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博物馆,建在洛阳邙山古代帝王陵墓区。是一座展示“十三朝古都”洛阳以及“五千年历史看河南”的中原大省在古代墓葬方面考古成就的展馆。</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封面为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夜景)</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洛阳邙山地区有古墓十万余座,是我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包括从东周到隋唐的六朝帝王陵24座。</p> <p class="ql-block">△展区内的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参观洛阳古墓博物馆的照片资料,整理为“古墓”与“古墓壁画”两集。这一集为“古代墓葬文化”。</p> <p class="ql-block">走进洛阳古墓博物馆,一股萧杀肃穆的气氛。地面上稀稀落落的几处仿古建筑,主要展览都在地下:异地迁移至此的两汉至隋唐期间的25座古墓葬展;从历代古墓里揭取转移过来的珍贵的古墓壁画展;以图文形式为主的古代墓葬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馆区内的北魏帝王陵——景陵。</p> <p class="ql-block">古代墓葬文化展,图文信息量比较大,需要静下心来阅读观赏。</p> 洛阳古墓的缘起 <p class="ql-block">墓葬源起和形式</p> <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的葬礼和祭礼</p> <p class="ql-block">夏二里头遗址墓葬的等级制</p><p class="ql-block">看到这个单元,想起参观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时,看到夏代墓葬等级分明的墓穴和随葬品。第一等级是皇亲贵戚,规模大,铺朱砂,有木棺,随葬品有青铜礼器、陶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第二等级是贵族,墓室近1平方米,有20件多件陶器随葬。第三等级是平民,一对中年夫妇合葬墓,随葬有8件普通日用陶器。第四等级,墓主人属于非正常死亡,被当做人牲杀害后随意掩埋或抛弃,人骨俯身,双臂屈折,被捆绑着,腰部压着陶簋和陶罐各1件。</p> <p class="ql-block">夏代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上),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葬</p><p class="ql-block">洛阳是西周首都洛邑成周的所在地,这里居住着大批西周贵族、"成周八师"将士和从殷都安阳迁来的殷遗民,他们长期定居生活或驻守在洛阳,死后埋葬于此,留下了众多西周墓葬,其中北窑西周墓地最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北窑西周墓地,现已发掘西周墓葬348座、马坑7座,分属西周早、中、晚各个时期。从墓葬的形制、出土的器物来看,它应当是西周王室贵族的公共墓地。</p> <p class="ql-block">东周王城“亚”字形大墓,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在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都有展示。</p> <p class="ql-block">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墓</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墓葬发展史上,西汉画像空心砖墓堪称是技术"含金量"最高的一种墓型。在墓葬设计,材料选择和制作方面可谓是精致至极。1985年在宜阳县牌窑村发现的画像空心砖墓,整个墓室共用89块空心砖建成,其中有画像的空心砖15块。空心砖有长方形和三角形,分布在四壁和山墙部位。墓砖之间没有粘接痕迹,完全靠砖上的榫卯和光滑平整的砖面紧密接触、挤压、扣合而结成一体的。</p> <p class="ql-block">曹魏大墓</p><p class="ql-block">洛阳寇店镇西朱村发现的一座大型墓葬,全长52米。历史上三次被盗,仍出土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玉石器615件。经考证,墓主人是魏明帝曹觀的爱女平原懿公主曹淑和甄璜的合葬墓。是洛阳地区继曹休墓之后发现的另一座高等级曹魏大墓。</p> <p class="ql-block">北魏曹操后人曹连石棺墓</p><p class="ql-block">以孝文帝长陵为中心的邙山北魏墓葬区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刻艺术品,画像石棺最具代表性。石棺是高规格北魏墓葬中的葬具,北魏皇族才能使用。2012年在洛阳出土的曹连墓,发现了完整的孝子升仙石棺。而且是唯一具有明墓主身份,纪年的实物。