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退思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古镇区新填街234号,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该园是清朝官员任兰生被罢官返回故里后建造,园名引自《左传》中的"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1]。</p><p class="ql-block">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内有旱船和花木小景,院东有月洞门通往花园[2]。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3],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天然博物馆[4]。</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p><p class="ql-block">结构</p><p class="ql-block">退思园占地面积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横向布局,从西向东依次是住宅、庭院、花园。住宅由门厅、茶厅、正厅及家人居住的两幢小楼组成。中部庭院是住宅和花园之间的自然过渡,主要是用来作待客之用。庭院是以回廊围合而成,院南建有迎宾馆、岁寒居,做主人会客、宴客之处;院北建有坐春望月楼,是供客人居住。院内有旱船和花木小景,院东有月洞门通往花园[2]。</p> <p class="ql-block">花园面积占整座宅园的一半以上,以荷花池为中心,假山、建筑、花木环绕周围。曲廊宛转延伸,环绕荷花池南、北、西三面,将园内几乎所有的建筑连接在一起。园门旁廊壁上还嵌有"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的字句。正对园门有半间和曲廊连接在一起的水榭,名为"水香榭"[7]。退思园以封闭式布局展开,每进一层,都设有屏障。园中还藏有:"一阁、一桥、一轩"[8]。主要有"坐春望月楼"、"退思草堂"、"雨坐亭"等,整个园林设假山、亭阁、花木、池塘水榭于一体[9]。</p> <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退思园以"退"为横线,"思"为核心[10];园内简朴无华,素静淡雅,具有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11]。退思园主要建筑贴水而建,结构紧凑,中心突出[12]。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既可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13]。</p><p class="ql-block">退思草堂是园内主体建筑,居荷花池北岸,南向,面宽五间,前出月台跨于水中。草堂的外观古朴端庄而又不失变化。堂前的月台贴水而建。</p><p class="ql-block">草堂的东侧建有琴房。沿琴房旁的三曲石桥可到水池东岸的眠云亭。眠云亭是二层歇山顶,下层被设置在周围的湖石遮挡。这种建筑与湖石搭配的方法,创造了"无山胜有山"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眠云亭的南面、水池东南角建有菰雨生凉轩。小轩三间,贴水而筑。"菰雨生凉"之名取自姜夔的词《念奴娇》中的"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之句。园主对姜氏的词甚为喜爱,园内景名多取其中。小轩和西侧的辛台之间有一段复道廊相连。轩后有湖石假山。辛台是一座两层小阁,具有江南民居风格,与退思草堂隔水相互呼应。是园主读书之处,取"辛苦读诗书"之意的命名。辛台旁有一艘石舫泊于池中,名"闹红一舸"。其造型简洁,不事雕镂,船舱漆成暗红色[7]。</p> <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园林家陈从周曾评价道:"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都贴水面,园如出水上[12]。"</p><p class="ql-block">退思园是小型园林的典范[3],在有限的地域和空间内,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天然博物馆[4]。</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退思园园主任兰生(1837-1888年),字畹芗,号南云,曾任安徽凤(阳)、颍(州)、六(合)、泗(州)兵备道。退思园系任氏被弹劾后落职归乡时所建。园名"退思",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6]?"退思园的设计人是画家和园林家袁龙,他将春、夏、秋、冬和琴、棋、书、画全部融入园中[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