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阴平古道-翻越摩天岭

帽子视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文作者:万三 图摄影:帽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徒步成为一种业余生活!有人说,一个人一旦不再沉迷红颜知己,开始喜欢喝茶、徒步、国学文化,那么他的业余生活将会翻开新的一页,其实这个人总结的很对!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会不由自主的把人间的红尘和烟火看淡,而更加注重一些工作之外的休闲娱乐活动:跑步、钓鱼、四处马拉松、徒步、下棋、跳舞、而有的人转而学习书法、有的人捡起来少年时候没有学会的爱好:唱歌或者美食甚至旅游, 总之:大家都在通过自己的某种取舍,期望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做个主:给自己做一回主,学会“断舍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自从疫情放开以后,陆续参加了好多次有意义的徒步活动,这不就在上一周,也就是 2023-11-11 日我跟户外俱乐部:穿越山河徒步俱乐部的帽子队长,去徒步穿越甘肃、四川交接处的自古就很出名的一个地方:阴平古道!团队成员共七名:帽子(队长)、麦子、偶然、夜扣月下门、蚊子、Kevin、三哥(我),大家都是经常参加徒步的户外爱好者,所以互相基本都认识,和气满满的“穿越阴平小分队” 旋即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阴平古道”,这条道路因为三国魏国灭蜀战役中,邓艾奇兵翻越摩天岭,智取江油而出名,所以山里的一切人文景观都是围绕故三国邓艾的战事展开的,有各种各样的遗址,但大抵是依据《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或者当地土著居民代代口传心授而重新修建的。这几年环保工作做的好,各地都在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所以,好多旅游景点都要和历史故事沾上边,为的是提高知名度和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我们这次徒步线路和邓艾当年走的方向刚好相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2023-11-12 日早晨,淅淅沥沥的小雨伴着我们从四川青川县的清溪古镇出发到达唐家河景区,民宿老板开车送我们去景区大门口,一路上看到山沟两侧的山顶上仙气飘飘,乳白色的雨雾笼罩着黛青色的山头。层层的树木掩映在薄雾中,秋风让各种树的叶子呈现处不同的色彩,装点着敬慕的远山和近水,昨夜的雨使得空气更冷,凉凉的雨丝飘落在脸上,把深秋的滋味毫无障碍的传递到我们的心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进了景区大门坐着电瓶车直奔摩天岭方向,因为是淡季人不多,一切都很顺利而安静。踩着秋日的片片落叶,走在雨水漂洗过湿湿的小路上,登山杖节奏的敲打着水泥路面,在宁静的山谷里面呼吸着略带寒意的空气,整个身心都被洗涤净化!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到达景区的主大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入口处右手是一小段城墙,路中间台阶下一个古朴的牌子上书“阴平古道”屹立在门口,沿着石阶层层而上,这里还是甘肃秋天的样子,树木葱茏,一簇一簇的箭竹繁盛的点缀在山坡上和道路两旁,这里是大熊猫的栖息地,所以能看到好多竹子,这段路线海拔不高,说是最高处的摩天岭大概也就是 2900 米左右,大概距离入口处也就是 3 公里的样子,所以很轻松的一段爬升,尤其全程爬升也不高,大概不到 1000 米的样子。慢慢的走着,不紧不慢的欣赏着沿路的景色,四川的景色我经历的少,给人的感觉就是满眼绿色,空气湿度大,宜居!平素都在城市中生活,偶尔来一下这些世外桃源,还是挺有意义的:换个环境生活,走出舒适的熟悉环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慢慢的走着,随着缓缓升高的台阶把我们带到了一处又一处比较别致的视野范围内,陆续经过了将军寨、裹衣亭、落衣亭、攀木亭 等一些与邓艾有关的历史故事的标志性建筑,循着古人的足迹走 在今人开辟的旅游线路上,一眼千年,岁月的烟云穿越时空把古 人和今人联系在这一片土地上,坑坑洼洼的石阶,被多少人踏出 来的?都是凝重的记忆,更显得有历史画面感,彷佛我看到了邓 艾和他的士兵:面容憔悴、衣衫褴褛、但目光坚毅,斗志昂扬! 先有他们在这里开辟出来了路,然后才有后人的足迹!真正的: 筚路蓝缕,开启山河!