据墓志记载,石棺主人曹连为曹操后代,生前任颖川太守,在河阴之变中不幸遇难,下葬时官职为安西将军、凉州刺史。</p> <p class="ql-block">△俯瞰曹林墓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左为出土时的石棺,右为墓志铭,修复后的石棺。</p> <p class="ql-block">北朝围屏石棺</p><p class="ql-block">围屏石棺是流行于北魏晚期的一种棺椁形制。现珍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石棺床围屏,包括四件屏风,每件屏风正、背各为三幅画面,正面为线刻的孝子故事,背面为线刻的神兽。</p> <p class="ql-block">五代壁画墓</p> <p class="ql-block">金代雕砖墓</p> <p class="ql-block">洛阳两周墓葬</p><p class="ql-block">洛阳一直是两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以洛阳为中心的周文化遗存丰富,两周墓葬考古发掘比较重要的有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和铸铜作坊遗址、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浙川下寺楚墓等。</p><p class="ql-block">洛阳的西周墓葬与全国其它地区的最大不同,就是既有大量的周人墓葬,又有殷遗民墓葬,而且这两类墓葬分别具有明确的分布区域和各自鲜明的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东汉刑徒墓地</p><p class="ql-block">刑徒是秦汉时期对被判刑并押解到工地服役罪犯的总称。洛阳作为东汉时期首都,宫殿、陵墓、路桥、冶金等方面需要大量人力与物力,免费的人力资源——刑徒,既要忍受强制性的劳役折磨,还常因军卒虐待、酷刑与疾病致死。</p><p class="ql-block">洛阳南郊发现的522座东汉刑徒墓,窄小、密集、薄棺装殓,很少随葬品。刑徒大多为青壮年男子,脊椎骨处均有劳损痕迹,有的骨骸上还留有被器械刺杀、砍击造成的创伤。墓内一般随葬刑徒砖,砖上镌刻死者姓名、刑名、郡县狱名和死亡日期等,由此得知其死亡时间在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至延光四年(公元215年)。</p> 洛阳古代家族墓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的家族墓(裴李岗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遗址的同一墓地分区或者分群,排列整齐,应该是家庭、家族、氏族墓。其中可以看出等级差异,男女、长幼秩序。其中的M419夫妻合葬墓,两人上下紧紧叠压在一起,经鉴定上为女性,下为男性,一个面部朝左,一个面部朝右,夫妻同穴,紧紧相拥。</p> <p class="ql-block">唐陇西李氏家族墓</p><p class="ql-block">偃师杏园唐墓共出土陇西李氏纪年墓葬10座。其中有北魏镇南将军李冲后人李嗣本、李延祯。家族墓中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墓葬位置均是父、兄在右前,子、弟在左后纵向排列。整个墓园是由陇西李氏的不同房支分别独立构成的,在每个独立的房支下,墓葬排列是严格按照长者、尊者居右居前的原则营建的。</p> <p class="ql-block">北宋富弼家族墓</p><p class="ql-block">北宋宰相富弼夫妇及其家族墓地,2008年在洛阳发掘出土。富弼家族墓共11座,分别为富弼、富鼎、富绍京、富直方、富绍修富绍荣等夫妇墓。</p><p class="ql-block">富弼夫妇墓建于公元1083年,为长斜坡墓道圆形单室砖室石椁室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椁室五部分组成,坐北朝南,总长24.6米。富弼墓志石平置于甬道和墓室之间。富弼妻晏氏墓志斜靠在墓室西南角。墓中除墓志和少量壁画外,未见其他物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代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p><p class="ql-block">2012年发现。墓地共5座墓,据墓志为父沈机夫妇、沈应时夫妇、子沈侨夫妇(子)、孙沈余庆夫妇墓等。</p><p class="ql-block">其中,沈应时夫妇墓为长斜坡墓道穹窿顶土洞墓,随葬陶俑或各类生活用具共143件,有骑马俑、挑灯俑、抬轿俑、扶轿俑、仪仗俑、马俑、动物俑等,生活用具有陶房、轿、床、椅、箱子、衣帽架、戏楼、杯、爵、壶灶、锅、碗、瓢、盆、盘、磨、碾、臼、盏、碟等。此外,还有镇墓券、铜钱、墓志等。据墓志可知,墓主人沈应时为明南京工部尚书。</p> 洛阳古代帝王陵 <p class="ql-block">两汉帝王陵</p> <p class="ql-block">永城西汉梁王陵</p><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的梁王陵22座,时间贯穿整个西汉,是我国汉代王陵最集中的一处。