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村志(后记)

故道隐士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编后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河道村志》的出版,有待众人评判功过是非,代村志编篡委员会叩首直书汇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村志,不仅仅是对一个村庄的历史和现壮的记载,更是与村民共同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编纂村志责任重大,希望通过此本村志,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村庄的发展历程,感受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留得住乡愁,看得见的山山水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纂过程中,有朝霞满天清晨的鼓励,也有繁星点点深夜的墨耕,历经炎夏酷暑的“冷嘲",曾遇隆冬严寒的"热风",从立意编纂《河道村志》到脱稿杀青,历经三年,见証了编纂的点点滴滴。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查找过临近的卫辉、浚县、滑县、延津不同时期的古老县志和文史资料,拜读过区域内文豪墨客撰写的人文历史,览阅过乡贤达士书写的乡村记忆,走访过田间地头的父老乡亲,大槐树荫下聆听过老辈们讲述的那些尘封己久的故事与传说,故事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是非非,欲把数百年的渊博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罗罗列列,众揽书中,清晰描绘,恐难众愿,有些传说段落,说是也是,不是也是,圣贤斧证,以校清源。不辞疲惫地去伪存真,疏理了泛多档案资料,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文和资料,这些丰畗的素材让我更加深入理解村庄的文化底蕴,孰知几千年的文明史,把黄河、中原与华夏悠久的起源发展联系在一齐,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在这片生机勃勃的黄河故道上,层层叠叠都是华夏文明的褶皱,大放异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志稿杀青,有待付梓,囊中羞涩,难以支付,有识之士,乡贤父老,慷慨解囊,得以赞助,其志可钦,其德可仰,其行可鉴。河道村志的出版,标制着河道村这座古老的乡村,有史可查“一方之全史”。透过窥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诸方面的历史与现壮,对保存历史,传承乡愁记忆,明察人文、地情、教化风尚和增进乡土亲情,增强民族自信具有重大作用,特殊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帮肋后人认识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振兴乡村建设“以史可鉴"。每个村之所以延续发展到今天,都有它必然的原因,从建庄到现在,有的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都有它的兴衰历史,村名的溯源来历,随着岁月的流逝,先辈们口熟能详的村史传说,也许会被误传或遗忘,以文字形式记录传承于世,永久保存修好的地方志,是一个地方区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中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之大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数典岂能忘祖?向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鸦窝。百年民谣代代相传,妇幼皆知,影响力之广。寻宗问祖,追本溯源,亦是民族的传统美德,郡望何方,缘何聚散,根在何方,始祖何人,后辈探微其宗,释疑解惑,尽在书中。繁纷深邃的复杂历史演绎。在文中揭示了河道村人的沧海桑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元末明初,水灾、旱蝗、疫瘟连年不断。当政者残暴苛政,战爭、天灾人祸致使中原大地城邑荒墟:“人力不至,久至荒芜”</b><b style="font-size: 15px;">《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b><b style="font-size: 20px;">“积骸成丘,居民鲜少”</b><b style="font-size: 15px;">《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b><b style="font-size: 20px;">劳动力严重不足,税收锐减,严重威胁着大明王朝的统治,一场长达50余年的移民大涉徒开始。河道村的炎黄子孙均属大槐树下的移民。"大清国直隶大名府清源里三万甲”是河道明末清初的行政管理组织形式。统领:鲁可左,会首:葛成?</b><b style="font-size: 15px;">《摘自河道村庙碑碑文》</b><b style="font-size: 20px;">此本村志,着重关注了村庄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传统诸方面的概况,通过这浅淡的记载,会让众多乡民更进一步地了解村庄的历史文化,感受黄河故道上这片土地的独特力,"遇千灾而不徒,历万劫而不泯"的民族团结创业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茌苒,岁月如梭,白驹过隙,今非昔比,村庄己不是昔日的模样,那些根植于人们心中的记忆和情感,却永远不会消失,此书将成为我们庚续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挢梁。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有必要留住那此渐行渐远的记忆,与未来历史相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编写村志的过程中,广大村民鼎力相力,积极提供材料,回忆往事,配合访谈。村两委的大力支持,镇文化站的重视,县史志办的把关审阅,逐促成书,希望这部村志能够成为村民了解村庄历史、文化的窗口,激发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共同为振兴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并对向所有支持和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这部村志可能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会将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之更加完善和准确,成为地方志的补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人间的事哪,就像明代杨慎的诗写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