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形成后,最先由渭河上游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传播。第二阶段由渭河上游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向南翻越西秦岭山地,经西汉水上游进入白龙江下游。第三阶段由白龙江下游经阴平道、扶文松州道南下岷江上游,由泾河上游翻越六盘山西进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第四阶段由湟水支流大通河下游、黄河支流庄浪河谷、乌鞘岭至河西走廊东部,由洮河下游先后进入洮河上游和白龙江上游。第五阶段在河西走廊和白龙江流域内继续扩展。</p> <p class="ql-block"> 姜维墩遗迹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东面之岳麓山顶,居高临下,可俯瞰临洮县城全境及周围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黄土夯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p> <p class="ql-block"> 紫斑牡丹花如潮: “白云堆里紫霞心、不与姚黄色斗深。”紫斑牡丹因花瓣底部有紫色斑块而得名。90年代,临洮紫斑牡丹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和品种群,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紫斑牡丹”,成为仅次于中原牡丹的第二大牡丹种群,排名西南牡丹、江南牡丹之前。临洮紫斑牡丹栽培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已经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甘肃紫斑牡丹的重要发祥地和栽培中心</p> <p class="ql-block"> 钟灵毓秀岳麓山:岳麓山雄峙县城之东,人文景观和自然美景交相辉映,是古城临洮最靓丽的一处名胜古迹,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岳麓山因宋代在山上修建东岳庙而得,名山上亭台楼阁遍布花草,林木茂盛。2021年4月,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岳麓山上,四季松青竹翠,曲径通幽,每一座殿宇亭塔都有着一段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每一块秦砖汉瓦都凝聚着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貂蝉故里:临洮自古出美女,貂蝉故里在临洮。貂崖沟,位于临洮县城南20公里衙下集镇的潘家集境内。群山环绕、石崖参天、杂化生树,沟底一年四季碧水潺潺,景色迷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貂蝉就出生在离貂崖沟十多里的井任家村,传说貂蝉为躲避战乱居住过的山洞便在貂崖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周边的群众都会举办花儿会来纪念貂蝉。</p> <p class="ql-block"> 老子飞升地:相传老子为避战乱,骑着青牛,携宋、宝二子一路西行,最终在临洮寻得了他理想中的避世归隐之地。而他最终是在岳麓山上一处名为“凤台”的地方完成了飞升,从三国时期就开始的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祭拜老子的活动,如今山上的参天古树和木匾碑文,或许就是这段神仙往事的最佳见证。</p> <p class="ql-block"> 拉扎节 拉扎节在临洮南部的衙下、南屏等乡镇较为盛行,每年下半年庄稼丰收后,需要祭祀答谢山神,与亲朋好友坐下来分享分享当年丰收的喜悦,拉扎节因此而生。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到十月初一期间,拉扎节到来的村子,各家各户宰猪杀羊,炸油馍馍,烩菜,招待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亲朋好友,村庄上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和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临洮傩舞 傩舞是临洮当地百姓为祈求神灵的保佑或答谢神而举行的祭祀活动,活动内容丰富,仪式繁多,主要是以师公跳神为主,师公身着虎头神衣,头戴神牌长辫,口扎银钎,围着篝火,敲起羊皮鼓、唱起祈福的祷词,再加以特定的身法和步伐,这便是神秘的傩舞。这一神秘而又精彩的文化已在当地传承多年。</p> <p class="ql-block"> 临洮水陆画 水陆法会是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现象。而水陆画则主要用来呈现水陆法会上所供奉的宗教人物。水陆画在临洮的各大寺庙、景区较为常见。其题材主要为佛教故事或传说,也有以人文故事或景观为题材的,画法特殊,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苟秉强是临洮的水陆画师中较为出名的一个。靳氏一门靳永禄关门弟子。</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临洮皮影戏人物制作比较有特点,人物用老驴皮渲彩镂刻而成,在清末民初时期,临洮皮影戏达到了鼎盛,发展至今日,已经逐渐没落。</p> <p class="ql-block"> 脊兽制作技艺 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顶部的装饰性物件,泥制,以兽型居多,又被安置在屋脊之上,故称“脊兽”。临洮脊兽制作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临洮地域标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不仅兼有秦、汉、唐的流风余韵,也融会了宋、元、明、清各朝的文化创造。临洮的脊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坏较为严重,在如今高楼逐渐代替青砖瓦房的情况下,脊兽逐渐减少,脊兽制作技艺也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p> <p class="ql-block"> 临洮还有许多文化遗产来等你们发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