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榆涧养猪场</p><p class="ql-block">----怀念记忆中的下榆涧村系列文之七 </p><p class="ql-block"> 沿官路西行,经泥泞的河湾数百米后,路南一机井房首先耀入眼帘,机井房旁一高灌溉渠西延而去。机井房、高灌溉渠对面路北则有一围墙的大院落,便是下榆涧村曾经的猪场。</p><p class="ql-block"> 猪场背北朝南,呈四方形,四周由土夯墙围成。一进八字形大门,由南至北笔直的大路将场区一分为二,路西一排齐整的砖房是为饲养管理房。饲养管理房前后左右被几排砖砌的猪舍所包围。猪场后种植着茂密的树苗。这便是村苗圃。 </p><p class="ql-block"> 猪场为什么要放在远离居住区这么远的位置?小时候的我一直很奇怪,也没有能够弄明白。直到上高中学地理时候,我才从书本中找到了答案。原来那时候的下榆涧大队很注重养猪事业的规划发展。养猪场距离村一定距离可以有效防止夏季猪粪散发出来的臭味,一定程度能避免蚊虫的大量寄生繁殖;养猪场距离河湾近便于饲养猪的用水;养猪场距离菜地近便于就近取用附近种植的糖菜叶子做饲料。此外,养猪场里办豆腐坊,可以有效将制作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过程中产生的豆渣等下游辅助产品用来喂猪;养猪场里办有磨房,便于猪饲料的深加工。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我只懂得放学后和儿时的小伙伴在河湾游玩后翻墙进入猪场。时不时驱赶着猪圈里懒洋洋、哼躺着的大母猪,还常常用小树枝逗弄着无忧无虑、撒欢乱跑的小猪仔,有时候还跳进猪圈、爬进猪舍里掏雀。 印象中负责管理猪场是老党员、老干部牛佩。牛佩个子中等,说话嗓门大,瓮声瓮气的,底气足,很有范儿。印象中老牛佩好像有时有些气喘,讲话多嘴角便积攒了些许白沫。那时候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牛佩多子多福,且孩子们个个大环眼,好人样,很是抢手亮眼。具体负责做豆腐的好像是太虎,他的嗓音比牛佩有过之无不及,不用扩音喇叭声音依然如洪钟般响亮。蔬菜副食不富足的下榆涧人,每天早晨早早来到猪场,走进豆腐坊。这时候豆腐坊成了猪场最热闹的地方了。赶得早的人们,把捞豆腐的家什一排行放下,便兴致勃勃地看着做豆腐过程了。磨豆、点浆、成豆腐脑、过渣、压制、成品。在冒着蒸汽、充满豆腐香气的门里门外,一双双期盼的眼神看着、盼着。有时候一些有身份、有头脸的人,或者勤快帮忙干活的人这时候便能享受到做豆腐师傅的恩赐,舀一瓢豆腐脑尝尝鲜。那种待遇既光鲜耀眼,又很难得,不亚于现在中央领导人接待外宾。常常让我羡慕不已。羡慕归羡慕,反正我是一次也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猪场带给下榆涧村一笔不菲的副业收入,不仅提高抬升了工分值,而且在供给分配制的时代,家家户户吃豆腐豆腐干成了常事。特别是逢年过节时候,还能杀猪分到猪肉。此外,猪圈里积攒的粪便肥了田。只可惜后来猪场没落了,猪圈的砖墙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候抓阄给村民拆分了。随着猪场的拆分,四面的围墙渐渐没有了,后面的苗圃也转包个人了。如今每每走到那里,只能留下浓浓的留恋和回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