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观自在”所蕴含的智慧,您悟到了吗?

春雨

<p class="ql-block">《心经》开头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是整个心经的核心,如果您读懂了它,您就能远离人生中的烦恼和痛苦,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心经比较难懂,是因为它每个字都蕴藏了很深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看观自在,这里我们要把观自在这三个字一一拆开来看,观是观,自是自,在是在。观,指观照,觉知,往外叫看,往内才叫观。观照既不是用肉眼去看,也不是体内肉团心的作用;既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观想,而是无形无相的真如自性的妙用。比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是从功能上来说的,观是自性的功能和妙用。那是谁在观呢?是自在观,自,就是自我,本我,自性,自是从本体上来说的。那观什么呢?观在。在,是指存在、外境,在是从相上来说的,在是观照的对象,在是本体自性的一种显现。观自在,这三者是一体的,是同时出现的。观是用;自是体,自是能观,自是观的主体;在是相,在是所观,在是观的对象;当我们观到能所双亡时,也就是观的主体和观的对象合为一体的时候,自性这个本体就同时显现出来了。所以,明白了观自在,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明白了人生的真相。比如我们在观呼吸时,能观的是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我;所观的是身体吸入和呼出的动作;观就是觉知,观是本我的一种功能;当我们观到本我和呼吸成为一体的时候,没有能观和所观的当下,我们就见到如来自性了。</p> <p class="ql-block">“菩萨”指的是能自觉觉他的人,就是说自己觉悟解脱之后,还能教导无明众生觉悟解脱的人。我们接下来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指的是行为,修行。“深”,是指极其深广,不可测量。“般若”,指的是至高无上的智慧。这里指:如实认知万事万物本源的智慧。般若是我们的自性中,本来就具有的一种无漏的智慧。般若又分六种,第一种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用文字如实描述,法界本体与契入法界本体的方法;比如三藏十二部的经典。第二种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指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说出来,让别人一听就懂,这就是方便般若。第三种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指,能观照一切法的真理实相的智慧。比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在念佛号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要专注集中在佛号上,不能外驰。佛号从心生起,而从口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不住妄念,而安然入定,这种口持耳闻的念佛法,是非常好的观照法门。观照是我们修行成道的重要途径,是能否明心见性的关键。第四种是“眷属般若”:眷属般若就是“六度”中,除般若以外的其他“五度”,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之中都蕴含着智慧,所以称为眷属般若。第五种是“境界般若”:境界般若是对实相般若的认证方式。第六种“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是众生的本来面目,如来法身,悟道就是见到了这个道体的空性。实相般若也称为:真如,自性,菩提,三昧,法身,涅槃等等。以上是对般若的介绍,般若是整个佛学思想的核心和重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接着往下看,“波罗”是指彼岸的意思,“蜜多”是指到了的意思;波罗蜜多指的就是到达了彼岸。“时”,指的是当下、即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指:通过观照和洞察事物的本质,见到自己真如自性的人,就可以称做菩萨。菩萨修行到极其深广的观照般若的当下,就见到了实相般若。即菩萨以般若智慧从生死之此岸,到达了究竟涅槃之彼岸。这里有一个此岸和彼岸的分别,其实这只是个方便的说法,释迦牟尼为了度化众生,不得不假立一个生死河的此岸和彼岸,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以佛法为船,渡河到达清净的彼岸。实际上,从出世间法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此岸和彼岸的分别,此岸就是彼岸。因为此岸和彼岸,都是指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自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