而这里已经是很好攀登的休闲旅游胜地, 把历史的时间轴往前拉到两千年,这里还是无法通行的天险之 地!而历经沧海桑田,地表的形状大都有变化,从而成了现在的 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树木上陆续有雪花凝结在树枝上,海拔变高气温降低的原因,昨晚的夜雨在半山腰以上的地方变成了落雪,如琼玉般的粘在枝条上,类似水晶世界,再加上山顶的雾气氤氲,胜过仙境的美妙。路边一丛丛箭竹覆盖在白雪下,彷佛是一个又一个雪白的熊猫趴在路边。经过这里的时候,枝条上的雪渣子掉落在脖子里面,冷冷的清醒一下,感觉还是挺爽快的。爬上摩天岭,这里没有其它的游人,就我们几个人!山顶上风很大,匆匆的补给了一些能量,赶快就穿越摩天岭,向甘肃界内下山!前面说了,我们走的路线和邓艾的刚好相反:老将军是从甘肃文县(古称阴平)去四川江油,我们的线路是从四川的清溪古镇翻越摩天岭到甘肃碧口镇!</p> <p class="ql-block">  这次翻越摩天岭的真正挑战,其实从摩天岭到甘肃这边才算开始,因为特别陡峭而且有雪!厚厚的积雪覆盖住了倾斜度超过45 度的山沟里面的一条几乎垂直而下的小路,而且雪花在继续飞舞盘旋而下,树枝上全是雪,脚下压根儿就没有路,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坡屲上的草皮疙瘩慢慢的往下降落,高度一点点的往下降。感到很费力的,因为几乎没有路所以手杖也不好用,大家慢慢的各自降低重心一点一点的往下挪,这样大约下撤了一千米左右,山形就逐渐平坦了一些,稍微好走了些。</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偶然和夜扣月下门他俩自小没有走过这样的路,所以对他俩来说,困难大一些,我们其它五个人其实都有过这样的山区生活的经历,所以也无所谓有多害怕,沿途下撤出山的距离大概十二公里的样子,因为难走,就挺费时间的。中途经过了著名的刀背梁和红军战场“红花草地”。刀背梁距离我们开始下撤的摩天岭垭口处大约 2.5公里的样子,这里因为地势特别险要陡峭类似刀背而得名。山脊从小路向外伸出约二十多米,宽 1-2.5 米,两侧崖壁几乎呈 90度直角,高约十数丈,活脱脱如一把切刀切在摩天岭北坡。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刀背梁短短不到 200 米的陡峭险要处,在山脊最窄切最提心吊胆的地方,听说以前是土匪劫道的地方,沿着小路向下下山方向的山脊的左手有一小块隐蔽的地方,古人凿出一个小小窑洞,供雨天避雨和平时劫道的时候偷袭过往路人,只要拉一个绳子或者在窄窄的路上横一个木棒,就可以拦住过往的来人,如今厚厚的落叶铺在小路上,小路的边上能看到前人用石头砌成的小路的基础,应了那句“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的话。放在今天的话就是具备极佳的地利优势。</p> <p class="ql-block">  靠近摩天岭附近,还有还有一处水草丰茂的大草坪,每到春夏时节,大草坪上便会有无数的红花迎风怒放,有人说这草原来是不开红花的,自从红军在这里打仗后,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这些草才开出红花来。因此,当地人便把这片草坪取名叫“红花草地”,说是 1935 年 4 月红军李先念率部涉险狙击胡宗南,中国工农红军涉险走过此路,并在这里狙击胡宗南部队,并最终取得懋功会师的胜利。1949 年,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进军的。看来这条道路的战略价值自古到今一直都有很突出。可惜我们来的时候是冬天,所以无法亲自仰慕拜见红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下了刀背梁,基本山路就平坦多了,不再是那种只有蹲下来才敢往下移动降落的程度了!其中经过了一块沟底较平坦的地方,约有 300 平米左右的样子,能看出来以前的旧房子因为年久失修而倒下来,陈旧的椽子和断壁残垣上长满了绿苔,这里在古时候应该是个客栈之类的补给处,供过往山人吃饭喝水休息的小小中转点,要不也不会有房子出现,后来查了地图才知道这地方叫:新店子!从斑驳落地的房屋的痕迹和地基上就能看到历史车轮在现实生活中留下来的年轮印记:不老的是时光的周而复始,而变换的是尘世的花花绿绿!古老的阴平古道路过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岁月的痕迹在某个短片上是看不出任何变化的,就如周边突兀的巨石峭壁,历经千年而屹立,不紧不慢!而大自然派出了一茬又一茬的绿叶和植物,在人不干预的情况下,匆匆几年就把人类的痕迹给修复掩盖了!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报道,南方某些地方因为退耕还林或者城镇化建设,自然村里面人口流失,很快就会变成废弃无人居住地,几年以后就被绿树和杂草给淹没了!因为当地雨水丰沛,自然更新的速度更快!