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回味 80年代,美篇昵称:晨风微澜,美 篇 号:11741758

晨风微澜

<p class="ql-block">  说起八十年代,我想经历过的人都会十分留恋,因为那时改革开放曙光初现,社会经济体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而我的生活也在这个滚滚洪流的时代大背景下,经历了诸多变迁和更迭,至今回想起来,那一幕幕仍如此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的八十年代是从那次搬家开始的,1980年2月,父亲终于脱下了穿了30年的军装,作为随军家属的妈妈、姐姐和我也随父亲复员,从宁波的部队大院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上海,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这次举家搬迁,还是与以往回沪探亲一样,乘坐的是往返于沪甬之间的工农兵号客轮,在我们孩子眼里,那大轮船真够大的,每次上船后,总喜欢让父母带我在船上到处溜溜,在小卖部买点零食,到各仓里看看热闹,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清晨在甲板上观看海上日出,据说2000年左右客轮已经停航,这些乘船经历只能留在记忆里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客轮靠上上海十六铺码头,我们的新生活就算是展开了,真的是“新生活”,因为有太多的新奇玩意让我始料不及,这里有惊喜也有诸多的不适应,先说生活上,在部队我们住着宽敞的住房,用着配给制的家具,而回到上海,我们只能落户在爷爷奶奶本就不大的住房内:石库门的前客堂和狭窄陡峭的木楼梯中间移门内的小阁楼,住房实在太小,白天六个人的所有活动都挤在二十几平方的客堂间,晚上一家四口就圈在站不直腰的阁楼里,说实话,真的住不惯啊!但这还不算什么,最难的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方便”问题,上海的老房子是没有厕所的,大小便都是在房间角落帘子后的马桶解决的,每天早晨都会被弄堂里马桶刷、贝壳与马桶的摩擦撞击声吵醒,要知道,老上海待字闺中的女儿出嫁,嫁妆中必有此物,还美其名曰“子孙桶”!可长期的部队生活,我们哪里见过这玩意呀!当然也就用不惯这个“宝桶”了,无奈每每需要解决问题,只能急急奔向外面的公共厕所!面对这些生活的不便,我们真是无法适应!为此,若干年后,从父亲口中我们得知,妈妈那时经常委屈的偷偷落泪!</p> <p class="ql-block">  房子虽小,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二个姑姑一个叔叔都带着孩子到家团聚,满满登登二十多人,吃饭时大人一桌,小孩儿一桌,其乐融融!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因为住房太小,又是三代同堂,洗澡也成了大问题,家里没有厕所,那就更别提浴室了,男人夏天倒还能在天井水斗边洗个冷水澡,女人可就麻烦了,需要所有人集中到弄堂乘凉时,一个个在屋内快速完成!</p> <p class="ql-block">  冬天洗澡就是一周光顾一次公共浴室了,上海人叫“孵混堂”,那时到浴室洗澡,需要先在门口的小窗口购买筹码,一般是一小块长条木牌,上面用火烫出浴室名称、男宾、女宾等字样,浴资好像是1角钱的样子,买好筹牌掀开厚厚的棉帘子,就进入了更衣区,一排排铺着红白相间浴巾的躺椅见缝插针的排列着,我们将衣物全部脱下,服务员手持一根特长的丫杈头,熟练的把衣服一件一件套在丫杈头上,朝离地5、6米高的挂钩上杈,再多的衣物总能一次性成功挂上,万无一失,在当时这也是让我感到新鲜好玩的绝技;挂好衣物,进入洗浴区,水雾中靠里是一个3、40平方的大池子,池子的1/4是烫水池,专供人烫脚用的,水温很高,有脚癣者都在那里烫脚丫,烫得哼哼呀呀的,另外3/4就是泡浴的池子,无论是早晨的清汤还是傍晚的浑汤,泡在池里的人们都十分的享受和心满意足;泡好出池,来到靠外一点的清洗区,这里有若干瓷面盆或淋蓬头,往往盆少人多,一个盆后面三、四个人排队是常有的事,经过搓洗就可出浴了;再次回到更衣区,服务员已递上热腾腾的毛巾,那热毛巾擦在身上真是通体舒坦,擦的浑身红彤彤的!擦干身体若是在躺椅上休息,热毛巾也会不时飞来,服务员练就的飞毛巾的手法纯熟而漂亮,毛巾随着服务员手中轻抖,腾空而起,在空中轻盈展开,准确地落到浴客伸手能及的地方,接过毛巾,擦去脸上身上因刚触高温还未及降温而渗出的汗水,真是悠闲惬意,如果浴客太多,服务员飞毛巾的频次就会特别频繁,这是在委婉的提醒你可以穿衣走人了,但绝不会出口催促,穿衣过程中也有热毛巾飞来,这是服务员对你的理解和配合表示感谢的!现在浴室里早已换成了独立带锁的更衣箱,再也没有了衣物高悬和漫天飞舞热毛巾的景象了!</p> <p class="ql-block">  再说学习上,在部队子弟学校,小学是没有英语课程的,而上海从三年级就已开始教授英语,办理转学手续时,经过测试,我成了唐山路第二小学四年级的插班生,语文和数学我都没什么问题,但面对三册未读的英语,我就是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了!为了追赶英语进度,补课成了我的每天必修,我是放了学,老师补,回到家,对门的大学生邻居补,父亲还给我买来了“三洋”四喇叭收录机,母亲利用教育局的工作便利给我录制了英语教科书磁带,我从此开启了漫长的补课生涯,真是苦不堪言!以至于一直对英语存有反感和抵触,至今也没学好这门功课!</p> <p class="ql-block">  生活还在继续,种种的不适应也被时间慢慢化解,更多的则是随之而来的新鲜好玩的人、物、事:来沪初期,我就被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深深吸引,在部队里,看到最多的汽车,除了军用吉普,就是军绿色的大卡车,回到上海,这满大街的汽车千奇百怪,很多车型现在已经绝迹,比如: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巨龙公交车🚌,比如形似乌龟壳的,开起来突突作响的小三轮,尤其是这“乌居括”(上海话:乌龟壳)着实看的我心里痒痒,真想乘坐一次,直到有一天找到一次机会,跟着爸爸坐了一次,终于让我圆了这个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弄堂口原来是19路公交车终点站,我们这些小孩没事就喜欢爬上高高的车站工作亭,这里本是工作人员给电车修理小辫子的,而没人时就成了我们攀爬的宝地,成了我们各显身手的“练武场”!