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城曹碾满族乡的来历

狼毒花

<p class="ql-block">  在凉城县东南部有一个曹碾满族乡一一1984年7月24日成立。其又是勾通蒙晋两地的主要通道。这个乡镇曾经是清代曹碾皇庄旗地。</p> <p class="ql-block">一 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 曹碾满族乡东、东北邻天成乡,南隔长城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三屯乡、管家堡乡相望,西、西北与六苏木镇毗邻, 行政区域面积690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二 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 曹碾满族乡地处马头山山区,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全部为山区,主要山脉有红石崖山、马头山、七星台山等。境内最高点海拔2061米,最低点海拔1654米。</p><p class="ql-block">三 地名由来</p><p class="ql-block"> 清代时期,有家李姓在此开地,建有草纸作坊用石槽碾压纸浆,建村为名,后为书写便利而用“曹碾二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 曹碾皇庄旗地</p><p class="ql-block">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清朝内务府决定在助马口设15处粮庄(八旗米粮地),第二年,因设粮庄和换补土地,清宫内务府从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县)一些族大支繁的满族大户,举家迁到助马口一带,即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到丰镇滩一带,耕种粮庄。这些满族贵族是因为当年换补土地而迁入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到丰镇滩一带的。分布于今凉城县曹碾的粮庄有14处,另一处在今丰镇市境内,粮庄也被称为圈地。在这块南至长城,北至号地的区域内,以曹碾村为界,分布于曹碾村西有9处,曹碾村东有5处,并设庄头管辖各圈地。这14家庄头分别为:圐圙韩家庄头、徐圈徐家庄头、宽沟张家庄头、石太平张家庄头、周圈周家庄头、九龙沟李家庄头、前二窑和后二窑李家庄头、大圈张家庄头、十二滩王家庄头、十三沟张家庄头、邓圈邓家庄头、陈圈陈家庄头、七墩沟张家庄头及大圈梁家庄头。这些庄头都是按家族姓氏组合起来的,其中张家庄头除石太平的张家外,其余4处张家庄头都是本家的分支。以张家、李家、陈家、韩家、徐家和梁家为主,其次为周家、王家和邓家几姓。他们分片管理着各自的庄头地,每一庄头拥有60顷土地,按户分给自家的亲丁耕种,并签订租地契约,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黍子,由庄头收租后,运销京城。庄头与庄丁是家族制的租佃关系,比较松散,庄头是世袭制,庄丁既可子承父约,认领庄田,缴租应差,也可招人代种。在庄丁人家缺少劳力,无力认领庄地时,也可以由庄头出面转让给外姓满族或汉族人租种。</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任把什库(领催)是带领各家庄头从宣化府曹家园来的“包衣”(家人),他是奉命来此开创庄头地的旗官,庄头地建成后,他便交差回到了曹家园。清朝时期因“包衣”随主人姓氏,所以他设立的庄头也命名为曹碾庄头,是专为驻防右卫城的八旗官兵解决黄米面建立的庄田。1725年(雍正三年),清政府将右卫升为朔平府,其时曹碾满族的皇庄移交朔平府管辖,当时朔平府分为一府和二府,一府衙门管理汉族人的事宜,二府衙门管理满族人的事宜。因此曹碾满族人的户籍、纳税等管理均由二府衙门管理,曹碾的大庄头由朔平府委任。后来改为由几家庄头共同推选担任。在大庄头的家门悬挂有虎头牌匾,牌匾上标有“把什库”等字样,把什库即满语领催的意思。并由朔平府交给其黑牛皮鞭子一条,鞭杆长6尺,鞭梢长约1丈,鞭子是领催权力的象征,也是清朝特有的刑具。</p><p class="ql-block"> 曹碾把什库 手拿毕言都</p><p class="ql-block"> 骑着布鲁娄 马场收地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乾隆年间后,随着放垦政策的实施,曹碾的满族大庄头的权力范围也有所扩大,除了管理14家庄头外,还兼管着丰镇滩的圈地和右卫的白旗马场地(位于今右玉县与和林格尔县交界处)。每年由大庄头(领催)在春耕时登记青苗田数,秋后按亩收租。这时流传的民谚又改为“曹碾把什库,手拿毕言都,骑着布鲁娄,马场收地租”。在乾隆后期,由于周圈周家、十二滩王家、邓圈邓家三家庄头抗租,被朔平府右卫将军将其所属皇庄的人全部革退旗籍,成为汉人,收回皇庄,新任命丰镇滩三家汉人为庄头接管皇庄。其时,满汉不通婚,不杂居,后来这些满族农民随着清朝的衰落,逐步摆脱了满族庄头的束缚,变为自耕农。庄头地也逐渐变得有名无实了。但至今曹碾一带的地名中还保留了如大圈、徐圈、火圈、周圈、邓圈等地名,见证了满族人民对乌兰察布凉城、丰镇地区的开发,并与汉族人民一道促进了乌兰察布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