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 研无止境——静安区“美”语文基地活动

Mary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6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再次在上海市民办新和中学举行教学研讨活动。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陈美老师与基地学员新和中学李雅蓉老师,同课异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p> <p class="ql-block">  上海市“美”语文劳模工作室成员、静安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学员、新和中学语文教研组,以及来自奉贤、金山、闵行、崇明的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基地特邀江苏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刘恩樵老师指导。</p><p class="ql-block"> 《背影》是一篇现代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者朱自清用简洁而深刻的文字呈现了一篇情感深沉、艺术成就高,影响广泛的经典之作。如何让八年级的学生共情,感受经典的魅力,两位老师都以学生问题为起点,层层推进;深入研读父亲攀爬月台买橘的“背影”;借助丰厚的助读资料,从更广的视角体悟“背影”中蕴含的爱之深沉与生之艰难。</p> <p class="ql-block">  李雅蓉老师梳理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读“父”和读“子”两个角度来解读“背影”,把握父亲的形象。李老师引导学生品读父亲四处“背影”、五处语言和三处“嘱” ,读出了“背影”身后竭尽全力的父爱以及困境中依然坚强的父亲形象;比较买橘前后儿子的反应,品味儿子的四处“流泪”,读出作者的愧疚和自责。最后通过时间线补充十几年间父子关系的变化和作者为生活所迫的材料,理解“背影“成为儿子情感转折点的原因,进一步丰满了深沉而真挚的父爱形象。</p> <p class="ql-block"> 陈美老师借助核心问题“这是怎样的背影”,抓住父亲攀爬月台买橘的“背影“,引导学生“三读”背影。初读“背影”,读出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入微”;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身处困境的“惨淡颓唐”;三读“背影”,读出了儿子渐悟人事后的“理解忏悔”。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带学生走进“背影”文字背后的世界,感受到背影深处带给我们灵魂的触动。</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注意知识的勾连,比较文学作品中“慈母”和“严父”的形象,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运用动宾短语梳理父亲为“我”做的琐事,通过仿写引导关注父亲所处的困境,借助对联进一步理解文章主旨;最后“感伤意识”的渗透,让学生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  课后,新和中学科研主任范晓伟老师主持了此次探讨。李雅蓉老师陈述了自己的构思设计,也表示对陈美老师孜孜以求态度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  新和中学八年级备课组长曹丽娜老师表示两节课都让她受益匪浅,李老师的设计从文字上着力,在细节上突破,于情感处落脚;陈老师的课堂聚焦“背影”,一咏三叹,巧搭支架,循序渐进。九年级备课组长张秀丽老师认为听陈老师的课让人耳目一新,给人美的享受,并称赞李老师传承了导师的精神,上出自己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来自江苏的专家刘恩樵老师对两节同课异构的《背影》给予充分肯定,特别称赞陈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如,勉励大家珍惜学习的机会。刘老师也给语文教学一定的建议,他表示,教师对文本要有充分的理解,要透过文字触摸背后的内容和情感。教师通过每节课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思维的训练,文化的积累,逐步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探讨都是一次温暖的修行,是智慧的流淌,是思维的碰撞。今后学员们将继续在导师的示范引领下,且行且思,且教且研,在课堂中磨炼,在研讨中成长,就像导师陈美老师所说“爱上语文,每天都是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范晓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姚文君</p><p class="ql-block"><br></p>

背影

老师

学生

父亲

读出

陈美

静安区

语文

陈老师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