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板桥道情文化园

光影一得

<p class="ql-block">道情起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其文体为诗赞体。后来逐渐吸收词调、曲牌元素,演变为民间布道的演唱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曲艺的重要类别,道情是一种长于叙事和抒情的说唱艺术,其音乐多源自民间小曲。表演上以唱为主、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多种形式。记得小时候,每年庙会上都有"说书"表演,总能吸引大批观众,场面十分热闹。如今才明白,那正是道情的表演形式之一。</p><p class="ql-block">郑板桥创作的《道情》十首,曾使这一曲艺形式在南方特别是江苏淮扬地区风靡一时。作品采用当地流行的两种"淮扬小调",以"宫"调式为主,在民间广受欢迎。板桥先生慧眼识珠,自1725年开始创作道情,历经十四年打磨,直至1743年他五十一岁时才由好友司徒文膏刻印付梓,定名为《小唱》。可以说,郑板桥是首位将《道情》还原其民间艺术本真的文人。</p><p class="ql-block">为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当地政府在郑板桥曾生活的枝上村原址修建了板桥道情文化园。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此地,通过与影友们的交流,才逐渐了解这个充满文化魅力及浪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板桥道情文化园</p><p class="ql-block">是一处浸润着诗情画意与文人风骨的静谧之地,它坐落在瘦西湖畔,长春桥边,与宋夹城遥遥相望,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诉说着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洒脱人生与浪漫情怀。</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创作的《道情十首》,以超脱散漫的情怀,描写了社会底层人物清贫但自由自在的生活。脍炙人口,流传至今。《道情十首》中的渔翁、樵夫、道人、头陀、书生,乞儿等人物自得其乐的形象,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板桥,清代著名画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span>做官前后,均居扬州,邂逅饶五娘后,就居住在技上村。这里的风土人情世故,民间底层人的智慧生活,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他的创作热情。这十首《道情》,自清代至民国二百年间流传不衰,甚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学堂里,孩童也会吟唱。它节奏铿锵,音调悦耳,文词出入雅俗之间,唱起来余韵悠然,真有一唱三叹之感。</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邂逅饶五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二月的一天早晨,这天郑板桥心情非常舒畅,他来到了扬州郊区的枝上村一带去踏青。大约正值下午时分,郑板桥顿觉有点口渴。来到一家农户门口讨一口热水喝。这个时候一个老妇人很热情的迎了出来,把郑板桥让进了院内的一个茅草亭中,郑板桥发现这个毛停正中间的墙上,竟然张挂着那自己写的诗。老妇人与板桥交流中得知,这位就是鼎鼎大名的郑板桥,就呼叫饶五娘相见。这个饶五娘自幼就读书认字,特别喜欢郑板桥的诗词,可以说他就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没想到心中的偶像居然是不请自来。于是,大喜过望,希望郑板桥能给自己写下《道情十首》,这一年饶五娘刚刚是十七岁,而郑板桥已经五十多岁了。</p> <p class="ql-block">板桥看着这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也是心花怒放,他笔走龙蛇,很快写完了《道情十首》。然后还意犹未尽,紧接着他又给这个饶五娘填了一首《西江月》。这首词写得缠绵悱恻,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意思了。</p><p class="ql-block">“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郑板桥《西江月.板桥偶记》</p><p class="ql-block">在这首词中,郑板桥充满了对这个饶五娘的爱慕,老妇人母女当然也是心领神会。所以这个老妇人就试探着问郑板桥,她说,听说先生您夫人前几年过世了,要是您不嫌弃,就纳五娘为妾吧。郑板桥连忙说:“我一介寒士,不敢妄想。”老妇人又连忙说:“我没有什么奢求,只要给我养老送终就行。”板桥欣然答应进京赶考后完婚。郑板桥进京考上进士后,反而不得重用,就留在京城继续想办法,三年杳无音信。而饶五娘家因穷困潦倒,被逼嫁人,但饶五娘却是誓死不从。就在这个紧急关头,多亏了一个叫程羽宸的商人板桥朋友出手相助。他代郑板桥出了500两纹银,作为聘礼赠给了老妇人,就这样才算保住了这段神秘浪漫传奇的婚姻。</p> <p class="ql-block">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 高歌一曲斜阳晚。 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p> <p class="ql-block">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 茫茫野草秋山外。 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 坟前石马磨刀坏。 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p> <p class="ql-block">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 兔葵燕麦闲斋供。 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 秋星闪烁颓垣缝。 