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箭镇

何LeHua

<p class="ql-block">箭镇(Arrowtown),是新西兰南岛上一个风景如画、富有情调的小镇。它有着一段不长却很独特的历史,镇中沿街许多古雅精致的历史建筑,以及旁边浓荫蔽日的林荫道,都非常具有特色。这个一百六十多年前淘金热时期崛起的小镇,而今是因旅游而繁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箭镇最主要街道是白金汉街(BuckinghamStreet),一条街道上,有几十座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大多是百多年前的精致欧式小楼。我们沿街一路看去,街边有古老的英式电话亭,老式的旅馆、咖啡馆和金铺。在小镇博物馆的对面,还有一座据说是新西兰现存年代最久远的邮局,1863年开业,到现在仍在营业。漫步在白金汉街上,时光好像重新回到了160多年前。</p> <p class="ql-block">箭镇郊外的牧场</p> <p class="ql-block">牧场上的奶牛</p> <p class="ql-block">成群结队的奶羊在吃草。</p> <p class="ql-block">箭镇只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名叫白金汉街,有一些不错的礼品店、咖啡馆和餐厅。</p> <p class="ql-block">鲜花簇拥的商铺</p> <p class="ql-block">箭镇主要街道白金汉街</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建筑在白金汉街两旁</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商店有鲜花点缀显得格外雅致</p> <p class="ql-block">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服装店</p> <p class="ql-block">纪念品商店</p> <p class="ql-block">小食店和饭店</p> <p class="ql-block">箭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英国式的老式电话亭</p> <p class="ql-block">西式餐馆</p> <p class="ql-block">箭镇的法国大餐</p> <p class="ql-block">品尝法国大餐</p> <p class="ql-block">1863年建造的古老邮局现在还在营业</p> <p class="ql-block">箭镇一个没有多大地方的小镇,这里的知名度并不算特别高,但却是不少中国游客热衷的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名气,另一部分来自于醉人的秋色。每到秋季金黄色的树叶挂满树枝头,漫山遍野都是诱人的金黄色,箭镇都有着绚丽多彩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夏季的风光也很漂亮,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镇子四周各个角落都有一些不错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居民家家喜欢种植树木和花卉。</p> <p class="ql-block">鲜花点缀的房子,显得格外漂亮。</p> <p class="ql-block">眼前一幢幢简单的小房子,仿佛一段会说话的历史,叫人感叹唏嘘。</p> <p class="ql-block">镇子有一条小河名叫箭河,从树林中穿过,箭镇也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新西兰银行</p> <p class="ql-block">箭镇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古老的马车</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古建筑的历史,不妨从箭镇博物馆中免费索取一份老建筑目录,静静的对照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外国餐厅</p> <p class="ql-block">礼品店</p> <p class="ql-block">商店</p> <p class="ql-block">糖果店</p> <p class="ql-block">美景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欧洲淘金者居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华人淘金者在海上漂了三个月来到了这里,受尽苦难,住着简陋的茅草房,揭示了新西兰最早的移民生活与当时的风貌。华人中有一个老雷是社区领袖,他懂英文和中文,因此会做生意,当翻译,商店里有各种欧洲货物和进口货物,包括中国的茶叶和大米。华人淘金者把他的商店当成非正式银行和社区聚会点。这是当时的商店和社区中心。</p> <p class="ql-block">淘金者用的简易厕所</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的小学生也来这里参观,了解华人淘金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外国人参观华人淘金者简易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老外在看华人淘金者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淘金者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在棚屋后面的山坡上,有一片整整齐齐的田园,淘金者运用自己的传统农耕技能生产蔬菜和粮食也感到自豪和喜悦。</p> <p class="ql-block">华人往往凭借片岩露岩层建造防护棚屋,考古挖掘发现,小棚屋是当仓库用的。</p> <p class="ql-block">华人淘金者懂得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建造简单的棚屋,烟筒放在外边,室内是多么昏暗,家具仅有一个睡觉的平台和几个储物箱。</p> <p class="ql-block">当时流动人口多,到1880年之1900年,华人住区仅有16-20名永久居民。实际人数经常在变。冬季无法淘金,更是如此。几个人共住一间棚屋。</p> <p class="ql-block">棚屋内地面高低不平,这座狭长的房子被用作商店、食堂、住宿点和社交中心。</p> <p class="ql-block">老外参观华人淘金者的棚屋</p> <p class="ql-block">淘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度是淘金热的现场,保持着它的历史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