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群是从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刘武首葬芒砀山的保安山后,汉代梁国国王均择山而葬所形成的,前后历经8代9王约150年时间。</p><p class="ql-block">梁王与王后并穴葬于同一山头,王墓的封土家大于后墓的封土家,先死的梁王葬于较大的山头,后死的梁王葬于较小的山头,构成西汉梁国王陵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梁孝王墓开辟了诸侯王一级"凿山为藏"的先河。穿土为扩的大型家墓是西汉帝陵的通行葬制,除永城外,还有江苏铜山龟山楚王墓、山东曲阜九龙山鲁王墓、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等。在群山中开凿陵墓,墓穴相对位置随山体的自然分布而转移,这实际已违背了先秦时按宗法血缘关系人为安排墓穴的制度,即族坟墓制度。</p><p class="ql-block"> MAUSOLEUMS OF LIANG KING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 YONGCHENG , HENAN PROVINCE</p> <p class="ql-block">残酷的人殉与牲殉</p><p class="ql-block">人殉是为侍奉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隶。</p><p class="ql-block">人牲,又称人祭,多是外族俘虏,即把人作为祭品,像牛、马、羊一样杀戮,以人肉为盛馔,供奉神灵,以表敬意,祈求神灵消灾赐福。</p><p class="ql-block">人殉、人牲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出现,到商代发展到高峰,商代晚期以后逐渐衰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秦汉以后,人牲人殉制度走向衰落,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又有所回潮。</p> <p class="ql-block">曹魏帝陵</p><p class="ql-block">曹魏改制称帝建都洛阳46年,历五帝,陵墓均在洛阳。其中魏文帝曹丕葬首阳山。洛阳邙山中段发现了曹休墓,万安山北麓发现两座曹魏大墓,一座为魏明帝曹叡女儿曹淑与甄璜的合葬墓,一座推测是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p> <p class="ql-block">西晋和北魏帝陵</p><p class="ql-block">西晋建都洛阳,历经4帝52年,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勘探,证实位于邙山东段的偃师南蔡庄北为晋武帝峻阳陵,后杜楼西北为文帝崇阳陵。两座西晋王陵都是单室长方形土洞墓,以山为体,不造陵园,可见薄葬之风从曹魏开始到西晋不仅被继承,而且被强化。两代帝王身体力行,导致丧葬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洛阳北魏帝陵</p><p class="ql-block">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全面汉化,迁洛后的六位皇帝除孝武帝(元修)陵墓不详外,其它帝陵均位于洛阳邙山西段与中段,规划时有意避开东汉陵区,东西大约二十公里、南北十六公里。其中位于濂西陵区的分别是孝文帝(元宏)长陵、宣武帝(元恪)景陵、孝庄帝(元子攸)静陵、节闵帝(元恭)的陵墓,孝明帝(元诩)定陵则位于邙山中段。</p> <p class="ql-block">河南巩义北宋皇陵</p><p class="ql-block">巩义北宋皇陵区埋葬有除徽、钦二帝以外的七个皇帝和赵匡胤的父亲,号称"七帝八陵",加上后妃和宗室亲王,以及寇准、包拯、赵普等功臣名将,这片区域集中了上千座北宋皇族官僚陵墓。陵园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宋陵石刻尚存1027件,每座帝陵都有望柱、瑞禽等58件石刻,后陵有34件。</p> <p class="ql-block">明代藩王墓</p> <p class="ql-block">明代河南为朝廷的粮赋重地,曾先后分封11府亲王于此,是明代分封亲王最多的省份。明藩王墓采用大型的券顶砖室墓,依据与当朝皇帝的关系亲疏和自身实力,王陵规模参差不齐。皇亲显贵拥有规模宏大的陵园、享殿、陵台等墓上建筑,墓室多为大型多室砖室墓;权位较次的亲王则与各地的品官墓甚至富豪墓类似,朴素且少有装饰。</p> <p class="ql-block">历代墓葬装饰与随葬物品</p> <p class="ql-block">历代墓志铭与藏家张钹</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墓志铭来自私人收藏家张钹(1886年~1966年)。张老是河南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20世纪30年代开始收购墓志铭。至今所藏墓志有西晋、北魏、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2000余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