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位于福建泉州市,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更名为"龙兴寺",唐开元26年(739年),唐玄宗下诏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div>元至元22年(1285年),合120院为一禅刹,始称大开元万寿禅寺。</div><div>寺址本是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div><div>开元寺现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div> 开元寺主体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以此为紫云屏、山门、拜亭、大雄宝殿、戒坛、藏经阁。两翼有檀越祠、准提禅林、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及镇国、人寿二石塔。 从西门进入,很远便可看到这座宋代石塔---人寿塔。<div>寺内还有另外一座宋代石塔---镇国塔。</div><div>两座塔分别矗立在寺院东西两侧,也称东塔和西塔,全国无双,也是泉州的象征。</div><div>镇国塔、人寿塔是中国最大仿木楼阁式结构石塔,均为五层八棱,高近50米,为可登的外壁筒体内带塔心柱结构,抗震性极强,堪为举世罕见的杰作。其石作梁柱、斗拱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演变史中弥足珍贵的年代标尺。</div><div>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div> 西塔--人寿塔,建于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年),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通高45.06米。<div>塔身外壁每一层都交错浮雕着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div><div>西塔北侧第二层刻有印度古字兰查体梵文“六字真言”,中文为“唵(ong)嘛(ma)呢(ni)叭(bei)咪(mi)吽(hong)”,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唐僧、猴行者雕像。</div> 大雄宝殿,又名明皇殿、紫云殿,檐下有“桑莲法界”横额匾,是因开元寺址来源于一段桑树开莲花的传奇故事。<div>大殿始建于唐(687年),现大殿保留明末重建的建筑风格。</div> 拜庭,是大雄宝殿前与拜亭间面积28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地面全部采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条石铺成,色泽庄重,气势恢宏。两旁古榕树,参天蔽日。<div><br></div> 大雄宝殿为唐垂拱三年(687)匡护建,后佛殿、经楼钟楼“一夕飞烬”。乾宁四年(897),泉州刺史王审邽重建大殿,塑寺佛像:自东迦叶佛、释迦摩尼、弥勒佛、弥陀佛,中尊为先有御赐佛像成为五尊佛。<div>现大殿为明末重建的建造风格。大殿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面宽42.7米,进深九间32.5米,建造面积1387.5平方米。</div><div>殿柱有方柱、圆柱内凹六棱圆柱,蟠龙圆柱,号称百柱殿。</div><div>两排石柱和桁梁结合处,有木雕24尊飞天乐技,佛教称“珈陵频伽”,即妙音鸟,都是人首鸟身,体态婀娜。</div><div>殿内佛像前还有郑芝龙捐铸的鼎式大香炉一个。</div><div>大殿后廊有两根印度教时刻六角形石柱,浮雕印度古代神话故事。</div><div>大殿前月台束腰须弥座有73方狮身人面时刻,这是明末重修开元寺是,从废圯的印度教寺庙移来的。</div> 榕荫下分列十五座唐、宋、元、明各时建造的经幢、宝箧印经塔、多宝塔、舍利塔、焚帛炉等。<br>进月台处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泉州右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宝箧印经塔。 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865年),现存石塔为南宋(1250年)重建而成,高48.24米。<div>镇国塔须弥座束腰嵌宋朝辉绿岩浮雕40方,题材有释迦摩尼本生故事、本行故事、阿育王皈依佛教故事、佛教东渐传化故事、佛教比喻故事。</div><div>故事大多取材古印度,但图画人物和周围环境采用中国的雕刻技法,是中印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div><div><br></div> 1997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从此获得"石塔之王"的美称。 檀越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div>元至元间(1335-1340)僧妙恩重建。<br>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进三开硬山顶,配有东护厝,每进有天井石庭,地面逐进增高,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br>檀越在佛教用语中是施主的意思。</div> 藏经阁,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后背焚毁,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僧正映重建。<div>1925年僧圆瑛改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建筑面积1864平方米。<div>内有历代收藏的经文、残本经共27000多卷。</div></div> <div></div> 弘一法师纪念馆。<div>原名准提禅寺,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俗称“小开元寺”。</div><div>1998年,准提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并将弘一法师纪念馆内。</div>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一代高僧,我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先驱。<div>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生活简朴,精研律学,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div><div>出家后拒绝艺事,但仍继续写字弘法,书法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br>弘一大师晚年在闽南弘法达十四年之久,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泉州大开元寺珍藏着大师在泉州生活的遗物、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等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div><div>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br>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div> <div>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的油画肖像。