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崇武古城、蟳埔村

萍水相逢

<p class="ql-block">今天是11.20日,我们来泉州的第三天,今天的行程很简单,上午去崇武古城,下午去蟳埔渔村看一看。我们住的位置太方便,走500米左右就到泉州市客运站。9.16的小巴去崇武,票价16元。</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汽车进入惠安区的崇武镇,你就会发现:石头墙,石头房,所有的建筑物都是石头充填。</p> <p class="ql-block">爬一小段上坡路就到了景点,景点在石头城的外边。泉州是石雕的出产地,景区内的各类石雕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一半石雕耸立在山坡,一半海水拍打海岸。</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雕互不搭界,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各类石雕在山坡上排列的零零散散。</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崇武古城,城墙上的灯塔高高地立在上边。</p> <p class="ql-block">崇武港及其周围海域不但分布着许多暗礁,而且还有大面积浅滩,加上进出渔船多往泉州湾,夜间渔船的号灯明暗不全,这些都给航道带来诸多事故隐患。</p> <p class="ql-block">初期的灯塔凭着数千支蜡烛发出的光,兢兢业业地为勇敢的渔民指引着方向,后来,烛光被换成白纱罩煤油蒸汽灯,近千年为渔民照亮回家的航线。</p> <p class="ql-block">我们爬上了城墙,城墙上还摆有大炮,这里是戚继光当年抗击倭寇的地点。</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能看到城内的庙宇,红红的墙壁映着蓝蓝的天。</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头墙往下走,是蓝色的大海和美丽的沙滩。</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礁石很美丽,灰黑色的,圆圆的滑滑的,迎着海浪守卫着自己的地盘。</p> <p class="ql-block">崇武海岸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号称南方北戴河,八闽第一金滩。</p> <p class="ql-block">海门亭立在城墙外的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塑像高高地立在海边。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屡战克捷,立下不朽功勋。在闽期间,曾在崇武古城抗倭戍边。</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主要聚居区,她们头戴黄斗笠,披着小碎花头巾,身穿蓝色斜襟衫,腰佩银腰链,下穿宽黑裤,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服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儿立着一个惠安女拍照的模板,把头伸进去,不伦不类的惠安女就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在戚继光塑像的后边一幢大的影壁墙,“威镇海门”四个大字刻在上边。</p> <p class="ql-block">影壁墙的后边是一个庙宇,穿过它就是古城的老街。海滩的嘈杂声隔于城门外,老街出奇地静谧,似乎这里已无人烟。</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古居,大门紧闭,但对联显示这里有人居住,出去打鱼了?也许是在城里上班。</p> <p class="ql-block">又一处古民居,门匾上的“永和居”显示这房已年代久远。</p> <p class="ql-block">民居旁边有文字介绍,永和居诗书传家,后代子孙才俊硕彦,近代这座房子里出过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化学家,不可小看。</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氏祖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看见了一个人,好像是惠安女,花头巾戴在头上,虽然没戴斗笠,但仍让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又一处古民居,石头房子很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古井,古墙,斑驳的墙上留有岁月的痕迹,迷宫一样的石板路绕来绕去,不知道城门在哪边。</p> <p class="ql-block">先生几次担心找不到出城的路,耽误赶回泉州的班车。那么多该留下的照片:比如惠安女收拾鱼、老夫妇卖的崇武鱼卷,还有二尺宽的巷子,办白事的餐宴…</p> <p class="ql-block">其实一转身就来到了城门前,从这里出去就是汽车站。</p> <p class="ql-block">在城门边等待回泉州的班车,一出租车司机想搭我们回城,讲了半天价,最后一口价80元,送我们去蟳埔那边。</p> <p class="ql-block">从崇武古城蟳埔到真的很远,沿着泉州绵长的海岸线,一边听司机讲泉州的物产和泉州应去的各大景点,一边查看蟳埔女的方方面面。四十多分钟后到达蟳埔村,只见乌泱乌泱的游人把村口挤满。</p> <p class="ql-block">打卡拍照片,蟳埔的字样一定要在照片里边。</p> <p class="ql-block">“蟳”为繁体字,是海蟹的一种。这幅图介绍着蟳埔的景点,那外形就一只大海蟹,是不是挺好玩?</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赵丽颖在蟳埔的一张照片,她为当地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做宣传。一年一度的妈祖巡乡,每个蟳埔女都会簪上最美的花盘,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再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整个头上所戴鲜花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p> <p class="ql-block">这个照片引发女人们追捧,来蟳埔的游人不是来参观,而是穿上蟳埔女衣衫,男人拎包、花钱、打卡、拍照片。<span style="font-size: 18px;">蟳埔女标配是</span>“大裾衫、盖腹肚、头簪花、阔腿裤”,但这些游客穿的显然不是传统的打扮。</p> <p class="ql-block">衍生了捧红了艺术摄影这一亮点,当地的外来的人都占据这一商机,把传统的服装一步步地改善。不伦不类的服装,再盘上头,一次花费40元钱。</p> <p class="ql-block">所以这种商业产品叫“梳头”,小小的蟳埔村己有200多家这样的“梳头”门面。</p> <p class="ql-block">只可惜了游客,走不好走,看不好看,所有值得看的地点都被拍照的挤满。</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祖庙</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是对蟳埔这个地方女子的统称,她们的头饰和服饰是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蟳埔女头上那一片“花园”。</p> <p class="ql-block">我随手拍了当地蟳埔女人劳动的照片,她们的头盘得很简单,几朵花,用竹籤一别就算盘完。这片海盛产牡蛎,她们坐在那里抠取牡蛎去换钱。</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常常挑着成担的新鲜海鲜走街串巷,进入各个农贸集市,泉州人更习惯称蟳埔女为“蟳埔姨”“鹧鸪姨”,她们叫卖的海蛎也被称为“阿姨蚝”,蟳埔女的海鲜在其他人看来是质量最上乘、最新鲜,买海鲜的人只要认准“簪花围”,肯定就能买到称心的海鲜。</p> <p class="ql-block">头簪花、住“蚝”宅、蟳埔女的一生与海相伴。如今,体验簪花围的游人最爱拍照打卡的地点是妈祖宫附近的蚵壳厝。在闽南语中,“厝”是“房屋”的意思,“蚵”就是“海蛎”,海蛎壳布满了墙面。</p> <p class="ql-block">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蚵壳厝所用的海蛎壳并非当地所产,而是随着古时海上贸易用于空船返回时压船舱的海外来物,这一切都说明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久远。</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坚固耐用、隔音防水、冬暖夏凉,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在蚵壳厝里体验蟳埔女装扮、拍摄,原汁原味的沉浸式感受一定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传说这里的居民是古阿拉伯人后裔,簪花围与古阿拉伯人种植的花园有关。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繁荣,“市井十洲人”的景象在泉州港出现,世界各国与各民族之间的多种文化和商业交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星罗棋布的遗迹,我当然想从这些“蚵壳厝”中寻找一下阿拉伯的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走啊走,看啊看,努力把搜索到的资料和所见到的一切贴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链。</p> <p class="ql-block">找一家吃饭的小店,要两条烤鱼,一盘蚵仔煎,外加两碗咸饭,总共花43块钱。</p> <p class="ql-block">穿过美丽的女人人群,找到公交车站,去泉州西街补一张钟楼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泉州的钟楼是不是很有特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