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年,曾写下《月圆》《小站寄思》《记住父亲的好》以想念父亲和母亲。</p><p class="ql-block"> 而如今,思念我的父母,俨然成为睡梦中的美好寄托,亦或化作追忆岁月的颇多感慨,伴随着时光飞逝和斗转星移,永远镌刻在我的内心深处。</p><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父母离开我们已数年过去,悲痛和忧伤也慢慢被时光所消磨融化,但那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不时闪现在眼前,抑或是那房那院,抑或是那砖那瓦,抑或是那枝那叶……</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母亲三周年。利用国庆长假,在中秋落叶时节,一家四口赶回山东老家,和家乡的亲人一起来到父母坟前,为老人家送上一束菊、插上一炷香……仪式后,再次回到父母住过的老房子。</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河边道口的青石红瓦房舍,已经历三十多年的风霜雪雨,虽显岁月的沧桑和年轮的无情,但依旧显示出无比的坚固挺直;如今屋脊上掉落许多泛黄的秋叶,瓦片间生出一些低矮不知名的小草,看到这些顿觉父母的离去,让本应饱含生机的房屋院落徒增了些凄冷,我的心里也多出来一些伤悲。</p> <p class="ql-block"> 厚实的墙石,是父亲和大哥耗费了大量体力,硬是从山里一块一块开采出来,又是用独轮推车,从十几里地一车一车推回家,在匠人的精雕细琢之下,嵌入深深的地基,垒成宽宽的墙体,房屋的架构便牢不可破。</p><p class="ql-block"> 清晰记得,红色的砖瓦,粗壮的木梁,是父母省吃俭用,积攒一分一厘,日积月累买回来的。父亲曾多次对我们说,盖房子来不得半点马虎,根基要牢固,梁柱要结实,才会经得起风摇地动,经得起风吹日晒。从盖房到做人,父辈人的言传身教何曾不是深深熏陶了我们,用父母的话来说,就是从小要身正行端,学会做善良和温暖的人。</p> <p class="ql-block"> 堂屋的右前方,是两间厨房,现在看来虽显简陋和孤单,但也就在是这个地方,是全家人烟火气息最浓烈的地方,也就是在这个地方,留下了母亲忙碌和疲惫的身影。在那些艰苦的岁月,母亲不曾歇息、不曾懈怠,尤其是母亲摊制煎饼的记忆,亦是深深刻进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不富足的年代,每天饭桌之上,煎饼就是主食,主食就是那牵肠挂肚的煎饼。对待摊制煎饼,善良操劳的母亲从不懈怠从不马虎,从备柴草到选粮食,从浸泡到制糊,从摊制到叠放,看似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每一张都是起身和弯腰好几次。</p> <p class="ql-block"> 每回摊制煎饼需要大半响,每个星期至少要做一回,年尾接开春,母亲精心制作打理每一张可口的煎饼,即便腰弓背驼仍坚持做下去,让我们做儿女的感到无比心疼和心酸。</p><p class="ql-block"> 偌大的院子,几棵错落挺拔的白杨,秋日里树叶金黄灿烂,在暖暖的太阳下,撒下斑驳陆离的影子,这些大树虽不能言语和诉说些什么,但也记载和见证了过去生活的点滴和不易。</p> <p class="ql-block"> 起初院子里栽有两棵槐树,盛夏到来,满树白白的槐花招来成群成群的蜜蜂,微风拂来,芬芳浓郁的槐花香遍大半个村。只可惜这样的树荫在我们记忆里没有留存多久,为了让我们完成学业,父亲毫不犹豫但也毫无办法,砍倒两棵槐树,硬生生换成我们的学费,使得我们继续学业,直到后来学有所成,父亲甚是欣慰和满足。后来,槐树根上,萌发了两株幼小的树苗,现在还挺拔的生长着,枝叶依旧繁茂……</p> <p class="ql-block"> 门前的小河潺潺声响,小时候,曾和伙伴们在这里泼水嬉戏、捉鱼捉虾,留下童年爽朗的欢声笑语。如今,儿时的伙伴也都各奔西东、各奔前程,想凑在一起也难事一桩了。河上面依然是那座坚固的石桥。</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父母就在这座石桥上送我远行。如今,吃苦、勤劳、豁达、善良、慈祥、宽厚的父母双亲,已离开我们。她们的苦难经历和言传身教让我们子女受益匪浅,用一言一行鼓励我们子女向上、向前、向善,坚固的石桥就是见证。</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们离开老房子,坐上西行的列车,父母依旧目送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王家行(行至高远)</p><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10月</p><p class="ql-block">以思:父亲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