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广济寺:移民实证展览馆20230918人生即缘图/文

人生即缘

<p class="ql-block">20230918下午晴。自驾来到位于山西省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参观。据族谱介绍王氏先祖为太原子乔之后,北宋远征两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朝考取恩贡生录进士,授学政到四川大邑县、雅州等地任职,后年老退休到叙府石门古道庆符县沙河驿复兴场马踏湖边置地定居。今天特到此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打油一首记之。</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p><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大槐树,</p><p class="ql-block">天下移民祭祖根。</p><p class="ql-block">北宋明清治国策,</p><p class="ql-block">固本强基大移民。</p><p class="ql-block">碑亭经幢三代槐,</p><p class="ql-block">解手连手故土情。</p><p class="ql-block">走向世界中华人,</p><p class="ql-block">六百年前是一家。</p> <p class="ql-block">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p><p class="ql-block">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p><p class="ql-block">历史由来</p><p class="ql-block">广济寺,初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经过不断发展扩建,到了宋朝时,广济寺进入了全盛时期,占地广大,香客众多。又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因此,在明朝初年进行移民时,朝廷就将广济寺选为集中地,这在《洪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古今地位</p><p class="ql-block">广济寺的西厢房,它在整个移民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当时明政府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大明洪洞移民签发处”,是当时明政府办理迁民手续的一个重要场所。为使远道而来的归乡游子不枉此行,景区就把当时的情况在此做了情景重现。</p><p class="ql-block">大厅乍看像个衙门,其实是当时明朝移民官员的办公场所。“肃静”、“回避”牌分竖在两边。中间是摆放文房四宝的公案,上面有惊堂木、令签。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意,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皇帝使用的惊堂木称作“龙胆”,也叫“震山河”。意思是皇帝一拍四海皆闻,以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利;丞相使用的称作“运筹”,也叫“佐朝纲”,用以显示身份;将帅使用的为“虎威”,还被称为“惊虎胆”,用以震军威;县官使用的称为“惊堂”或“惊堂木”。</p><p class="ql-block">相关典故</p><p class="ql-block">令签是用来宣布判决、发号施令的,一般有白、红、黑三种令签,白色最轻,红色次之,黑色最重。同样是四十大板,白色签皮肉肿胀,红色签皮开肉绽,黑色签骨断筋折。</p><p class="ql-block">在公案的后面挂有一幅明代疆域图,是官员用来研究迁民方向及线路的。左边是移民路线图,右边是迁民公告,它们分别交代了当年迁民的原因、迁民的优惠政策以及迁往的目的地。看到这里相信各位的脑海里已经有一幅明朝迁民图了,更能想象的到移民先祖们被迫离家的艰辛与无奈。</p><p class="ql-block">办理各种迁民手续的小公案,一边公案在当时是用来为移民们登记造册的,移民们在此拿上迁民凭照,由书吏填写好,然后再去另一边公案处领上川资,就被迁走了。这边放置的几个箱子里装的就是专门用以供移民迁移路途中花费的银锭铜钱。程序的复杂,制度的苛刻,这一切更能使我们每位移民后裔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当时政府对迁民的重视与普通百姓对老家的难舍难离。</p><p class="ql-block">景区设置了一些明朝服饰,有钦差老爷的,有衙役的,也有书生的。设有一个办公室,是根祖文化部工作人员为移民后裔答疑解惑的地方,您要是有家谱或者想修家谱的话都可以来这里咨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