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日照西部山区柞蚕业历史悠久,据传该地放养柞蚕始于宋代,农民有利用农闲放养蚕、捻丝织绸的风俗。人们称柞蚕做的茧,也叫山茧,用柞茧捻丝织成的绸也叫山绸。</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外商涌入,视中国丝绸为奇货,争相购买。由此,当地柞茧业日趋兴旺,所产茧大部销往昌邑,故有“昌邑绸,南山丝”之说。栖霞人孙仲宣的《山蚕辑略》载:“昌邑人呼栖霞为东山,呼沂州、日照、莒州为南山”。</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日照西部山区的三庄、西湖等地因“南山柞绸”名闻省内外。</p><p class="ql-block"> 北陈家沟村是该区放养柞蚕的三大传统山场(北陈家沟、李家沟和大沈马庄)之一,柞岚遍布全村周边各处山场,规模较大的有团子顶、黄草岭、大洼、壶顶前后等处。全村共拥有柞岚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可放蚕的桲椤场3000余亩,历史上就有留柞放蚕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北陈家沟村的柞蚕养殖是在解放后得到了较快发展。1957年,该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开始集体养蚕。当年全村参与柞蚕放养的有60人,放养柞蚕67000头蛾,收入9600斤茧。同时,村集体又于村东辟桑行地12亩,植桑约2000余株,尝试发展桑蚕养殖,当年就收入100斤茧。</p><p class="ql-block"> 但1958年打乱林木体制后,柞场遭受惨重破坏,柞樁砍伐殆尽,新栽的2000多株桑损坏1500株,从而使蚕业生产陷入低谷,1961年仅放养柞蚕3600头蛾,生产柞茧300斤。</p><p class="ql-block"> 蚕业生产下降的原因:1、当时政策存有问题,柞茧价格不合理,国家收购价格平均每千粒4元钱,而放养1千粒蚕的茧要吃掉200斤桲椤叶,按牌价每百斤就得二元二、三角,这样收入很少,搭上劳力还得亏本。2、桲椤不留樁,一年一伐。3、领导不重视,不注意安排劳力,养蚕得不到表扬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此后,该村及时总结历史经验,重新重视保护培植柞岚,封护留樁,加强柞场的水土保持,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已逐渐恢复到1957年的柞岚面积和密度,柞茧生产也逐渐恢复到历史的最好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 清末以来,北陈家沟村生产的柞茧、生丝主要销往潍县、周村、博山等北方商贸重镇,传说历史上从事柞蚕、生丝生意的主要有陈升、陈淑相、陈常岱等人。他们将柞茧、生丝、松莪、板栗等农副产品运出山里,购回布匹、铁质农具以及部分年货,以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p><p class="ql-block"> 该村村民陈淑相(1866年-1943年,讼师)于清光绪末年设立商号从事柞茧购销,开办家庭作坊进行缫丝生产,来往淄博周村等地开展生丝贸易,生意越做越大。</p><p class="ql-block"> 当时,周村已是我国北方著名商业重镇,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辟为商埠后,发展成为全省蚕茧、蚕丝、绫、罗、绸、缎等商品集散中心。周村丝市街上最有名的丝店共有八家,其中尤以永和丝店规模最大。</p><p class="ql-block"> 永和丝店(1906年开业)在丝市街路北,有四进院落,前面是营业柜台和接待室,后面有客房和马棚。传说陈淑相等丝客都是赶在四、九大集前日到达周村,并安置在永和丝店内。店家为招徕顾客,专门设有客房和伙房,为丝客提供免费食宿和交易场地。大集这天,丝客们一清早将样品摆上货架,等待来往客商上门看货。买卖双方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签订契约,完成交易。有时丝客们也会根据情况委托丝店代销,所谓代销类似今天的货代公司的经营方式,由丝店代客买卖、代客发货和代客收款、汇款,而丝店只抽取2%的佣金。</p><p class="ql-block"> 陈淑相为加强与永和丝店的业务合作,方便日常经营,遂开办“永和”分号,并根据市场经验尝试引进小纩丝技术来改良传统的缫丝工艺。