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观海南(六):槟榔谷——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恩献

<p class="ql-block">距海南三亚市仅28公里,占地面积369亩的槟榔谷可谓大名鼎鼎,是国家5A级原住民文化游览景区。景区由原甘什黎村、原始雨林谷和原蚩尤苗寨三大板块构成。黎苗族虽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黎族、苗族这两支少数民族能够世代和睦共处。因此槟榔谷是集多文化、多形态,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多元型复合旅游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三月七日,按照计划安排先去参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的槟榔谷。旅游大巴在三亚市北面的山道行驶着,两边山谷峻峭,河流水清,植被茂密,前方就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p> <p class="ql-block">在车上,于导生动有趣的介绍着槟榔谷的由来与特色。我们得知,海南中南部山区聚居着124万多黎族人,几千年来他们以神秘雨林山谷为栖身,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过去虽知黎族男女能歌善舞,男子义气彪悍,姑娘美丽大方。但只有走入槟榔谷,直接接触这片神秘的雨林谷地,才能亲身感受海南最原始民族的文化魅力,一想到马上就能揭开这层面纱了,心里就激动不已。</p> <p class="ql-block">早些时候的槟榔谷入口处的景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槟榔谷黝黑色的大门造型,既夸张又奇特,既像艺术化的人形或牛角,又像黎族先民崇拜的图腾符号,它取自黎族图腾——大力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有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后来整修的槟榔谷入口处的新景观。槟榔谷的大门不是随随便便建的,它取自黎族图腾——大力神,是有故事的。</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不仅以其宏大的规模,优秀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项目赢得了八方游客的口碑,更以其独具韵味的原住民风情、神秘迷人的原始雨林风光,风靡整个海南岛乃至全国全世界。槟榔谷可以说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海南省游客满意十佳景区和十大最佳特色魅力旅游风景区之一,是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为适应年轻人的刺激、探险的需求,园区增设了卡丁车、小火车、攀(爬)登等娱乐项目,虽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可我们还是更欣赏原汁原味的黎苗族的传统文化。不客气的说,再不抢救就失传啦!</p> <p class="ql-block">令人瞩目的是入口处的原住民族图腾柱。槟榔谷景区的大门两侧,各有一根赭石色的高耸立柱,上端竖一黄龙,柱身镶嵌各种黎族崇拜的图腾符号,衬托着景区大门愈发的充满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立柱的左侧是一幅大型铸铜浮雕画:海南原住民风情图。浮雕上镶嵌有旭日、山峰、河流、椰树、槟榔、飞燕、青草等图案,以及黎族人民日常生活、劳动、娱乐的情景,极具民族特色,富有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的另一边看到,出口大榕树下巨石上有一红"峒"字,汉字里是山洞、石洞的意思。黎族历史上无文字,那又象征什么呢?当时无解。事后了解到,直到建国前,黎族地区还保留"峒",或称"弓"的社会组织,是县以下行政单位,"峒"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会引起峒与峒之间的纠纷和械斗。每峒都有由一长辈充当峒头,峒头便成了基层统治人物,负责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解纷争,较重大的事件则召开全峒会议解决。早期血缘纽带是峒的组织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峒"已成为过去的名词。</p> <p class="ql-block">在景区广场对面,我们看到了黎族人的传统住所,因其状似倒扣船只而得名。这源于一个动人的历史传说:传说大禹时,南海有一里国丹雅公主,因先后嫁三个丈夫都亡,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国王不忍下手处决身怀六甲的公主,只好将公主及一只无舵桨小船、一些酒食工具放逐茫茫大海,历尽劫难丹雅公主漂泊到一荒岛,为避风雨野兽的侵袭,公主在海滩竖起木桩,将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割来茅草围在四周定居下来。后来船板烂又割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黎族人所居住的船形屋的雏形。黎族住所船形屋一般利用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大自然的原材料建成,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铺地形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离地面6尺,地板用木桩支撑,图为高架形住所。</p> <p class="ql-block">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仅槟榔谷就展示了其中的10项。可见国家5A级旅游景区槟榔谷的遗产,是多么的丰富而宝贵。</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一侧,挂满了景区所获的荣誉称号:2015年7月,槟榔谷作为中国首家民族文化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槟榔谷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十大最佳电影拍摄取景基地,分别获国务院、文化部、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等多项国家荣誉。2022年,获评“2022年海南省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 <p class="ql-block">办好入园手续,踏入景区迎面又是一幅镀金的浮雕画,上面布满黎族人所喜爱的花草鸟虫,两侧的楹联:原住民怀传世艺,槟榔谷存千古情。