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项羽本纪》是《史记》本纪中的一篇。《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启了纪传体的先河。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历史,共52万字,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十篇,记载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八篇,专记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各诸侯国的兴衰;列传七十篇,记载各类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五种体裁中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主体。</p><p class="ql-block">《史记》不仅是一部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文学价值很高,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部伟大的著作是由伟大的人物所成就。《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史学奇才,也是一位文学天才。他10岁跟父亲学习古文,后来又跟董仲舒学习《春秋》。董仲舒是西汉儒学大师,他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20岁游历天下,回来后做了郎中,也就是汉武帝的随从官,38岁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国家图书馆馆长),管理国家图书。这期间他除了修订国史、历法(太初历)之外,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皇家藏书,看到了在外面看不到的文献资料,为撰写《史记》打下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撰写一部史学巨著流芳后世是他父亲的愿望。他父亲司马谈生前任太史令时就想写一部通史留与后世,但很遗憾,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他着手编写《史记》。这在《太史公自序》里有记载:“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意思是说:父亲曾经说过,从周公死后五百年有孔子,孔子死后五百年到了今天,有谁能够继续在圣明的时代考定易传、续写春秋呢?这可能就是父亲的意思啊!这可能就是父亲的意思啊!我怎么敢推辞呢?</p><p class="ql-block">但不幸的事发生了,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之祸,得罪下狱,身受腐刑,这严酷的刑罚不仅仅是对他肉体的摧残,也是对他人格和灵魂的摧残。他痛不欲生,想到了死。但他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作为一位史学家对事业的敬重,对后世负责的精神,他忍辱负重,坚强的活下来了。这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报任安书》中有记载: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这就是他在狱中受尽折磨的真实写照。同时他也列举了历史圣贤和自己作对比,为自己开脱,才有了活下来的勇气。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想:他们都是历史圣贤,还要受这样不公的惩罚,何况我这样卑微的人,怎么能和他们相比呢!受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所以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就是受了极刑也没有怨气、怒气。后来他得到赦免,出狱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史记》。</p> <p class="ql-block">《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p><p class="ql-block">项羽天生奇人,重瞳子(历史上记载重瞳子的有舜、项羽、仓颉、晋文公、南唐后主李煜),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仅身体强壮,而且聪明,可以说是天赋异禀。他少年时学书不成,学剑也不成,项梁很生气,他就对叔父说,学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略知其义,又不肯竟学。一次和项梁一同去看秦始皇巡游的队伍,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他年纪轻轻尽说出如此霸气的话,不愧是霸王。这令项梁刮目相看,从此他更加看重项羽。</p><p class="ql-block">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反秦。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事,斩杀会稽守,得精兵八千人,渡江而西,引兵击秦。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和上将军宋义引兵救赵,大军行进到半路停止不前,项羽主张尽快渡河与赵军里应外合,击败秦军。但宋义主张坐山观虎斗,等秦军疲惫的时候再出兵。项羽对宋义的做法大为不满,怒杀宋义。书中这样写到: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诸侯皆慑服,莫敢枝梧。项羽斩杀宋义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宣示必将决一死战,不包生还之心。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项羽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无人能比。可以说巨鹿之战是他灭秦的高光时刻,成就了他人生辉煌。</p><p class="ql-block">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主力,成为覆灭秦朝的最大功臣。他居功自傲,变得很自负,干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巨鹿之战胜利后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鸿门宴上放走刘邦,进入关中后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收财物,掠妇女,封诸侯,杀义帝,弃范增。这些都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坑杀降卒、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收财物、掠妇女、杀义帝失了人心,放走刘邦就是放虎归山,放走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封诸侯其实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个敌人,弃范增使他身边缺少了一个出谋划策的人,所以他在以后楚汉之争中节节败退,最后落得垓下被围,四面楚歌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楚汉争霸,垓下之战,项羽已是强弩之末,但他并不承认是自己的错误,将失败的原因归罪于天。他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东冲西突,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劝他渡江: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当汉兵追至,他将马赠予亭长,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这时他对汉军说,你们不就是要我头颅到汉王那里领赏吗!那你们就来取吧!遂拔剑自刎。汉军一混而上,取其头,分其体。悲哉!壮哉!项羽虽败,但他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犹存,他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也英雄,败亦英雄,虽败犹荣。这是李清照对他的赞扬与歌颂。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杜牧对他的惋惜。</p><p class="ql-block">项羽虽勇武过人,不惧生死,一身豪气,但他过于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敢承认错误,把自己的错误归罪与天。司马迁这样评价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意思是:他以战功自负,充分发挥了个人的聪明,却不效法古人,吸取教训,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来建立,结果五年时间就丢掉了国家,自己也死在了东城,可是直到最终他仍不觉悟,也没有一点自责之情,错啊!竟然还说“上天亡我,不是我用兵的失误”,难道还算不上荒谬吗!</p><p class="ql-block">从古到今,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读了《项羽本纪》,纵观项羽辉煌而悲壮的一生,使我感到:一个人再强大,个人能力再好,如果他失了人心,把自己孤立起来,最终是要失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