</p><p class="ql-block"> 永和丝店经营的产品以山东本地和江苏、浙江的小框丝最受欢迎。这种丝圈道小、条股细、色泽光洁度等质量都是上乘。</p> <p class="ql-block"> 1957年,为了提高柞蚕的春季制种技术,提高选蛾保种、蚕茧生产水平,北陈家沟村遂成立蚕种站,开展蚕种收购、出蛾、孵化等业务,业务覆盖了三庄、西湖、陈疃、黄墩等日照西部大部分乡镇。蚕种站旧址在原村委(俗称“大屋”)后院,东头设有暖房一处,进行柞蚕集中孵化和出蛾等生产。</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山东省实业厅编印的《山东农林报告》云:日照“柞蚕之饲养似较发达,蚕种来自福山,幼龄蚕儿日折嫩枝就家室养育,至其稍长则移放于山野林场。”柞蚕制种不仅能保障春蚕丰收,更重要是给秋期放蚕增产蚕丝打下一个良好基础。这对争取生产更多的蚕丝支援工业生产和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均有极其重大的关系。提高蚕茧质量,完成全年的蚕丝生产任务,改进制种技术是关键,他们在制种过程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验和做法。</p><p class="ql-block"> 1、掌握火候、适时交尾</p><p class="ql-block"> 蛾子交尾早或过晚都不好,有经验的蚕民说:”蛾子对早啦,有很多不产卵的,秕卵多,出的蚕没劲力,牙口又软,容易得黄烂病”。我县蚕民制种出大部分是分散的,并且怕熬夜,急于早睡。常常在晚饭后不多时,不等额子晾好即行交尾,因而产生了许多弊病。据试验,早交尾的蛾子产卵有百分之二十点六不出茧的,而适时交尾的仅有百分之三点三不出茧的。如去年讲合沟一化制种组,因制种条件不具备,出额、交尾、产卵都在一个屋里,夜间又不能使火,没有蛾子晾好就交了尾,因而出蚕时就有百分之三十的秕卵,所以我们必须掌握适时交尾,等母蛾晾好,两翅对开呈一平行线,产卵管不住地向外伸出。一动即排尿,公蛾在筐内飞舞,这时交尾最为适时,并为达到全部蛾子适时交尾的目的。应注意将母蛾出的早晚,分做三批交尾,交尾时首先扇动蛾架使母蛾充分排尿,交尾时间以十到十二小时为最适宜。</p><p class="ql-block"> 2、严格选蛾</p><p class="ql-block"> 选蛾是防止蚕病,从而提高蚕种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办法是把初出的蛾子在未展翅前分别公母进行一次初步挑选,等交尾配对后再进行一次严格选择,以提高蚕种质量,保证放养两季。选额的标准是:要选体制强健、腹脊皮膜细嫩、环节清白、血色鲜明、筋肉细致,而且卵粒饱满的蛾子留作种用。其腹部的血液不清,有无数的小渣滓,额脊出现两条黑线,腹部松软和成熟卵少的,都是病蛾,不可作种,应加以淘汰。</p><p class="ql-block"> 3、浴种</p><p class="ql-block"> 产卵后第二天,从席箱内剥下在温度六十五度的屋里保藏二天,即可以进行卵面消毒。因为卵面多附着蛾毛、尘土、蛾尿的病菌。为避免小蚕出壳后,食下卵面附着物而得病,因此必须进行浴种。其方法是由井里打出来的清水放在日光下晒三、四点钟,用一罗盛着蚕卵放在水中洗掉,附在卵上的尘土然后取出,用布轻轻擦去卵面上的水,薄摊在清洁的席上晾晒,十五区古崖乡136个蚕民中,就有98人用清水浴种,窝疃村张书芳用清水浴了种,不但出的蚕大而健壮,且产量很高,再则是用盐水浴种,能杀死病菌,并能保持卵面湿润。方法是把卵面用洁净的温水先洗一遍,随即将蚕卵放在百分之二盐水中(六、七斤水加一两盐)浸二、三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再洗一遍,薄摊在席上晾干即可。</p><p class="ql-block"> 4、蚕种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蚕种的保护也是制种重要措施之一,忽视了这一点,虽制出好种也往往放养失败。当地蚕民大多习惯性把蚕卵盛在布袋里,很容易伤热。为了不使蚕种受到损失,必须将蚕卵薄摊在笸箩内,放在背阴的清洁地方。凡带有刺激性的气味,如烟、酒、香皂,以及萝卜味均应躲避。</p><p class="ql-block"> 5、蚕苗繁育</p><p class="ql-block"> 春初,桲椤发出嫩叶,蚕民们从山场上割回枝条,数枝帮成一束,两人一组,到村北河滩上将成束的桲椤枝在河沙中插植,再将带有新孵化蚕苗的桲椤枝插上枝束,待蚕苗爬满枝束,进行繁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