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名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邓中夏之父、清代名士邓典谟

天下为公

<p class="ql-block">邓中夏 (1894年10月5日—1933年9月21日),男,汉族,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五四运动重要领导人、工人运动先驱。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今天聊聊清代名士,邓中夏之父邓典谟。</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邓中夏</p><p class="ql-block">邓典谟人物</p><p class="ql-block">邓典谟字钦甫,号晓峰,晚年号庸庵老人。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三日,生于近城局太平里邓家湾村(今属太平里乡)。8岁进私塾,17岁应县试,23岁以第二名补廪生。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应乡试,考后返家,到郴州时,听说父亲病危,连夜赶回家,父已逝世二日。不几天,中试报至,已中举人。既丁忧,不能会试,歉年,便在宜章县城养正书院创办县立高等小学堂,任堂长兼教员。1904年,任坪石上乡书院院长。次年进京谋职,补盐大使缺,分发两浙,先任长林盐场盐大使。未几,复兼永嘉盐场盐大使,后任温州、台州两府学务佐治员、温州府发审委员、戒烟局坐办委员、统计处编纂员等职。辛亥革命时,弃职归家。</p> <p class="ql-block">光绪·邓典谟牌匾</p><p class="ql-block">邓典谟生平</p><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国元年),任郴郡六城中学校长。次年,被选为省议会候补议员,并任衡山县知事半年,因当时新任巡按使汤芗铭是湖北人,凡官吏非其同党同乡者,无论政绩如何,均属撤换之列。卸任后,随即赴京应第二届县知事考试,前试三场皆合格,口试时,考官问他欧美大总统任期的起讫时间,他只通四书五经,对此却不甚了然,结果发榜落选,落泊都门。后经友人介绍,到国务院诠叙局当一名办事员。1914年,应第四届县知事考试,名列甲等,分发浙江,未到任,留京诠叙局主事,后兼国务院主事,办理诠选。同傣有受贿而得巨金者,嘲讽一尘不染的邓典谟为书呆子。他愤然答曰:“此等伎俩,非吾所愿也。”1917年,递补省议员,回湘开会,会后携次子中夏进京。次年任行政院一等书记官,掌抚恤文案。1933年,邓中夏遇难。1935年,邓典谟被解职。</p> <p class="ql-block">稀见民国21年初版邓典谟(邓中夏之父)毛笔签</p><p class="ql-block">邓典谟的夫人廖彩德与蔡畅、赖若愚在北京</p><p class="ql-block">1936年,从南京回到家乡,郰入城组设志书局,任县志总纂,历时5年,编成县志32卷。与旧志相比,文省事增,例亦加密,修正错讹,补其遗漏。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编纂,新增政党、社会、财政、食货、事纪等类目。志书中还收录了经纬度里表、太阳出入时刻表、土产内销外销概数表、田赋征收统计表等。涉及中国工农红军情况,能删贬去诬,坚持秉笔直书,更是难能可贵。他克服修志过程中史料难考证,是非难定论,经费难筹集等困难。为筹集修志资金,“募捐员奔走呼号”,“分使四出,事同托钵”,“周历四境,舌敝唇焦。”1942年,在邓家湾村设国学社,从学者100余人。次年,被湖南省政府聘为顾问。1945年,日军陷境,他令其子隆渭组织自卫队进行抗击,致命家宅被焚。光复后,在家从事著述。写成《论语会通》《释亲》《俗语考》《本草注要》《家庭医药》《自传》《庸庵诗文联集》等书。1946年12月30日,因病逝世。[1]</p> <p class="ql-block">李夏明丈夫邓中夏39岁牺牲后她更名明志</p><p class="ql-block">邓典谟贡献</p><p class="ql-block">邓典谟,族谱名邓祚晴,字钦甫,号晓峰,又号小慵,湖南宜章邓家湾人,清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三日(公元一八七四年二月三十日)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典谟“幼时发蒙村塾”,十四岁时习《礼记》《春秋》《小学》及“韩欧古文及明天、崇间各家制艺”, “朝夕咿哦,手不停披”①,十九岁入岳麓书院,一九0二年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与茶陵谭延闿“同举贤书,一见如故”②,结为金兰之交。一九0七年由省考第五名保送礼部会试,取列第二等,以盐大使身份赴浙江,分发永嘉、长林两盐场,后充温、台两府学务佐治员、温州府发审委员、戒烟局坐办委员、统计处编纂员等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1年,浙江省教育厅鉴于瑞安地方上一些人士对私立中学堂学生毕业成绩持怀疑态度,联名呈省,要求派员复试一事,特委派邓典谟为复试委员,前往瑞安私立中学堂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验收复查。经过六天复试,邓典谟亲自校阅试卷,认定学生考试成绩合格。省教育厅审定后行文,学生考试成绩有效,同意学堂恢复公立,校名为瑞安公立中学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返湘,省教育司聘为郴郡六城公立中学校长,遴选省议会候补议员。翌年谭延闿又委其为衡山县知事。未几,北洋军阀汤芗铭入湘主政,欲擢升邓典谟到省视事。其母邝氏闻讯,严加制止,令其辞职“远走京师,不为汤用,以避其辱”。遂遵母命赴京师,供职于北洋政府国务院铨叙局。民国六年递补为湘省议员,民国七年擢铨叙局主事,民国十年调秘书厅主事。国民党定都南京后,由行政院三等书记官递升为一等书记官。