<br></div>1939年,新加坡广洽法师为祝弘一法师六十寿辰,特请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助赈的徐悲鸿大师造像。 念佛不忘救国。<div>持戒严谨的弘一法师,在云游弘法及著述度众外,对于佛教和国家的荣辱存亡更常系于心。</div><div>1937年七七事变后,弘一大师自青岛讲律结束,毅然回到深受战火威胁的厦门,他曾伤心地向弟子们表示:</div><div>“吾人所吃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不能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div><div>后战事日驱紧张,各方好友劝他避入内地,他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而坚决不去。</div><div>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作《红菊花偈》表达自己殉教流血的爱国情感,又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主张,号召全国佛教徒反抗日本侵略,并把自己所住的房室提名为“殉教室”,准备随时“舍身殉教”。</div><div><br></div> 1911年,李叔同创作毕业自画像。 风华才子--李叔同。<div>李叔同,浙江平湖人,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一个官宦富商之家。幼年时接受了严格的国学教育,书法、篆刻、诗词等无一不通。同时,他学英文、革旧章,努力追求新学新知,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自强。<br><div>中日甲午战争后,立志要以文艺唤醒沉睡国人的李叔同留学日本。</div><div>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当时代表亚洲美术最高水平的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又至音乐学校专攻钢琴和作曲。</div><div>此后,他的艺术天才得到全面发展,诗文、金石、书法、绘画、音乐、演剧等各方面造诣极深。</div><div>同年,李叔同独立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并与留日学子在东京创立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排演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西洋名剧。</div><div>1911年3月,李叔同毕业后归国抵沪,加入革命文学社团“南社”,还被聘为《太平洋保》主笔兼编副刊画报。</div><div>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等校应邀担任图画、音乐教师期间,先后培养出了刘志平、丰子恺、吴梦非、李鸿梁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并于课余集合友生组织成立“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和木刻创作。</div><div>出家前,李叔同将青年时期所刻印章交由西冷印社保存,出家后所使用的印章则大多保存云泉州大开元寺弘一法师纪念馆。</div></div> 李叔同代表作之一《送别》。<div><br></div> 1942年10月10日,弘一大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 麒麟壁,原来放置在泉州城北大城隍庙前,“文革”期间因建学校移至开元寺内。<div>据史籍记载,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div><div>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div><div>其实,“麒麟壁”上的动物并非麒麟,而是一种叫“贪”(音)的动物,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动物“贪”野心勃勃,想一口吞下东海上升起的红日,结果跌进海里淹死了。</div> 壁分三垛,主体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龙首牛尾,麟身兽蹄,作步步回首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吉祥物。 左右两垛各嵌砖雕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封侯)、松、竹、梅,工艺精湛,气韵盎然。 开元寺的"镇寺之宝"---桑莲树,又称"桑莲古迹",是传说中开白莲花的孓遗,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一棵,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匾额“桑莲法界”的由来。<br>桑莲树历经1300多年沧桑,树干被雷电劈分为三,枝叶仍然茂盛,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现被封闭保护。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因佛祖释迦摩尼在树下悟道,而改名为"菩提",象征着“智慧”和“觉悟”。如今在世界各地,它已成为佛家之圣树。<div>开元寺内两棵苍劲挺拔、绿荫浓郁的菩提树,是1952年由主持纯信和尚从厦门南普陀寺移植而来。</div> 开元寺僧人积极参与泉州造桥、造塔、兴修水利等建设,参加建造洛阳桥的有义波、宗善。南安金鸡桥为南宋嘉定间(1208-1224)郡守真德秀命开元寺守净募建。守净还兴建化军安利桥、延平可度桥等。了性修泉州甘棠桥、棠荫桥、龟山桥、安溪双济桥、晋江安济桥等,为推动泉州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开元寺从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的为识大师,到“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现代律宗弘一法师等,皆为中国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德高僧。<div>开元千年古刹,堪比一座佛学院,并以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其它宗教,为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功不可没。</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