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容摘要:湖北省教联体建设推广如火如荼,但是在广大农村进行教联体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很多地方存在形式主义,走过场,应付检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协作模式不清晰,决策力、执行力不够,建设缺乏统一性、目的性、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各部门互相协作、资源优化及共享。于是根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交流教师参与双向考核,给予政策支持,积极融入教联体教研活动,坚持智慧教育助力教联体建设。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各地教联体建设有章可循,从领导决策、教育管理,教研统一,政策透明化等多个途径,落实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教联体 建设 现状 对策 </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中学习习近平讲话》、湖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推动县域教联体建设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鄂教基〔2022〕7号)、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有关教联体的文件。</p><p class="ql-block"> 教联体建设是在党的二十大和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要是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各地教联体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不明显,画虎反而像猫。</p><p class="ql-block"> 一、教联体建设现状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协作模式不清晰教联体名义上是成员校,还不能建立内部治理共融共生、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效共测共评、家校社共谋共治、条件保障共促共进等,但是各校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短板,因此需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p><p class="ql-block"> 各地在推行过程中,各种保护壁垒,改革顾虑,推行过程阻力,这些耗时耗钱耗精力。在保护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教联体体质内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资源调配,各校地方特色,统一政策支持,统一教研和信息互通。</p><p class="ql-block"> 教联体会不会是一阵风?教联体会不会胎死腹中?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教联体当中,对本校教育教学是否有冲击?这种协作对本校教育教学连贯性是否有冲击?各校缺乏统一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派出教师学习什么和指导帮扶什么,没有根本目的,结果成了一盘散沙,一摊烂泥,走形式,走过场,劳心劳力,不得人心不说,还牢骚满腹。</p><p class="ql-block"> 教联体内部主校区有一定先天优势,许多分校对主校区教育盲从,主校区对于分校有一种趾高气扬,失去本校原有的特色。教联体要想下好一盘棋,就需要伤筋动骨,着力搞好调研,摸清各校情况,确定各校特色和发展方向,资源短缺和帮扶政策经费支撑,制定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师资调度,同步的课程设置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p><p class="ql-block"> (二)决策力不够教联体发展,达到什么标准,给教联体主校区多大行政权力,各校区改革决心有多大,都需要有一定魄力。为了统一推进教联体建设,教联体统一建设临时党支部,各成员校校长担任党支部委员,县教育局统一批复。但在实际运作中,各成员校各自为政,主校区缺乏统一的计划,管理制度,教研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p><p class="ql-block"> 教联体怎么联?其核心就是人员流动。加大保障力度,推动“县管校聘”和教联体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一方面实施群雁培育计划,鼓励优质学校派出优秀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组团形式到分校区任职任教,其他分校区派出后备干部到优质学校挂职锻炼。教联体内部人员流动的常态化,推动教联体教师常态化双向交流、联合调研,实现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p><p class="ql-block"> 教联体是不是一时的教育救亡运动,是否成为一种常态,作为决策者也不敢拿学校的发展前途当试验品,就是教师也心系两条船,不知道哪个学校才是工作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三)执行力不够各校就是按照主校区统一部署来规划,鉴于各方面困难,会大大缩水。片区内教师流动,教研活动、学生交流,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都需要分校区结合实际去执行。这就有学什么的问题?确定学校管理模式和教研模式,准备培养哪些中层干部作为学校骨干梯队培养;培养哪些骨干教师,形成办学特色。这就需要成员校建立一个平台,给强校支援教师发挥才华的舞台,将支援教师和受援学校融为一体,形成合力。</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就是援建问题。从师资、硬件配备、教学指导、学生交流,打破地缘限制,增加互信。特别是同年龄段学生交流,创造一个切磋的机会,从心灵到智力,受到全新的洗礼,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p><p class="ql-block"> (四)教联体建设缺乏统一性要建教联体,从学校管理模式,到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从教研活动到研学交流、信息交流;从课程设置到硬件建设都要有一揽子规划。对于如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不能统一管理,教联体内更不敢打通使用。成员校考虑交通、安全等诸多因素,不敢进行资源共享。</p><p class="ql-block"> 有资源的学校也可以承担一些实践任务。如郧阳区实验小学教联体,青龙泉学校有劳动实践基地,袜业有限公司研学基地,香菇大观园,油橄榄实践基地,这完全可以成为教联体各成员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弥补城区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五)教联体建设缺乏目的性目前教联体建设,大多数停留在有人员流动就行,有教联体建设档案就行,缺乏实效性。弱校需要什么,这就是强校应该援建的。既可以派人到受援学校指导,也可以到主校区参观学习;既可以长期锻炼,也可以短期培训。如何操作至关重要,千万不要走过场。</p><p class="ql-block"> 推行一对一师徒结对,推行一个研究小组搞专项研究,一定要有帮扶内容,帮扶措施,帮扶成效。还可以进行大比武,互相切磋。</p><p class="ql-block">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推动教学资源共育共享。开展师徒结对,只是名义上的结对,而没有按月或按周开展活动,没有给青年教师提供成长平台。主校区教师一定是带着任务来的,是为教育乡村振兴服务的,责任心很重要。因此各校选人用人要精挑细选。