要说淘气我们还真没的说,因为那时真没什么可玩的,所以登高爬低是我们玩耍的主要内容,要不是对警察与生物来的惧怕,我们真有可能爬上街口中央的警察亭子!</p> <p class="ql-block">  至于其他的游乐项目主要还有:小学时的打乒乓,在弄堂里找个洗衣服的水泥台子,或支起一块一米多长的木板,两边各站一人,我们的乒乓生死战就开始了;弄个小皮球,找个人少的死弄堂就可踢上一下午!看小人书,学校里,同学会带来各自的小人书,大家交换着看,家长们单位里也有五六本合订在一起的小人书出借,那时的《三国演义》、《薛刚反唐》都是我们传看的热门,每每看起这些小人书,我们都废寝忘食,忘乎所以!</p> <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中,口袋里有了点零钱,我们就坐上轮渡,到对岸浦东的游泳池游上一场!每次为游泳都要走好几公里,我们却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想想也是够贱,在部队时,放着天然泳池的东钱湖不敢游,偏偏现在要花钱,还要“长途跋涉”,还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到这里来争当什么“浪里白条”!</p> <p class="ql-block">  初中时,又迷上了集邮,那时集的可都是信销票或盖销票,新邮票基本无人问津,所以,要集齐一套邮票,那是要花老鼻子气力了,我常常会盯紧周围能看到的所有人的邮件,每每看到有人收信就会厚着脸皮去问别人要,得了信封剪下邮票,回家泡在水里,再小心地揭下邮票,贴在玻璃上,晾干水分,才能收藏到集邮簿中,有时一套邮票就缺一张时,那简直是抓肝挠肺的难受,因此,邮局门口的邮票交易活动中也就很自然的有了我的身影,放学后,我们几个伙伴就会一头扎进邮市,在人堆里来回穿梭,为了买进需要的邮票,而卖出自己可以割舍或是多余的邮品,我想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交易形式,也为日后从事商业工作打了一个基础吧!</p> <p class="ql-block">  高中时,我们在人民广场边的市宫溜冰场溜旱冰;在当时还是石子路的人名广场学骑自行车!同时,还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兴趣班,我们去人民公园采风,回来自己调配显影液,自己冲印照片,也算是忙的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那时物资供应紧缺,购物都要凭票,买肉要肉片,买布要布票,买米买面要粮票,每次领回厚厚的一跌票证,家里都要仔细珍藏,如果丢了,那可就会影响一家人的生计,记得那时我经常帮爷爷去买香烟,一张拇指大小的小票可换回一条“大前门”,爷爷总会让我再买一个三角包的花生米,作为奖励!这三角包也让我记忆深刻,弄堂里的烟纸店里,三角包包好的瓜子、椒盐花生、鱼皮花生、各种蜜饯,真是应有尽有,总让人垂涎三尺!</p> <p class="ql-block">  记得很清楚,那时上海买水果时,没有现在的塑料袋,也不用纸袋,而是用一个带盖子的小竹篓,服务员用线绳把竹篓捆扎的十分牢固,提着一篓水果走在街上,很是神气!而买熟食,则是用一张油纸把熟食包在其中,形成一个四方纸包,当看到这样的纸包到家,就知道家有好事要打牙祭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1981年,家里购置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这可乐坏了我们,也让邻居们羡慕不已,吃过晚饭全家人围坐一堂观看电视,又成了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我清楚的记得那时看过的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大西洋底来的人》《姿三四郎》《霍元甲》《上海滩》等等,我们被剧情深深吸引,第二天又有了新的谈资!因为印象过于深刻,这些剧中的音乐或主题曲,至今我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这时街上开始流行喇叭裤、蛤蟆镜,但刚开始时,这些新事物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往往这身打扮的人会被称作小流氓小拉塞(上海话:指作风不正的女青年),而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可没过多久,这些就成了时髦之举,成了年轻人追逐的潮流,南方的各种时髦衣物、装饰品纷纷进入寻常人家,大众的审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80年代中上期,上海华亭路服装市场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鹫的购物天堂!</p> <p class="ql-block">  此时僵化禁锢的思想逐渐松动,流行音乐开始大放异彩,春节联欢晚会上港台明星陆续登场,张明敏带着《我的中国心》来了,费翔带着《冬天里的一把火》来了……,,我们也认识了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大陆歌手也是人才辈出,好歌不断!大众的的追星热情空前膨胀,记得84年我在中百八店实习,满大街都在播放张行的《迟到》《一条路》,这是一个神仙打架的年代,我们看到听到太多太多的好剧好歌,让人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还是幸运的,即体验了相对困难时期的生活,却没吃过太大的苦,而在我们最需要物质和精神食粮的时候,这些又都纷至沓来,让我们尽情享受!</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浪潮让中国经济腾飞,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虽不富有,但简单纯粹,充满着真诚和热情,邻里之间守望相助,人们也更珍惜家庭和亲情!这是一个回不去的年代,是一个让我们念念不忘的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