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光影本相》传统黑白银盐摄影作品邀请展之前

沙军

<p class="ql-block">深圳、东莞有一群执着的大画幅摄影玩家,他们多年坚持轮流在两地定期举办传统黑白银盐摄影作品展。今年的展览在深圳举办,明天是展览开幕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往年展览不同的是,今年的展览邀请了国内部分大画幅摄影家参展,主办方要求送展作品是在一个主题下的系列作品。同时还印制一本参展摄影家作品集,我有幸也在被邀请之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参展的四幅景观摄影作品总题目是《虚构的真实》,每张作品分别还有小题目,意在表达我拍摄每张照片时的构思。送展的四张作品分别采用多重曝光、中途变焦点和暗房两底叠放方法,在还原景观真实性的同时又加进虚构的因素。以表达我在拍摄过程中对景观摄影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从绒布寺远眺珠峰》</p><p class="ql-block">绒布寺到珠峰脚下是二十公里的一马平川,从这里看珠峰,前面不可能是群山迭嶂。拍这张照片是利用红滤色片过滤蓝紫光的特性,进行多次曝光,让天空部分始终处于暴光不足状态,以减少每次曝光对山峰的影响。控制曝光压缩影调,采用多重曝光手法把珠峰周围的群山迭加在一起,完成对珠峰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神山》</p><p class="ql-block">用曝光控制压缩影调的方法,使景物暗部在底片上形成透明区域,再与另一张用同样方法拍得的底片相叠,完成对四川稻城神山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桦林印象》</p><p class="ql-block">使用红滤色镜按白色桦树杆亮度曝光让蓝天曝光不足,天空部分在底片上留下几乎透明的区域,再与另一张景别不同的底片相叠,形成一个既冲突又统一的景观构图。</p> <p class="ql-block">《风动》</p><p class="ql-block">加拿大北部靠近北极圈高纬度地区的杨树林,小树在风中来回摇晃,与大树形成动与静的区别。为表现这样的场景,考虑到相机架在林中虚浮的腐叶层上不适宜在风中长时间曝光。于是在无风的时候,用中途改变焦点的方法模拟想象中的拍摄效果。</p> <p class="ql-block">画册《光影本相》收录我的两组照片《现代垃圾》和《工人影剧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粤北大山里兵工厂的工人影剧院。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备年代,这里曾经上演过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戏,这里曾经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乐园。时代变迁改变了这里的面貌,但是理想主义者们的精神和业绩将写进祖国发展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胶片的感光特性和银盐颗粒在显影剂中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影调控制提供了空间。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把三区的密度和九区的密度同时表现出来(亚当斯分区曝光法),也可以把不想要的暗部层次人为隐去。</p><p class="ql-block">这张底片的下半部分是透明的,这是由于控制了山体暗部的曝光量和控制显影时间的结果。为暗房的两底叠放提供了可能。</p> <p class="ql-block">红滤色镜阻挡了蓝紫光,使底片上部蓝天部分比较透明。</p> <p class="ql-block">两张底片叠加到一起上下景物互不干扰。本篇第一张照片也是这两张底片叠加的效果,只是错位不同。</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底片各自的明暗部分可以互不干扰地叠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叠加到一起后形成了新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也是两张底片叠放的,白云是同一时间用两支不同焦段的广角镜头拍的。</p> <p class="ql-block">《洞中天地》</p><p class="ql-block">大画幅相机的魅力在于,它能任意地改变镜头的像场平面与胶片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而每一个位置关系都对应着一个拍摄效果。</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把大画幅相机后组旋转180度,利用洞中地面暗位作两次曝光拍摄而成。关键是要找好拼接位置,两次曝光的结合部分既不能重叠也不能拉得太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