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类征文】探访蒲松龄故居

红梅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蒲松龄自勉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0月17日早上,我们天津体院同学一行20人,五辆车从淄博出发前往位于洪山镇、蒲家庄的《蒲松龄故居》参观游览,大约行程一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蒲松龄故居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门楣上悬挂着大文豪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进了大门,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蒲老先生的全身坐像,用洁白的石头雕刻而成。先生坐在那里,左腿搭在右腿上、左膝头放着一本打开的书,用左手握住。右手捻着胡须、眼睛微闭,凝视前方,眉头紧皱,大概是在思考什么问题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不“打扰”先生的思考,我们跨过一个小门往北又进入一个小院。院子里栽种着几棵石榴和一片竹林,显得幽静、雅致、富有生机。西厢房,是先生的生平展室,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图片及史料和出土的一些文物向人们介绍老先生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值得一提的是,在先生墓里出土的陪葬品里仅有锡制的酒壶、酒盅,银制的挖耳勺各一,足见先生清贫一生。北边正房才是先生真正的故居,也是其书房“聊斋”。这个传统的农家小院,孕育了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喜欢文学的我就认认真真看了起来,很想沾一点驰名世界短篇小说王的灵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正房,可以看到中间后墙上挂着一幅清代画家朱湘麟绘制的蒲松龄像。这是一幅穿贡服的坐像。蒲老一生不第,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画像两边悬挂着郭沫若先生一九六一年题写的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郭老对先生的《聊斋志异》高度的评价。屋子右边是书屋,这是先生写文章、会客及小憩的地方。左边是先生的卧房,先生出生和逝世都在这里。透过掀开的门帘望过去,里面靠东墙摆着一张南北放着的床,上边有一床缀了几个补丁的旧棉被。床北头是一个大木柜,柜子上有一盏油灯,墙上挂着一套麻草衣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南厢房是先生的著作展室,里面陈列着先生的许多著作及后人根据《聊斋志异》改编的影视作品及戏剧作品等。足见先生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大。先生是个毫无争议的文学家,但又是穷困潦倒一生的落魄文人。终其一生,除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外,考场上、官场上可谓失意落魄到家。</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参观完故居,我们就到了聊斋园,此园是以蒲松龄的巨著《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内容为主题的大型旅游景区。园内建有蒲松龄艺术馆、狐仙园、石隐园、柳泉、宦娘、聊斋宫、松龄墓园、观狐园、俚曲茶座、满井寺等景点。聊斋园设计独特、新颖,建造恢宏、壮观,为华夏一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聊斋园里有一口古井,古时因水满而溢也叫满井,附近柳树成荫,故又称柳泉。蒲松龄雅爱柳泉,自号“柳泉居士”。传说先生曾在泉侧设茶待客,搜集创作素材。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凉亭,井口围加了栏杆,井旁“柳泉”石碑为著名文学家沈雁冰所题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纵观 蒲松龄一生,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聊斋志异》最早是靠手抄本流传的,蒲松龄生前没钱出书。那时出书,成本很高,这对当时穷困潦倒的蒲松龄是难做到的。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有其雄厚的生命力的,《聊斋志异》在他去世51年后得以印刷出版,并陆续被2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流传很广,影响深远,所以他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蒲松龄作为一介儒生,渴望通过科举出仕,实现匡扶天下,救济苍生的政治抱负。虽然屡试不第,终生落拓,但他却突破了“穷则独善其身”的局面,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人担当。先生正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尽职担当,践行大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