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古镇·小莲荘、嘉业臧书楼

商贸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8日上午游玩《文园》后,我和同学俩人来到小莲荘·嘉业藏书楼继续游览,弥补昨天晚上未能进入小莲庄的遗憾。</p> 小莲荘 <p class="ql-block">  南浔小莲庄,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后古典园林建筑。属于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小莲庄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式内外两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外园以荷花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提,堤上建有六角亭。</p> <p class="ql-block">  荷花池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荷池东南有五曲桥,桥北有棵百年紫藤。紫藤,豆科植物,高大木质藤本,四至五月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刘镛次子刘锦藻在《小莲庄略》中记述:"出幽洞,憩鸳鸯楼下,仰见古藤偃蹇,绿荫嵌空"。如今楼已毁,藤还在,此藤已有百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考胥所书。</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西式牌坊</p> <p class="ql-block">  刘承桓,刘镛之四房孙,生物化学家。1930年2月10日生于上海,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3年获美国Beloit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57年获美国普杜大学硕士学位,并在校担任助教。曾在美国Armour药厂、美国露华浓保健中心等公司任职,担任生物化学高级研究员,长斯从事多肽类药物的开发研制。1983年以其父刘安溥(字湖涵)之名,在上海创办"刘湖涵教育基金"。1994年,在美国退休,2012年7月回国定居上海。2019年他在南浔设立"刘承桓·南浔慈善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家境贫寒学子。</p> <p class="ql-block">刘湖涵教育基金会史料馆</p> <p class="ql-block">  荷池西岸较高的建筑"东升阁",是一座西洋式的楼房,也是小莲庄内的主体建筑之一,它沿池而建,面向东方,故名东昇阁,俗称"小姐楼",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壁建筑,它的外形是中国传统的塔式建筑,屋顶平缓鑽尖。室内用雕花罗马柱装饰及拱型门券,壁炉取暖,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由于它的外型与园林中的逮钒相互贴切,故在整个园林中十分和谐,这是中国近代园林的特色,中西相融。</p><p class="ql-block"> 东升阁是小莲庄刘墉之子刘锦藻回故里南浔时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退修小榭,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筑设计精妙,中厅方正,两翼突伸,形成独特的凹字形。厅后暗廊,与两侧曲廊相连,有峰回路转之趣,为江南水建筑所罕见,是品茗赏荷之绝佳处。</p> <p class="ql-block">  联题:"碧栏杆亚路三折,白菡萏花香一池"。</p> <p class="ql-block">  荷池西岸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藏贴》刻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系翰林院待诏徐达源与二十余位文人往来之文诗、尺牍,其中有书法名家刘墉、王文治、梁同书及著名学者袁枚、赵翼等墨迹,尚有三名日本学者题跋。《藏真》系湖州文人严铁依《史记》所载秦琅琊台石刻全文,仿旧拓片所书。碑刻后为刘镛次子刘锦藻所获,于光绪二十一年嵌此廊壁,堪称史料与艺术价值兼备的珍品。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与世。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引接家庙。</p> <p class="ql-block">  刘墉书法真迹,刘墉被誉为"一代书家冠"。此处的第二和第三块碑刻就是刘墉的墨迹,上款有乾隆御赐印章。此碑刻系刘墉好友,同朝翰林院待沼徐山民珍藏而传至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扇亭,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为扇亭。设计别致,造型美观,雕饰精巧。亭内壁嵌有《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镛次子刘锦藻撰于1925年,记述刘氏家庙、义庄自1888年至1922年营建始末。1935年经其子刘承干题跋,并延请名师书录、镌刻,置于亭壁。</p> <p class="ql-block">  荷池西岸建有"净香诗窟",位于菏池西岸中部,为四面厅构造,单檐歇山顶,四周为格扇支摘窗,厅内轩畅明亮。</p> <p class="ql-block">  "净香诗窟"内的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故又名"升斗厅"。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由于藻井造型别具一格,被称为"海内孤本"。</p> <p class="ql-block">  内园,建于1924年。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松径一湾,枫林四匝。其下为掩醉轩,其巅小亭,可以眺远"。是为园中之园,幽雅而精致,与外园之宏阔疏朗形成对照,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掩醉轩,轩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主人携眷在此饮酒小憇,赏玩内园池光山色之美景也。取名"掩醉轩"。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p><p class="ql-block"> 小莲庄楼台亭阁榭轩齐佳,四周备有门窗墙之亭者,称为"轩"。</p> <p class="ql-block">假山</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家庙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前,有两座御赐牌坊,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特准旌表而建。牌坊高8.5米,宽5.6米,花岗石料三栏门楼式,五楼四柱。雕刻精湛且丰富,有"状元及第"、"文王求贤"、"三星高照"、"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等传说、戏曲题材,及龙、凤、麒麟、蝙蝠等吉祥图案,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前有石狮,照壁前立旗杆。