邓中夏就义后,于一九三六年秋告退回乡,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病逝于宜章,著有《慵菴自述》《慵菴诗文集》,均未付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典谟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赞成维新,曾与湖南辛亥革命志士、同盟会会员彭邦栋等人过从甚密,但他却从不介入革命。正如他的好友胡子靖所说:“常以‘清慎勤’三字为训,故晓峰自服官以来,奉取维谨”。③当邓典谟得知儿子邓中夏在北京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异端邪说”时,曾委托参议院议员彭邦栋去多次劝说,嗣后又委托胡子靖在农商部给儿子找了个待遇较高的职务。当这一切都被邓中夏拒绝之后,他一怒之下,宣布与邓中夏脱离父子关系,声称再也不出钱供儿子读书。一九三三年邓中夏就义后,他又屡次上书.欲告退回乡,未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复杂思想,还可以从他编纂《宜章县志》中窥测一斑。</p> <p class="ql-block">邓典谟编写《宜章县志》</p><p class="ql-block">宜章“自隋末析郴南乡,别为一县,置县既晚,唐及五代,文献无证,宋时人文渐盛,而志乘未有专书”,④明隆庆年间.始修《宜章县志》,后经万历、崇祯两次续修,清康熙乙丑、壬寅、乾隆丙子、嘉庆乙亥等年均曾纂修,但前五种刻本均毁于兵燹,仅存丙子、乙亥两种刻本。一九三六年秋,宜章成立县志局,再次续修县志,邓典谟任县志局总纂。由于人员不齐,经费拮据,加之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县志的修纂“时辍时作,屡聚屡散”,“当局坐视旁观匿笑,或且欲败其事”,“幸各父老慷慨资助,捐款数万”,”首尾五年,始克成书”,⑤直到一九四一年才付梓刊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本《宜章县志》,无论从体例、内容等各方面,较丙子、乙亥两刻本,均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刻本《宜章县志》,因袭《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的体例,分为二十四卷,有纲十八,目一百九十余,计有舆地、民性、俗尚、建置、陂堰、学校、户口、贡赋、官师、选举、城池、秩祀,贤名、方外,灾祥、文艺等,“仅觕具崖略”⑥而已.新刻本则在此两志的基础上,“文省事增,例亦加密”,⑦修其讹误,补其遗漏,杂各种体例之长,“改定体例,参合见闻,襞积成书”。⑧除删除、合并了一些条目外,新增加了象纬、人物、政党,社会、事纪、财政、食货、仓储等纲目,洋洋三十二卷,略古详今。资料更为丰富,内容比较翔实,分类亦趋科学,考订也颇为精当。如“山”“水”一门,旧志都并入“疆域志”中,民国本则单独成卷,分别用《山海经》《水经》体例,“山志”以水为界,“水志”以山划域,对县境内的大小山峰、河沟溪渠,分别寻脉觅向,溯源穷流。“事纪”一门,则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对本县内历代所发生的各类事件,搜采辑比,条理井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本参照《湖南通志》,除《艺文志》分经、史、子、集辑录县人各种著述外,还另辑一卷《宜章文征》作为《宜章县志》的附卷,用来“表彰先贤,阐扬节烈,游览风景,记述故实轶事”,⑨内中收辑有历代迁客骚人如沈俭期、韩愈、张曙等人在宜章所作的诗文题咏和轶闻趣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本还辑入了一些科学知识和不少的统计资料。如《象纬志》,除“分野’一节外,还参比《湖南通志》,选入了“经纬度里表”、“太阳出入时刻表”。《食货志》《财政志》等卷则收录有不少有价值的统计图表,如“土产内销外销概数表”、“田赋征收统计表”、“各年度赋税统计表”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此以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邓典谟在《宜章县志》中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的称谓的改变。由于政治、历史诸方面的原因,县志分纂员在拟稿中,都将我党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宜章的革命活动加以歪曲、丑化,对朱德、毛泽东等率领的红军,诬之为“匪”。邓典谟在审定稿件时,将这些带贬意色彩的词语尽行删去,直呼为“朱毛共军”、“朱毛大军”、“肖克大军”⑩。单从他的这一秉笔直书来说,确是难能可贵的,许多人都交口称赞。前不久,肖克来宜章翻阅《宜章县志》,见通篇无“共匪”字样,十分惊奇,当他得知是邓典谟所为时,连声赞曰:“难得,难得。” [3]</p> <p class="ql-block">①、邓典谟《从兄树桢先生传》,民国二年《邓氏族谱》卷十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②、谭延闿《恭祝邓母邝太夫人六旬晋一寿序》,民国二年《邓氏族谱》卷十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胡子靖等《邓母邝太夫人七秩晋一生日寿序》,民国二十三年《邓氏联谱》卷十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④、邓典谟《宜章县志·序》,民国三十年《宜章县志》卷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⑤⑥⑦⑧同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⑨、《宜章县志·艺文志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⑧、见《宜章县志》卷七《事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