</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山,沿途移步换景,每一个拐弯处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奇秀、幽深、险峻、古朴、凝重 而徒步的意义就在于通过</p><p class="ql-block">长途跋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体会人生旅途中的另一种意义:努力付出而获得的甘甜成果!人们之所以喜欢徒步,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挑战:放弃安逸现状、锻炼身体、迎接未知的困难挑战、提高生存能力!一路小跑一路思考,期间竟然发现了一片山民养蜂的地方,能看出是多年寄养的野蜜蜂,蜂箱都很有年代感,上面盖着大片大片的松树皮,现在是喂蜂蜜和白糖的时候啦,也不见忙忙碌碌进进出出的蜜蜂,旁边的小木屋子里面看不到有人居住的样子,应该是养蜂人已经回家过冬去啦,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本来这山区居住的人员越来越少的缘故,压根儿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蜜蜂箱子被人偷走,蜂箱上压着树皮和石头估计是担心山里的狗熊偷吃蜂蜜而已,随处可见片片竹林随意的生长在小路边,有普陀山的紫竹林一样幽静的气场,顺路走着我的灵魂深处似乎听到了竹林的呼吸,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有点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竹林静啼青竹笋,深处不见惟闻声”归巢的鸟鸣声和着晚风划过树梢的声音,一副恬淡静谧的自然原始模样。这里距离人庄大概还有七八公里的样子,路边有油菜苗,估计是夏天收割时候掉落在地面的种子有发芽了,一簇簇</p><p class="ql-block">的类似家里院子里的小白菜,近旁枯树枝上的木耳还有木灵芝一片片的:灰黑或者乳黄色的点缀着墨绿色的杂树草木的背景色,再加上几个匆匆而过的徒步客,大脑中印象出一幅类似莫奈的名画《干草堆》的意境:自然和谐、安静恬淡、时光永恒!</p> <p class="ql-block">  出了沟口,看到一条正在修建的吊桥:估计是后知后觉的甘肃人也打算把沟口南行到摩天岭的这一段修建为景区?小河对岸的石壁上,有古人修建渡河吊桥的时候在坚硬的石壁上凿出来的均布间隔几十个约 200 毫米见方大小的石洞!应该是邓老将军的开山士兵修建的,古人对自然的改造和依赖是纯天然的因地制宜,所以大抵能留到现在:壁画、石窟、佛像、赵州桥、武当金顶“雷火炼殿”、故宫建筑群、秦始皇陵墓等等,而现在科技的发展虽然带来的好处很多,但一个难以说服的事实是:无法经受长远历史时光的打磨而获得客观的久远感!更别说千年以后:混凝土建筑物的寿命大概是 100 年、让人头疼的塑料白色污染物它们的降解寿命是 50 年,钢铁构件在自然界中被侵蚀的速度随着现在工业的发展,在酸雨环境里绝对是越来越快。千年以后,我们留给后代的会有什么?当一把火匆匆划破蓝天,所有的繁华和红尘都泯灭烟尘的时候,央视大裤衩、东方明珠塔 它们还在吗?翻过小河上几根木棍达成的简易过桥搭木,河对岸就是一条泥泞的三轮马车可以跑的沙石路,急行军大约 5 公里的样子到了一个村庄:对树村!今天的徒步行程圆满结束。看着周围古朴而有陇南特色的房屋建筑和院落,能感受到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老旧院落门户打开,有点:“柴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的寂寥。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带给这些偏僻角落的影响是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兴衰知多少,秋水波无痕!地域的屏障保护作用一直都遵循自然选择和人本性驱使:兴旺或者没落与社会的安定大环境密切相关。坐上帽队联系的车,一路往南出沟,沿着白水河河谷的县道469 跑了大概三个小时,才到姚渡火车站(归四川管辖),山沟里面河两岸路不好走,我们一直要求司机安全第一,不要着急!但还是幸运的按时搭上晚上 8:02 的动车,连夜赶回兰州。而我从来不知道的是:陇南的文县、碧口、武都这些小县城就一直在白水江和白龙江的两侧,地理很狭窄!环境挺好,但可耕地很少!是环境造就了人,还是人适应了环境?美好的一次徒步体验就这样愉快的结束了,期待下一次出行!</p> <p class="ql-block">2023、11、18 初稿于 兰州</p><p class="ql-block">2023、11、22 修稿于 兰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