天南海北的游客们进入这个民族文化的守护天堂时,纷纷被"真正的海南主人"谱写的这一段民族传奇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谷内,瀑布"哗哗"跌落,山泉潺潺欢唱,景致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由三大板块组成,其中甘什村是第一大板块。而且上了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甘什村辖区内有槟榔谷5A级景区,同时还有8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农家乐6个,乡村民宿2个。</p> <p class="ql-block">村内自然和旅游资源丰富,它古朴天然,保留着原始风貌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每一个角落都在静静地诉说着黎家人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椰子代表海南,槟榔代表黎家,槟榔文化的介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黎家,没有槟榔不成礼,没有槟榔不成婚,这"槟榔"文化是海南真正的"主人"黎族人的文化字符。</p> <p class="ql-block">那成片葱葱郁郁的槟榔树,外形与椰树相近。和椰树一样无枝,婷婷玉立,刚到海南者常将这两种树木混淆。但槟榔树外形比椰树更加苗条窈窕秀丽,长得也更高。槟榔果,果实小呈椭圆形,按嫩老程度呈青、黄、橙红色,据传说食用鲜极可口。我当时尝过,感到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况且国际还认定槟榔有“致癌毒果”的负作用呀!</p> <p class="ql-block">黎苗族种槟榔吃槟榔用槟榔,时时事事离不开槟榔,因此槟榔也是黎族人的象征,为此我特意登到高处拍照那槟榔树上垒垒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黎苗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杂以自然崇拜,如这些木雕面具,在有些地区还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踏足保亭的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就被她的美景所折服,但见两侧森林层峦叠嶂,中间为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景区因此而得名,它是我国第一个民族文化型5A级景区。槟榔在这里并不是看点,游客是奔着黎、苗族文化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高高的槟榔树下,在异族风情的氛围里,我们继续沿着青石板路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面谷地高低起伏明显,但树木、溪水、房屋、建筑错落有序,干净卫生,显得平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来到了槟榔•古韵场地,据说这里是表演黎苗族大型歌舞文化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黎族民俗表演的舞台前,在这个真实"布景"的舞台上,钻木取火、拉龟、射箭、荡秋千、攀藤摘花、挑山栏过河、过独木桥等体育项目,鼻萧、椰乌、吹树叶等乐器表演,唱歌、对歌、跳竹竿舞等娱乐项目,舂米、射鱼、射猎、织锦、服饰表演等生活方式,无不体现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蚩尤部落,擅长歌舞,被称为歌舞的民族,舞台不华丽,只有苗王殿、鼓楼、钟楼几个土木建筑,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就是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全场演出以钻木取火、八音乐器、种山栏、苗捏、舂米、打柴舞等经典曲目为主基调,另有牛拉木轮车、飞陀螺表演,展示最原始、最古老的黎苗文化。外国人来了怎么看,别担心,旁边有英文字幕,也能看懂。</p> <p class="ql-block">先来一个喷火节目,热热身。</p> <p class="ql-block">先民是钻木取火,女人用火生饭。</p> <p class="ql-block">舂米是黎族妇女传统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族民俗表演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服饰表演,既花色艳丽富于特色,又简洁大方。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身穿桶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银头簪闪闪发光,阳光下发出刺眼的光辉。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黎族服装以棉麻为原料。黎族人多穿对襟无领上衣,妇女穿对襟无袖开胸上衣,下穿筒裙,裙上绣有各种图案。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p> <p class="ql-block">黎族人喜欢的竹竿舞和对歌。竹竿舞所用道具仅有竹竿,随着竹竿移动位置与节奏的变化,舞者根据自己的想法与创意改变舞步的花样。多伴以轻快的音乐。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黎族的竹竿舞节奏非常欢快,起舞时,身上的铃铛叮当作响,和着音乐的节奏,铿锵有声,款款地,尽是欢迎的情谊。粗犷的民风,优美的舞姿,彪悍的小伙,美丽的姑娘,如此声色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由于黎族世代以种植稻、薯、玉米等农业为主,手工业、渔猎、饲养是重要的家庭副业,工业及商品贸易不发达,因此环境保护的很好。看!多么清澈、多欢快的河溪。</p> <p class="ql-block">这些穿对襟开胸上衣,下穿筒裙的黎族阿妹在等待什么?噢!我们来到了黎族婚礼的场所了。当然,只要你愿意,男游客就可以充当新郎阿哥了。我自然充当摄影师啦!</p> <p class="ql-block">有些游客都把参加黎族人的婚礼当做一种荣耀、一种好运气的开始。看,这几位游客阿哥在黎族阿妹的帮助下,穿上带有黎族图腾的红马甲戴上盘头帽子,来体验黎族婚礼仪式了。在司仪的指挥下,对唱山歌。把阿妹抱起来摸到挂在高处、象征吉祥和幸福的槟榔果。相对走一张象征着"独木桥"的长凳。"阿哥要小心,阿妹很轻的。"司仪的轻声的嘱咐,引起了观看游客的哄笑。然后共饮喜酒。</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间阁楼上,我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按黎族程序的单独婚礼,只不过人少罢了。在黎族司仪的引导下,这对年轻人在宣誓许愿。面对面的对歌,不会山歌,当然是唱的汉族熟悉的爱情歌曲了。阿哥把阿妹抱起来摸到挂在高处、象征吉祥和幸福的槟榔果,司仪夸奖道:阿哥蛮有力气来,可以留在槟榔谷来种田了!