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耳朵” 远离卒中——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房颤综合管理新思路

Michelle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8日,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孙巨笔主任、荆海莉主任,在院领导支持下,带领心律失常团队成功开展了本院首台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利用左心耳封堵技术,为房颤患者解除了心源性卒中的健康隐患,撑起了一把远离卒中的“保护伞”。</p> <p class="ql-block">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位69岁的老年男性,患有持续性房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陈旧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脂肪肝 肝囊肿 肺气肿。既往对于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需口服两种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三联抗栓治疗方案,存在较高出血风险。荆海莉主任认真分析了患者情况,患者心房基质尚可,应行射频消融恢复窦率,减缓心脏重构。同时,患者卒中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3分,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4分,即患者卒中和出血风险都高,三联抗栓治疗方案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故而制定了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方案。左心耳封堵可替代抗凝药有效预防房颤卒中的发生,术后3个月左右封堵器内皮化即可停用抗凝药。3个月后患者只需抗血小板治疗,大大降低了出血风险。一站式的手术方案,一次手术就将房颤和有关脑卒中的问题都解决了,为患者减少了多次手术的痛苦,大大节省了手术费用及后续治疗费用。</p> <p class="ql-block">手术流程介绍:</p> <p class="ql-block">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5-1.5%,在高血压病、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等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7倍。中国目前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房颤发作时,心脏跳得又快又乱。正常人心跳是“咚哒、咚哒、咚哒”,房颤患者的心跳则是“咚哒咚咚哒,咚咚哒咚哒,咚咚咚哒”,很不规则,容易产生左房血栓。血栓一旦脱落会导致脑动脉、内脏动脉栓塞,有高致残性、高死亡率和高复发性的特点,后果十分严重。房颤还会影响正常的心脏功能,加重心衰、心肌缺血等疾病。</p> <p class="ql-block">通过微创技术,在大腿根部的静脉进行穿刺,将圆珠笔芯般大小的导管送到房颤的病灶处进行射频消融,摧毁房颤的促发和维持机制,这是临床已成熟开展的控制房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栓塞风险高的患者,术后仍需长期抗凝治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和诱发心力衰竭,房颤时,杂乱无章的心脏电活动代替正常心律下规则的心脏电活动,导致不稳定的快心律,可伴随心悸、气促等症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这种不正常的心律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房颤患者随访研究显示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死亡率达30%,5年内三分之一患者复发。因此心房颤动的目标主要是预防脑卒中。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比普通人高五倍,而在非瓣膜性房颤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以往治疗的重点是恢复窦性心律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应用药物抗凝治疗。目前国内应用的抗凝血药物主要是华法林,由于安全范围窄,需要反复监测凝血指标,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微创疗法的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全球预防心房颤动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己有多个国际临床研究证明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左心耳封堵可以使(1)中风/栓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40%,(2)心血管死亡率降低60%,(3)全因死亡率降低34%。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亦将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卒中高危和有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禁忌证的患者的治疗选择。</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几乎百分之百的血栓产生于左心耳内。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趋势,整个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只需在大腿根部穿刺,将封堵器送到左心耳进行释放。手术伤口只有几毫米,但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p> <p class="ql-block">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通过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对房颤的综合治疗,已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为阳泉地区广大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