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人生态度决定人生境界。崔铣的“六然训”对于今人养成通透达观的人生态度,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超然、蔼然、斩然、澄然、淡然、泰然”,读起来虽只有十二字,但正所谓大道若简,知易行难,知与行本就是两端,如只了了读后不在生活处事待人中践行,再精的道理也只是空谈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修身养性贵在“六然”</b></p><p class="ql-block"> ——且向崔铣学习冶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代学者崔铣在《听松堂语镜》一书中,提出了著名“六然训”,即“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对我们修身养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自处超然,是心境。自处超然者,意谓自处之时超然物外,清净自守。嘉靖十四年(1535年),崔铣赋闲安阳家中,当地官府新近清理出负郭官田(靠近城郭的官田)三百亩,打算将其所征赋税赠予这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崔铣去信坚辞不受,他在信中说:“先人所遗屋不华,可以容膝;田不饶,可以糊口……仆自费一饭一蔬、一褐一葛,所玩古《易》《论语》。亭下修竹十个。又爱古人始生,非祭不宰鸡鸭。此外皆长物。自知福薄分足,敢固以辞。”崔铣甘愿自食其力,清贫度日,不为财利所动,不为物欲所诱,足以体现其自处超然的品格。我应当象他那样,一人独处时,有“宁静而致远”的心态,存“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意境。扫事境之尘扰,忘心境之芥蒂。在闲寂之时,要耐得寂寞,排遣孤独,心平气和地干自己想干的事,不浮躁,不敷衍,把时光打发得充实有趣,不让空虚无聊占据心田。自处超然,重在于超,要超凡脱俗,超然达观。一个人独处时要超脱豁达,不计较名利,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如此,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要超越世俗,不与世俗抗争,不因人言而畏,真情所至,感恩为怀。 自处超然更要超越自我,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看待自己,评价自己,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超越自我。</p><p class="ql-block"> 处人蔼然,是气量。处人蔼然者,意谓与人相处和蔼可亲,善良温厚。崔铣在南京吏部任职时,结识了一位叫梅纯的朋友。嘉靖初年,崔铣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时,梅纯已经去世。由于家贫,梅纯的儿子无以奉养祖母,只好卖书为生。崔铣得知后拿出自己俸金的一部分接济梅家。梅纯的母亲去世后,崔铣又为之备棺治殓。处人以谦,乐于助人,这就是崔铣留给我们的长者形象,也是对处人蔼然的恰当诠释。对人和蔼可亲,诚恳、谦和、宽容,使人有亲近之感。既听正言,亦纳逆语。而与人相处则需诚恳平和,使人有亲近感。宽容为怀,气量如海,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菜根谭》中有言:“忠恕待人,养德远害。”而对此作者洪英明提出了三点蔼然待人之道: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p><p class="ql-block"> 有事斩然,是智慧。有事斩然者,意谓有事之际斩钉截铁,果断坚决。遇到事情时,固然应该深思熟虑,但也不能优柔寡断。如果不能三思而后行,而是轻举妄动,草率行事,必然会把事情办砸;但如果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最终也会因贻误时机而导致失败。正德年间,王廷相因言事被诬,投入牢狱,权势显赫的宦官刘瑾向来厌恶王廷相、崔铣等人,但崔铣不畏刘瑾的威势,亲自到狱中探视了王廷相,并设法进行营救,最终王廷相得释出狱。嘉靖十八年(1539年),崔铣为王廷相所作的《雅述》写序,文中称赞他“摧枉犯难”,即为了纠正错误而甘愿冒生命的危险。其实,这四个字用在崔铣营救王廷相一事上,不是也很合适吗?有事斩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应善于抓机遇,当断则断,不拖泥带水,敢于一锤定音。当事物繁杂,心烦意乱之时,不能自乱阵脚,既要深思熟虑,又不可优柔寡断,既要有条不紊,又不能过于瞻前顾后,应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无事澄然,是洒脱。无事澄然者,意谓无事之时澄清宁静,心如止水。嘉靖三年(1524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崔铣家居无事的时期。崔铣每日或读书,或讲学授徒,作于这一时期的《示书院诸生》云:“洹上修书屋,渠南设讲堂。坛花迎日媚,阶竹拂云长。”由此可见其怡然自得之情。他还在乡间种地,写诗道:“妻治东菑饷,朋传下里吟。”妻子送饭到田间,亲友传唱着乡间小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图景。“澄”形容的是水静而清,也寓意最为洒脱之人的内心应如一汪清泉,澄澈而无大波澜。古语有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至绿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骸。”无事之时,心澄体静,才能恬然自得。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多走向大自然,登临高山,去感觉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放眼大海,去感受一番烟波浩渺的广阔,漫步郊外,去寻找一下“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抬头望月,去享受一片月色朦胧雁南飞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得意淡然,是成熟。得意淡然者,意谓得意之时恬淡冲和,不慕荣利。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蛰伏乡中十六年的崔铣终于迎来了仕途上的转机,他先是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拔擢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官阶为正三品。然而,崔铣对做官看得很淡,他自述自己喜欢读书著述的生活,“仕情泊然”,但既然职责在身,就必须全力以赴。赴任之前,他去拜祭了父母的坟墓,表示自己将做一番“益于时尚”的事业,并发誓说要是自己丧失清白、阿谀逢迎、妨害贤良,就是咎由自取、无颜再见父母。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志得意满时,万不可骄傲狂妄,得意忘形。对于取得的成绩,别人吹捧时,不能忘乎所以,要淡然置处,万不可有“子系中山狼,得意便猖狂”的蠢行。于世人而言,在志得意满之时更应崇尚清淡,既不能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也不可骄奢浮躁,玩物丧志,要心谦身平,脚踏实地,依然故我,追求不息。需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需要有“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的通透洒脱。</p><p class="ql-block"> 失意泰然,是胸襟。失意泰然者,意谓失意之时泰然自若,处变不惊。嘉靖三年(1524年),崔铣被罢职归里,但他没有因此而怀忧丧志、一蹶不振,而是将精力投入到读书教徒中。他在《读易余言》中曾说:“变忽起前而亡移心,处难者如是,则无难矣。”变故突然出现在面前而不动摇心志,倘若处在危难中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了,这也是崔铣面对危难的写照。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写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周文王被商纣王关起来后,能在牢里作《周易》一书;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个小国之间遭到围困,但他在这种环境下,依然写出了《春秋》一书。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失意逆境之中,万不可自暴自弃,甘愿沉沦,而要心境通明,无得失之烦心,有自乐之恬愉,泰然置之,笑对现实,积蓄能量,把握时机,保持心境平和,不因一件失意之事,就觉得天塌地陷,要做到无得失之烦心,有自乐之恬愉,泰然面对挫折。</p><p class="ql-block"> 人生态度决定人生境界。崔铣的“六然训”对于今人养成通透达观的人生态度,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超然、蔼然、斩然、澄然、淡然、泰然”,读起来虽只有十二字,但正所谓大道若简,知易行难,知与行本就是两端,如只了了读后不在生活处事待人中践行,再精的道理也只是空谈一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