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说一帮佛家弟子看着旙在风中飘动,围绕到底是旙在动还是风在动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无休止的吵闹—“是仁者心动”!犹如当头棒喝,这一声竟让群弟子从此拜倒在他的脚下,并且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位其实早已承继了佛祖禅位衣钵却一直隐姓埋名的六祖慧能的讲经说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明是风在动,风吹的旙也在动,为什么说其实只是心在动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风、旙都只是外部事物映照在心里的虚像,所谓虚像也就是心所设定的概念,心一旦关闭,这些概念也就瞬间失去了概念所设定的全部意义,于是既没有了风这回事,也没有了旙这个东西。而所谓的“动”,那更是我们纯感知的东西,也就是心带给我们的感觉。在心的外面,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动。所以佛家有一个思想叫“如如不动”</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核心思想是心外无物。曾经有一个弟子质疑他:一朵花,在不入人心的时候一样开得娇艳美丽,怎么在心的外面就没有了呢?阳明先生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思是说心外无物并不是说事物不入心就真的不存在,而是说不入心的事物就只是冥冥中的存在,没被心所照见,它就根本不是花或其他任何东西。</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所谓人心,其实就是外界的人和事在我们内在意识中的感知和理解。人意识的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心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走到哪里都是光明,有些人走到哪里都觉得人心险恶,因为一切都是心上的事,心不动则万物不动。</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知道,人意识中的宇宙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世界既是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最终途径。我们现实世界里所有的人生遭遇、所有遇到的人和事、人生命运,不管是好是坏,都是自然力通过我们的内心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人生的所有重点就是经营自己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听说慧能大师就是听到有人念这八个字而豁然开悟的)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了解这里的“住”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心对外在的“相”过多的驻住、停留,(相就是外在所有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也就是我们人对很多东西贪恋、痴迷、放不下的最终根源。而生其心的“心”其实是指我们的初心和本心。</p><p class="ql-block"> 要“无所住”就要“生其心”,当然,要生其心,就要观其初心和识其本心。</p><p class="ql-block"> 以人的情绪为例,人的情绪产生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有一个三段式,既事件—认知—情绪。由于一般情况下这个三段式是快速链接、自动导航模式,所以遇到事件,人的情绪往往就会很快上来。但是,如果你能不断通过“观自在”的修心锻炼,渐渐建立起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有人称之为上帝视角),就好比小时候你蹲在地上看蚂蚁,这个蚂蚁就是你现在的所有念头、情绪和意识,那么,你的所有起心动念就会被随时观察、觉察。一旦发现上来的负面情绪,就会立刻警惕和知觉,并很快中断三段式的链接和导航,返回并检查自己的认知(所有的负面情绪一定跟错误的认知有关),只要认识并纠正错误的认知,很快你的负面情绪就会消失,所以,无所住和生其心,久而久之,你的内在精神就能获得最大的超脱和自由。</p> <p class="ql-block"> 人心即宇宙,你的内心世界其实本自具足,包括智慧、财富、幸福、健康和能力,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向外求索抓取,唯一的要做的就是思考,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保持心中的宁静,不被世间的人情事变、喜怒哀乐、视听言动、富贵贫贱、患难生死乱了心智。所以,经常训练自己心不着相,如如不动,就一定能够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运用其妙而存乎一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