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浸润田园课堂——黎苗地区乡村学校的课程实践探索

保亭县新政镇中心学校 张熙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黎苗地区的乡村校园里,一场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的田园课程实践正悄然兴起。这些扎根乡土的教育探索,不仅让传统节气文化焕发新生,更在自然与课堂的交融中,为乡村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田园课程的设计紧扣二十四节气的时序特征,学校依托本土的自然环境与农耕资源,将立春的播种观察、清明的草木认知、芒种的田间劳作等节气主题融入其中。古老的智慧“春雨惊春清谷天”,在孩子们的触摸与体验中,化作生动的学习场景。这种“节气+田园”的课程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又充分发挥了乡村学校的资源优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课程实践中,学生的参与成为最生动的注脚。校园中,一块名为“二十四节气成果展示”的展示板成为流动的课堂。从立春的“芽苗观察笔记”到冬至的“冬日农谚收集”,每一幅节气主题的圆形图画都凝聚着孩子们的观察与思考。他们驻足展示板前热烈讨论,以最纯真的视角解读节气背后的自然规律与生活智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内外的互动让学习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户外,学生们手持手工制品开展春日主题活动,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节气的律动;教室内,拼图式的手工课堂里,身着蓝白校服的身影专注地粘贴、创作,从花朵装饰到节气符号,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是节气文化的微观呈现。这些场景不仅记录了美好的时光,更见证了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观察到实践,从记录到展示,二十四节气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活教材”。这样的田园课程,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特色与活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当孩子们用双手触摸节气的温度,用双眼观察自然的规律,他们终将在乡土与传统的滋养中,成长为根植于文化的时代少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