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之行

草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黄鹤楼是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位于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该楼历史悠久,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223年),其后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改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历史悠久。自建成后历经多次战乱和火灾,但其始终得以修复和完善,至今已有超过一千九百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建筑独特。她的设计融合了古代和现代的建筑风格,运用了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整体呈现出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文化价值高。黄鹤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旅游和题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名声显赫。黄鹤楼因为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名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武汉长江大桥是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主桥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下层为双线铁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是我国建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昙华林,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西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现昙华林街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昙华林老街仁济医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文华书院,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于1871年10月20日武昌,初为男童寄宿学校,名叫文惠廉纪念学堂,中文校名为文华书院,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1903年又增设大学部, 逐步发展成文华大学。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 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圣诞堂建筑位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5号楼,建造于1870年,为西式建筑,其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拱卷门改方门。该建筑系美国基督教圣会在文华大学内建造的校园礼拜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该书库建造于1920年前后,越街正对夏斗寅公馆大门(已拆)。建筑原为文华大学公书林(公共图书馆)书库,是湖北武汉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为历史优秀建筑保护单位,现存的书库便成为见证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实证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昙华林32号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从门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花园山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南面都有小路上去。附近有湖北中医药大学,不时会看见三五成群的学生,坐在草坪、树下和石阶边晨读和早锻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花园山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总部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石瑛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石瑛先生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是欧洲同盟会支部的创建人、负责人,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石瑛在创建国立武昌大学任校长时,始在武昌区三义村置私人住宅一幢二层小楼。故居是辛亥首义革命前辈在武汉市内难得的一处故宅,对研究和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轨迹具有极高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徐源泉别墅位于昙华林141号,现存三栋建筑,建造于1930年前后,甲栋为西式(法国别墅)风格双层建筑,乙栋为中式风格单层建筑,丙栋为中式砖混结构庭堂建筑,半山有琉璃瓦六角亭。三处建筑保护较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昙华林,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昙华林”三字,昔指此地多有小型庭院,并善植昙华,因古时花、华2字相通,故名。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