻17则,造像崖面约3600平方米,其中除毗卢洞及圆觉洞外,均为摩崖群雕。造像有“护法神”“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释迦降生”“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在每幅作品中,多数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p> <p class="ql-block">大佛湾</p><p class="ql-block">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毗卢庵、千手观音像、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三清龛、道祖山君龛、玉皇王母龛、宝顶福寿山水佳处字、柳本尊正觉像、圆觉洞、牧牛图、栗呫婆子图。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大都为密宗造像,为宋代石窟造像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龙浴太子</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卧佛</p> <p class="ql-block">重庆宝顶山大佛造像横卧于佛湾东岩 尽显涅槃安祥之态释迦牟尼表情安详,慧眼微闭,似睡非睡,怡然自若,毫无苦处,显得慈悲宽怀,气度。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p> <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佛</p><p class="ql-block">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岩第8号龛一尊实有830只手的摩崖千手观音造像,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人们称她是人间一绝!宝顶山“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该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刻有830(2009年以前一直盛传的数字是1007)只手、眼,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建成800多年来,“千手观音”造像因受风化等多种“病害”侵蚀,曾多次修复。最近一次大面积贴金是在清代光绪15年,距今已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圣寿寺</p><p class="ql-block">圣寿寺地处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是由南宋高僧赵智凤于宋淳熙五年(1178年)始建的一座密宗禅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原称“五佛崖”。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主要殿宇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大足地区“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所表现出的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p><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