</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廊檐抱柱联为:"于兹冯神福禄来返,以彰懿德让书是敦"。门柱联为:"劲风疾草垂光奕叶,贞松寒雪流誉彤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建筑群的偏厅内是刘镛一族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刘氏望族及其延续</p> <p class="ql-block">  在家庙的西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在义庄开井内植有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遗像,现为"叔萍奖学金成就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叔蘋奖学金。顾乾麟先生秉承其先尊叔蘋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于1939年在上海创办叔蘋奖学金,使当时濒临失学的清寒学生,得到栽培。十年间共举办二十期,得奖学生达一千一百名。他们踏上社会后,在各个岗位上发挥才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侨居海外的也都卓有建树。</p><p class="ql-block"> 1986年起,顾乾麟先生又先后在上海、北京、湖州、南浔续办叔蘋奖学金,每期给奖名额六百至八百人,迄2003年年底得奖学生已近五千人。1995年10月,顾乾麟先生再捐港币一千万元作为奖学金基金,决心把叔蘋奖学金长期为下去。</p> <p class="ql-block">叔蘋奖学金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顾乾麟先生数十年来举办叔蘋奖学金,一直得到夫人刘世明女士的支持和帮肋,他们伉俪都是湖州南浔人士。顾乾麟先生逝世后,次子顾家麒继任基金会主席,和叔蘋同学一起,把叔蘋奖学金继续办下去。叔蘋事业,功在国家,泽被社会;叔蘋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也为顾先生的家乡添彩增辉。</p> <p class="ql-block">顾乾麟博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顾乾麟父母画像</p> <p class="ql-block">叔蘋奖学金得奖学习名绿</p> <p class="ql-block">  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该堂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楼上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馨德堂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用卵石瓦片花街铺地。后院树木参天,湖石叠峰,清静幽雅。</p> <p class="ql-block">  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中铺青石板,愈感幽深肃穆。</p> 嘉业堂藏书楼 <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位于南浔镇万古桥西侧,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始建1920年,历时四年,于1924年竣工,占地面积20余亩。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为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日,"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在州市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正式发布使用。</p>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拔款二十二万元作了修葺。嘉业堂藏书楼房屋修缮一新,园林整治有序,大树参天,绿荷细柳,亭子出新,曲径通幽,人历其境,似处身世外,荣辱皆忘,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刘承干(1881-1963年),字贞一,号翰怡,南浔人,清末秀才。他的祖父刘镛(1825-1889年)经营蚕丝致富。然轻富重文,竭力鼓励子孙念书做官。父亲刘锦藻(1862-1934年)精文史之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撰有《续皇朝文献通考》、《南浔备志》、《坚匏庵诗文抄》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楣上"嘉业藏书楼"五个字由刘廷琛题写。刘承干建藏书楼而要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楼呈"囗"字形回廊式两进两层走马楼,整幢楼共计52间。楼上为"希古楼",存放经部古籍。外面一间为"黎光阁",存珍本《四库全书》1954册。里面正房名"求恕斋",原存放史部古籍。</p> <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五十二间。建造考究的五十二间房屋均为藏书之库房。每间书库,地板坚固,书架整齐,两面均装有铁皮、玻璃双层窗户。楼四周墙基约五、六尺高,皆用花岗岩砌筑。平面呈"囗"字形,为了便于晒书,两进房间中间有一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平铺方砖,不生杂草。</p><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天井中东南西北四望,只见凡朝天井的库房均安装的是落地长窗,窗多,便于通风采光,建楼主人思虑缜密。所有楼堂斋室都陈列着大理石屏风、书桌、茶几和香杞榻等红木家具,一派清代厅堂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底层正厅为"嘉业堂",悬挂清宣统帝御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一块,楼上为"希古楼",楼下窗格都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样作为装饰,廊外铁栏用"希古"两字作花饰,巧思匠心,殊饶别致。</p> <p class="ql-block">  宋四史斋,刘承干曾以巨资购得宋刻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统称前四史,并以为底本景刻出版,成为镇库之宝,特设宋四史斋专藏。</p> <p class="ql-block">  诗萃室,以放置刘承干与其继父刘安澜(字紫回)共同编写的《国朝诗萃》正集续集面命名。意在纪念其继父(伯父安澜无子嗣由承干承桃)。</p> <p class="ql-block">  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园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池中绿荷亭亭,红莲怒放。有亭三座,曰:"明瑟"、"漳红"、"沅碧"。更树有三座巨大的太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十分珍贵。最奇者,园内竖有一石,腹有小孔,人嘴对准吹气,会发出一种巨响,极似虎啸,几可乱真,石上镌有清代大学者阮元题:"啸石"两个朱字,游人到此颇多一试者。</p> <p class="ql-block">啸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