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昭陵是明十三陵中第九座陵寝,在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墓主:穆宗朱载垕,世宗三子。年号:隆庆;谥号:庄皇帝。1537年正月二十三日生,终年36岁。育有4子。在位6年,即1567——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隆庆六年(1572)九月十九日葬昭陵。昭陵是世宗朱厚熜为他生母所修的陵墓,嘉靖犹豫再三,想把兴献王朱佑杬的陵墓迁移此地,最终没能成行。正好爷爷的墓让孙子用上了。孝懿皇后李氏,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同年七月葬于京西金山丰裕口,于隆庆元年(1567)二月追谥为孝懿皇后,隆庆六年七月,迁葬昭陵。孝安皇后陈氏,1567年册立为皇后。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病故,附葬昭陵。孝定后李氏,神宗生母,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70岁,葬于昭陵。</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明昭陵屡遭破坏,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于1987年4月对昭陵开始修复,恢复地面建筑,1992年修复完毕,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其神道的设置,从长陵神道七孔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公里。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8°,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裬恩殿、配殿为五间,裬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p><p class="ql-block">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p><p class="ql-block">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昭陵也在修葺之中。从遗址分析,当时修葺的项目只有明楼、棱恩门、棱恩殿三项工程。这次重修,虽然使陵园制度稍趋完备,但却改变了原有建筑的规制。</p><p class="ql-block">明楼的斗拱,依明朝制度各陵均为上檐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重昂五踩斗拱。而修葺后的昭陵却变成了上下檐均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楼内增加了条石券顶。棱恩门、棱恩殿虽然重建时间数没有大的变动,但都缩小了尺度。祾恩殿,原制面阔五间(30.38米),进深四间(16.77米);清代重建后,面阔间数没有改变,尺度却缩小为23.3米。进深改为三间,尺度缩小为11.92米。棱恩门,原为面阔三间(18.44米),进深二间(8.04米);清代重建后面阔缩小为12.52米,进深缩小为6.77米。陵内的两庑配殿和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亭不仅没有重建,而且残垣断壁也被拆除。只在碑石周围旧亭基上修建了一周宇墙。此后,长达200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修缮。昔日壮丽的陵园建筑满目凄凉,只剩下残坏的明楼和陵墙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对于明朝历史上其他的皇子来说,朱载坖的命运也算是比较悲催的一位。嘉靖皇帝一共生了8个孩子,朱载坖是第三子,从古代封建王朝“立嫡立长”的原则角度来看,当时的情况对于朱载坖来说当皇帝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外加上他的母亲杜氏本来也不是一个在世宗皇帝面前得宠的女子。按照当前的事态下去朱载坖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封为一个藩王或者某路的王爷,最后了此余生。</p><p class="ql-block">然而历史并不允许朱载坖这样平淡无味的生活下去,需要他出来做些事情,很多未知的变化也开始敲敲来临。</p><p class="ql-block">嘉靖皇帝长子朱载基出生两个月就夭折了;太子落到了二皇子朱载壡的头上,然而朱载壡也只是当了几年的太子之后就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前面的竞争对手已经尽数排除,这个时候还有资格做太子的就剩下三子朱载坖以及四子朱载圳。</p><p class="ql-block">然而四子朱载圳高调的性格并不是很让嘉靖帝喜欢,所以很快就被嘉靖帝搞了快封地让他坐镇去了,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嘛。</p><p class="ql-block">按照当前的情形,朱载坖已经是毫无争论的太子了。然而,此时的嘉靖帝也并没有表现出对这个三皇子有多喜闻乐见,并不是说他打心底里不喜欢这个儿子,而是因为此时的嘉靖帝对对神仙老道之处深信不疑,从而导致了听信了道士所说的“二龙不相见,相见必祸端”的理论。</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朝中大臣们也分为两派,一个是以严嵩为首的拥景派,还有一个是以徐阶为首的拥裕派。这样的冲突场面,给本来就文官聚集分正不断的大明朝廷增添了一份争执的理由。</p><p class="ql-block">嘉靖帝也是举棋不定,说得更直白一点,他也并不是很希望早早的定下太子人选。在这期间也有朝臣敦促嘉靖早点立太子,然而最后招来了杀生之祸之后,自此再无朝臣敢于挑战这个底线。</p><p class="ql-block">嘉靖44年,朱载圳暴毙之后,朱载坖也就成了唯一的适合人选,被立为太子。次年嘉靖帝驾崩,朱载坖登基称帝,是为明穆宗。</p><p class="ql-block">朱载坖称帝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纠正父亲当时犯下的错误。将前朝那些喊冤入狱的朝臣们尽数赦免,这其中就包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海瑞。并且将已经被斩杀或害死的朝臣家属加以抚恤并录用其后人。</p><p class="ql-block">道士,作为害他度过痛苦的前半生的组织,自然也不能幸免于难,基本也是尽数问罪,在建的道观相关的建筑设施也是尽数停止。</p><p class="ql-block">《穆宗实录》记载:道士全部付有司论罪</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朱载坖也贯彻实行了重视人才,广开言路、招贤纳能,共同解决困扰大明朝很多年的边境动乱问题。通过商讨他们也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北部的蒙古经常骚乱前来挑衅,也并非人家的想跟自己有什么冲突,只是是希望跟自己做交换,做生意。在朱载坖之前的历届帝王中,没有一个开放过边境地区用来供两国做生意的,朱载坖开启了通商口岸的先河。</p><p class="ql-block">蒙古问题解决了,南边还有一个倭寇的问题,其实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幕后问题主要是南方的百姓由于朱元璋时期的禁海令无法自己出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既然朝廷不让私自出海,南部海边的百姓就与海上的倭寇海盗勾结做起了走私海产品的生意。朱载坖便同样的修改法令,统一南部海边百姓通商出海,做起来了下的生意。</p><p class="ql-block">朱载坖的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使得南北方的边境变得稳定祥和,也使得国库充盈了不少,可谓是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朱载坖之前,由于常年的南征北战,国库的纯银早已接近油尽灯枯的窘境,而在朱载坖的这一波操作下,国库不仅获得回流变得充盈,而起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变得逐渐强盛起来,可以说朱载坖虽然在位短短六年,但是几乎是让一个已经踏上下坡轨道的大明王朝,又延续了数十年。</p> <p class="ql-block">斯人已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又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以之亏。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让我们牢记古训,永远不忘肩上的那份责任与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