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另类”随笔,又读《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

冷世平

<p class="ql-block">  最近报道说河南有一位未婚女青年教师,因无力承受与教学无关的负担而留言自尽的事件。社会哗然,互联网上也掀起了小阵心理学购书热潮。不自觉也便跟风读心理学专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编著杨铮传,常德澧县人,著名心理学专家。德业双馨,令人敬仰,故谓先生。先生著书颇丰,在诸多著作中,我对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儿童教育心理学问答》及二00二年出版的《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两部书独有情钟,爱不释手。并非是因为先生著作曾获曾宪梓教育奖,更非是因为中宣部推荐、大众网评、农民朋友最喜爱的一百本好书的原因,而是个人阅读习惯所致,开卷得益,学而致用。喜《儿童教育心理学问答》是因为将为人父,得充电备课,免得落下“养不教、父之过”的口实,喜《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是因已然是姥爷,得学会隔代沟通,掌握一些陪伴式成长教育的内涵和技巧,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一书,全书坚持“留守儿童不能遗忘、不能被问题化、不能被标签化”的教育理念,着力阐述了消除儿童心理阴影的办法并逻列实证,旗帜鲜明地发出“留守儿童不另类”的时代最强音。</p><p class="ql-block"> 书,是一部经典的务实工具书。书中重点关注的是留守儿童,或农村或城镇;受众可以是专业人士、可以是学校社会、可以是老师家长,或年轻或年长;要求受众做到早期介入、预防为主;方法就是陪伴,用真心用真情陪伴,分享式陪伴。让爱流动,让爱传递。书又极象一部医用宝典,既有中医的“望、闻、切、诊”技术手段,又有药到病除的伍剂配方和灵丹妙药,还加后期的跟进服务。书中丝毫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也谈不上装腔作势的故弄玄虚,只有通俗易懂的朴素文字,重现当时的实践场景,还原史实,令人信服,教会受众拿到解锁密钥。情真意切,让爱流动,留守儿童就是不另类。</p><p class="ql-block"> 书,是一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书。先生二00五年退休后,凭着精湛的职业素养和自觉的忧患使命担当,退而不休,确保在有生之年做更多更实在的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事情。携手团队及志愿者,情系一线,扎根基层,蹲守“励志家园”,下农村进社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流动工作坊和主题讲座。以智者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探索,实证研究。少年强则中国强,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未来,决不让他们另类,他们根本不另类。</p><p class="ql-block"> 而他们呢?湖北某大学教授、博导公然发文,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是迫不得已,强征慰安妇是自愿行为,南京惨案没有杀戮我三十万同胞!也有中科学院个别院士称,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鼓吹与孟山都公司合作推扩种植转基因作物。如此等等,混淆视听,乱我心智,无限挑战国人底线。试问,也是专家学者,尔等不干人事也罢,如何偏要另类呢?</p><p class="ql-block"> 书,是一部富具正义良知的醒世书。先生这退休后的十多年,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终成此书。十年磨剑始出鞘。该书出版的真正意义,或恐就是要告诉全社会当积极行动,踊跃参与,为祖国后继有人,学会本领,培养接班人。不让留守儿童另类,我们的后代不能另类。</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皮带哥”许家印老板,掌控着“恒大帝国”,处处招摇撞骗,坑害社会,也就在这十多年,净亏损2.45万亿人民币,天文数字亏损额差不多相当西部某省全年度财政预算收入总和,致使一百多万户贷款购房业主无家可归。更可恨的是,还恶意转移财产,在美国申请公司破产保护。试问“皮带哥”,你的正义良知呢,你骄奢淫逸也罢,为何也偏要异类呢。</p><p class="ql-block"> 读罢先生著作,温故知新。让爱流动,愿随君行。留守儿童不会被另类,我们也决不会另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