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段金泉</p> <p class="ql-block">出阜成门地铁站,有一标示牌写着鲁迅故居的方位。这让我心里一阵欢喜,在京工作生活多年,那些有名的风景胜地、名人故居,大多已经游览过。唯有鲁迅先生故居,还处在欠账之中。</p><p class="ql-block">那年,我和爱人在杭州游玩时,老战友特地送我们到绍兴鲁迅先生故居参观,探寻先生最初的生活足迹。那里有他孩童时代嬉闹玩耍过的庭院,有他刻在学堂课桌上的小字,有他文章里描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还有孔乙已进出的咸亨酒店。站在故居门前,望着白墙上先生的头像剪影,望着那一缕缕自由飘扬的轻烟,留给人一种岁月的沧桑与凝重。</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转瞬又是多年。</p><p class="ql-block">一个炎热的周末午后,我走出单位大门,沿阜外大街东行不到半小时,至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便到了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青瓦灰墙的小四合院建筑,正门挂着郭沫若题写的“鲁迅故居”的牌子,从建筑到陈设,看上去都很简朴。1924年到1926年,鲁迅先生就居住在这里。走进院内,北边是先生母亲和他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南边是他会客和藏书的地方,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堂屋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在故居的前院和后院通道处,有两棵枣树,我以为它们便是先生散文《秋夜》里所写的那两棵枣树。解说员不无遗憾地说,那两棵枣树早已枯死,这是后来补栽的。院内还有两株先生亲手栽植的白丁香,虽历近百年的风雨,至今仍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解说员介绍,鲁迅先生此前住在八道湾11号,那个院子很大,还有池塘,风景优美。当时,鲁迅先生和母亲、原配夫人朱安,以及二弟周作人夫妇同住,可谓是一个大家庭。后来兄弟失和,鲁迅先生向朋友借了400块大洋,购置了这处院落。</p><p class="ql-block">我想,对一个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来说,这处院子的确显得小了点。可区区400大洋,能在北京二环内购得一处四合院落,即便在当年也是物有所值。要是现在,没有几个亿连梦也别想做。</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卧室大约10平米的样子,窗户下边,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旁边是一张书桌,书桌上摆放着煤油灯、闹钟和相框,相框内是藤野先生的照片。就在这间灰暗的小屋内,先生用笔作投枪,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野草》《彷徨》《坟》《朝华夕拾》等檄文,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后来,先生去了南方,而朱安则一直陪伴先生母亲生活在这里。1943年,鲁迅母亲去世,朱安独自守护着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p><p class="ql-block">参观鲁迅故居,难免会同情朱安的一生。她默默地追随鲁迅一生,却没有得到过妻子应有的权利,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符号。鲁迅和许广平同居后,朱安依旧照顾着先生的一日生活,并无怨恨之意。在她的潜意识里,嫁给了鲁迅,这辈子就是鲁迅的人了。鲁迅去世后,她宁愿喝粥吃咸菜,甚至挨饿,也不肯接受周作人的接济。她知道先生兄弟二人不和,不能有违先生的意愿,这也显示了一个平凡女人的不凡之处。朱安曾说过最伤感的一句话,她是鲁迅的遗物。面对朱安的不幸与痛苦,不知鲁迅先生内心是否有过不安。</p> <p class="ql-block">故居旁边,有一处新建的鲁迅博物馆。故居在博物馆西边,如今是鲁迅博物馆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我读过的国内当代文学作品中,鲁迅先生的著作占了相当的比重。他的不少作品,那些名言警句,至今还能背诵出来。凝视院内的景物,眼前浮现出那些远去的历史烟云。鲁迅,这位让毛泽东一生推崇的革命斗士,曾激励了几代人的新文化运动先躯,如今却隐迹于时代的喧嚣之中,很少为年轻一代所看重。不知从何时起,一些掌握话语权的公知对鲁迅的批判多了起来,而一些媒体对有关鲁迅的话题则保持了沉默、回避。就连教科书里那些读后让人热血沸腾的名篇,也被莫名其妙地删除了。如今,校园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里,已经很难听到先生那些如投枪、似匕首的犀利文章了。</p><p class="ql-block">徘徊在小院里,我的眼前变得有些模糊起来,许多曾被先生在文章中痛斥、讥讽、怜悯过的人物,好似又活灵活现起来。你看,“资本家的乏走狗”摇身一变,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利用他们把持的话语权,装神弄鬼,鼓吹诸如老百姓买不起房是因为房价太低、转基因食品不会影响人类健康、物价上涨是与世界经济接轨,云云,碾米拼命为国外资本家站台、不惜欺骗国人的“乏走狗”;你看,在一些地方,赵贵翁、赵七爷、王胡们复活了,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城管队员,他们手执“无形的丈八长矛”,明目张胆干起了敲诈勒索、欺行霸市的勾当;“假洋鬼子”们复活了,他们入了外籍,却人模狗样地包装成了爱国人士,在国内垄断行业挣大钱,有的甚至成了所谓“国家精神”的代表者;阿Q、孔乙己、祥林嫂、华老栓们也复活了,但他们的日子似乎比以前更难过了。这些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的丑恶现象,让人迷惘、彷徨。</p> <p class="ql-block">“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我们的文学艺术、新闻媒体,应当举起鲁迅先生的“投枪”“匕首”,对那些似曾相识的历史垃圾,无情鞭挞、坚决清除,为全社会营造一片纯净的心灵天空。在此,也奉劝那些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无良公知,不妨重温一下鲁迅先生的呐喊,悬崖勒马为时未晚。否则,必定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落得个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