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借用”修辞格之妙》郭义泉杂谈

山泉

<p class="ql-block">慢品“借用”修辞格之妙</p><p class="ql-block">郭义泉杂谈</p><p class="ql-block">“借用”也有称“引用”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借用一些前人的文化玺宝对语句话境进一步演译扩展,可以收到生动形象、新颖活泼且意境深远的表达效果,同时也给言语增强说服力。</p><p class="ql-block">它在形式上大致可分为,借用典故,借用名人诗词,借用中外古今经典名句,也可借用比喻、排比、夸张、对偶等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句子。</p><p class="ql-block">一丶借用典故</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是运用典故的天才。他的《愚公移山》就是借用中国古典寓言故事写的一篇演讲名文。在抗日战争那艰难困苦年代,要大家象愚公那样有移山的决心,意志坚定来推倒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鼓励我们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刀郎是用典的高手,一支《罗刹海市》歌曲。就借用了"罗刹海市”这一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作品中虚构的典故而进行的演译深化。这个地方,美丑颠倒,以丑为尊,连做官都看长相,长得越丑官职越高,非常有现实的讽刺意义。刀郎借用此来讽刺当代美丑颠倒现代怪象,形象生动,意味深远幽长。</p><p class="ql-block">这也是古为今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二丶借用别人的诗词歌赋。</p><p class="ql-block">这在书山文海中非常普遍。引用古典诗词,朱自清散文有一大风格,体现了他写作“其来有自”的特点。有人曾说:“朱自清对中国古典诗词非常熟悉,他写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镶于其中,不仅成为描景绘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充满浓郁的民族风味。如他的荷塘月色中就是这样用的: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p><p class="ql-block">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p><p class="ql-block">有人这样评说:《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作用: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引用故事,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p><p class="ql-block">三丶借用名人名句</p><p class="ql-block">通过借用名人名言可以激发思维、提升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名言可以鼓励人们勇敢探索未知世界,提供智慧灵感和提升思维能力。从而使其产生名人效应。使你的文章增强可信度与说服力。</p><p class="ql-block">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p><p class="ql-block">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p class="ql-block">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其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借用了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下句,与古人心境思潮起伏奔流相溶,增强了自己心语滔滔情感。韵味十足,不落痕迹,贴切自然。</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主席用中国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将死的价值高低进行了对比后,高度肯定评价了张思德同志的死,其价值比泰山还重,让人有了真切的体悟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四丶借用比喻、排比、夸张、对偶等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句子。如:1、夏天像一位血气方刚的战士,那似火的骄阳便是他闪亮的盔甲;夏天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女,那满树的绿叶便是她艳丽的裙装;夏天像一个玩皮可爱的小孩,那时而风,时而雨,时而艳阳的天气便是他鲜活生动的表情。</p><p class="ql-block">2、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秋天,没有春天五彩斑斓的鲜花,没有夏天茂盛异常的绿树,没有冬天纷纷扬扬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实累累的果树,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到处都是瓜果遍地!</p><p class="ql-block">3、远远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条条柳丝刚刚返青,绿影婆娑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层绿纱笼罩在柳树后的梅花,美极了。</p><p class="ql-block">略举三例,其生动形象就可以看出借用之妙了。</p><p class="ql-block">当然,借用之妙何止于此,让我们在书山文海之中去慢慢品味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