从各校派出人员的能力大小,也反映出各校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六)教联体建设缺乏政策保障教联体建设是个新生事物,是个联合体,打造教联体,强弱校区对教联体建设缺乏信心,派出骨干人员怕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各成员校没有大局意识,没有长远意识,认为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只要不出事就行,没有站在乡村振兴这个大局上来,没有与国家提出教联体的初衷相匹配。</p><p class="ql-block"> 当然,每个交流教师也有顾虑,农村教师农村补贴受损失,还担心城里孩子多,城市教师内卷厉害,担心教学生活不适应,还增加个人生活开支。城市教师不能适应特殊的农村孩子,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养成教育极端缺失,家长难于协调等诸多问题,和城里孩子教育是两重天,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p><p class="ql-block">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一句口号,想解决这些现实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交流教师怎么考核?交流教师表现突出有什么政策支持?在职务晋升、评优表模,干部培养、骨干教师选拔、外出学习等活动中有哪些优势?没有政策,教联体工作开展就有难度。有红利才有吸引力,才有干劲儿。</p><p class="ql-block"> (七)教联体建设缺乏经费保障教联体的运转需要人员流动,需要重建特色课堂,需要统一的教研活动,需要加强一些基础硬件设施,需要相关档案,这些经费支出必须和教联体整体规划相适应。</p><p class="ql-block"> (八)教联体建设各部门不能协调配合教联体工作是复杂的,要求相关部门统一进度,接受主校区指导,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工作。教联体建设需要上传和下达,也需要分校区监督执行,但是具体任务具体要求缺乏统一标准。</p><p class="ql-block"> (九)教联体建设学校特色发展盲目上马教联体主校区区位优势、资金优势、师资配备优势,以及附近资源,如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协、消防队、应急中心、心理辅导服务站等,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先行先试,为学校开展社团、安全、心理辅导等兴趣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分校区身处农村,其实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我校地处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学校开展阅读、主持、电子琴、音乐、舞蹈、书法等十四个社团,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是篮球、乒乓球、舞蹈在区级比赛中都获得大奖。学校也邀请青少年活动中心、书协、祺协、心理辅导中心等单位传经送宝,颇受省市各级领导及各界群众好评。</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校发展的能力,可以有所取舍,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特色可言。强校可以支援弱校,争取共同发展,一同进步。而不是强的越强,弱的越弱,两极分化严重。</p><p class="ql-block"> (十)教联体不能实行资源共享教联体内部发展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因此借鸡生蛋似乎更快捷。资源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硬件建设和教师团队。</p><p class="ql-block"> 在建设初期,要对教联体通盘考量,城乡教师按照学科全面洗牌,教师通勤成本及生活成本增加,也不利于学校稳定。隐性资源共享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大量时间,主要是教育管理模式、教学研究模式的梯队建设。</p><p class="ql-block"> 各成员校一般是本校利益优先,不是从国家和省建设的初衷出发,从农村和城里学校差距出发,从老百姓和乡村孩子的呼声出发,坚决推进资源流动,学习红旗渠啃骨头的精神,做好资源共享。城市在师资和资源利用方面有优势,农村在劳动教育和工农业发展方面有优势,可以资源互补。</p><p class="ql-block"> (十一)教联体建设宣传不到位学习各级各类有关教联体的指示文件,各地试点的先进经验,以及本教联体的经验教训,在相关教育媒体做介绍,还可以在学校制作展板宣传。</p><p class="ql-block"> 如果宣传不到位,大家就会误认为教联体就是简单的人才交流,扭曲了中央和地方建立教联体的本意,把本属于城乡无差别的教育当做负担,倦怠或应付,就失去了建设教联体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二、解决教练体建设现存问题对策 </p><p class="ql-block"> 当然教联体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需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根据这三个月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建议:</p><p class="ql-block"> (一)教联体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负责规划的有序实施。教联体运行初期,要对各校的基础设施、教育干部、教师配备、教育教研、后勤保障、学校特色等要进行摸底,制定优先发展计划。核心校对成员校在业务上给予引领、指导和帮扶。 </p><p class="ql-block"> (二)教师交流一定是主要领导带队,骨干教师交流,以学年为周期,把好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带过去。</p><p class="ql-block"> 交流教师一定要参与学校的工作中去,也要进行业务考核,接受教联体和受援校的双重考核,交流教师的业绩与评优表模、职务晋升等挂钩。教联体联合教研,协同特色发展,学校环境、师资、设备得到进一步优化,不仅留住了本地生源,还有一些进城读书的优质生源回流。</p><p class="ql-block"> 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教联体青年教师健康发展的办学思路。各校在教育资源、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共享的基础上,朝着教联体工作的既定目标不断迈进。 </p><p class="ql-block"> (三)交流教师日常工作需要教联体和受援校大力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个人政策优惠、经费保障、教育教研互通等。教联体对分校教师职称评聘、绩效分配、培养培训、选拔重用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让轮岗教师没有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四)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致性,流动性,提高比学赶拼意识。举办消防演练、体育赛事、教育教学比武,参观研学,召开座谈会,其实都是一种交流。只有交流,才能积累经验,发现短板。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网络课堂在教联体中应用,聚力提升智慧教育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交流合作五大能力。</p><p class="ql-block"> (五)建立校联体宣传平台。把好课堂、好做法利用信息平台推广出去,给其他学校提供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总之,做好教联体工作,需要各级各类政府、社会团体,及成员校通力合作,需要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消除城乡差别,打造义务教育新生态,为乡村振兴、教育强县助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