边唱歌边同饮一竹桶的喜酒。婚礼既成,小两口露出了快活的笑容。这个肯定收费,因为专门有司仪、拿道具、摄像的工作人员。不过也值了,别具一格的 婚礼仪式将使他们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讶,槟榔谷地的竹子长得又高又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文景观有:黎族头人住的房“奥雅宫“,即黎族长佬或头人聚 、议事的场所;每个村都有一个至几个“寮房”,黎语称“布隆闺”。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女儿长大了便那里居住和找情人的场所等。来海南旅游观光客可参与家古老的弓骛射击,品尝黎家竹筒饭和黎家山茶,观赏多姿多彩的黎族歌舞。</p> <p class="ql-block">导游领着我们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槟榔谷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这家陈列馆,展馆虽不大,但非常有特色,值得一看呀!</p> <p class="ql-block">由于室内不让拍照,呵,呵,我只得趁管理人员不备,仓促"偷拍"两张。跟着身着民族服装的内导,听着介绍黎族艺术展览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黎族传统文化博物馆里,珍藏着整个海南岛最齐全最珍贵的黎族各种民间文物、见证黎族发展历程的种种器皿和图片,是一部生动恢宏的"黎族人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独一无二的特征。本土居民最大的特征是"雕题离耳"。所谓的"雕题"就是纹脸,即在脸上刻图案;"离耳"就是耳朵上佩戴大的耳环。在槟榔谷,具备这些基本特征的海南人处处可见,成为一道珍贵的人文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观念影响着人们的习俗,习俗则融入人们的审美情感。黎族的文身图案代表不同的文化,也表明人们属于不同的方言和氏族。文身伤害和损毁身体,不符合现代审美观,20世纪50年代被禁止。现在只能从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身上看到这种象征古老文明的符号和图案,那是历史给她们留下的印迹(此图转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中国纺织第一人”黄道婆,就是海南的,她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个个手巧。</p> <p class="ql-block">“中国纺织第一人”黄道婆的铜塑像。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30多年,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图为村寨边上黄道婆学织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船型屋是黎族传统民居,外型就像一艘倒扣的船。聪明智慧的黎族人就地取材,用茅草、竹子、藤条和木材等大自然中的植物搭建自己的家园,一家人在船屋内吃喝拉撒,不过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槟榔树下的黎家妇女使用的腰织机,是一种十分古老而又简便的织布工具,用腰织机编织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还是待客、定婚、庆典、仪式等不可缺少的佳品。据说槟榔有助消化、驱绦虫、降血压、提神健胃的作用。图为游客们聚集等待黎族男青年爬树摘槟榔、椰子的不凡表演。</p> <p class="ql-block">果然不出所料,几个黎族小伙子身手不凡,如猿猴一般敏捷、快速的爬上了高高的槟榔、椰子树,在博得阵阵赞扬声的同时,许多游客们掏钱购买。槟榔一粒一元、椰子每个10元。</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黎族人就沿用一种吃槟榔的特殊方法,将未成熟的果实切碎,拌上蛎灰,包在一种扶芳藤的叶子里,放入口中嚼着吃,吃后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黎族姑娘出门前一边梳妆打扮,一边嚼槟榔。待打扮完毕,嘴唇已被槟榔染得红润鲜嫩,面颊也灿若桃花了。说是吃槟榔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现代用科学的方法就值得分析啦!</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购买黎族制做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图为卖野生蜂蜜炒椰子肉的黎族姑娘,我买了一包尝了尝,感到味道不错,比槟榔果还好吃。</p> <p class="ql-block">呵呵,进入酿酒坊,了解黎族的酒文化。</p> <p class="ql-block">酒是黎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节日、婚婴、丧入新居、生育、社交和举行宗教仪式等活动,都要腰席设宴,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黎族人热情好客,酒为俗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形成了自己的酒文化,自酿酒类有:兰酒、地瓜酒、木薯酒、果酒等。</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免费品尝到了用山栏米酿造的的黎家米酒。此酒劲虽不大但具有独特的醇厚芳香。我不会喝酒,但现回味起来,其醇厚芳香的味道,还犹如在齿舌之中。</p> <p class="ql-block">据称经过浸泡、蒸锅、晾凉的山栏米或糯米,倒入取料于五指山的红米、姜叶、甘蔗、香皮树等原料的酒饼水竹箩里、芭蕉叶封口,3天酒料发酵后并汁,并汁酒再酿7天盛大在地下三或五年,这样酿出的酒酒质醇厚香扑鼻。由于酒饼的配制和酿酒技术的独使黎家米酒,风味独特远近闻名。</p> <p class="ql-block">呵呵,前方有槟榔世家,藤竹工艺坊,制陶,百年木棉树,祖宗屋。可看的不少唻。</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百年木棉树,高大粗壮,树上开满了火焰般的木棉花。</p> <p class="ql-block">远远发现前面草房门前木架挂有一串白色的东西,走近一看是牛(鹿?)头骨。</p> <p class="ql-block">槟榔谷执着于对原住民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全力保护以及大力弘扬,对槟榔谷人文景观、原住民传统文化呕心沥血的保护,必将使其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民族的精髓得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发扬光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