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p> <p class="ql-block">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 千门打鼓沿街市。 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 残杯冷炙饶滋味。 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p> <p class="ql-block">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 棕鞋布袜相厮称。 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 白云红叶归山径。 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可寻?</p> <p class="ql-block">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 许多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 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p> <p class="ql-block">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 未央宫裏王孙惨。 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 孔明枉作那英雄汉; 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p> <p class="ql-block">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 争雄七国相兼并。 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 李唐赵宋慌忙尽。 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p> <p class="ql-block">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 四条弦上多哀怨。 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 虞罗惯打孤飞雁。 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 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 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十首道情,描写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农夫、道人、僧人、书生、乞儿、隐士等人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清苦平淡,但生活简单平实,没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这也是作者历尽曲折后向往自由自在平静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枝上村置名为傍花村,也就是板桥道情文化园所在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成为一座生态湿地文化公园,吸引了众多俊男靓女来这里休闲散步。</p> <p class="ql-block">散步于园中,翠竹掩映,亭台错落,湖光潋滟间,胜似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仅承载着郑板桥的文人风骨,更藏匿着他与饶五娘的诗文定情之韵。让游人在绿柳拂堤、曲径通幽处,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缱绻柔情。</p> <p class="ql-block">板桥道情文化园的湿地风景,是一幅墨色晕染的江南长卷,处处透着郑板桥笔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澹泊意境。</p> <p class="ql-block">晨雾初散时,芦苇荡浮起一层青纱,水汽裹着蒲草的清香漫过木栈道。荇菜在澄碧的水面铺开碎金,惊起的水雉掠过菖蒲丛,翅尖拖出一道银亮的水痕。老柳树虬曲的倒影在涟漪中颤动,恍如板桥先生抖开的宣纸褶皱。</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斜穿过水杉林,将观鸟亭的飞檐投影成宣纸上的焦墨。睡莲叶间游过一簇簇柳条鱼,搅碎了倒映的云影。偶尔有蛙声从菱角叶下传来,应和着远处传来的道情三弦声,惊得白鹭从香蒲丛中振翅而起。</p> <p class="ql-block">夜色渐浓,文化园的灯光温柔亮起,映照着雕塑群中老樵夫、老道人等形象,仿佛在见证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时,残阳为曲桥镀上金边,墨荷在晚风中摇曳如板桥的六分半书。水榭灯笼次第亮起,倒影碎成满池朱砂。最妙是细雨迷蒙时,黛瓦白墙在烟波中时隐时现,恰似那幅"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意境,教人分不清是水墨丹青,还是心中那个人…</p> <p class="ql-block">春日的傍晚,坐在凉亭里,看湖面波光粼粼,听远处丝竹悠悠,仿佛能穿越百年,在手机里仿佛能瞧见郑板桥与饶姑娘的低语浅笑,让整个园子都染上一层温柔的古典浪漫。</p> <p class="ql-block">板桥道情文化园,是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一颗明珠,它既有瘦西湖的灵秀,又有文人墨客的风骨,更藏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无论是漫步竹林小径,还是静坐湖畔凉亭,这里都能让人暂时忘却尘世喧嚣,沉浸在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斯人莫道世间无”的深情之中。若你来扬州,不妨在此小憩片刻,让郑板桥的诗书画韵与道情雅音,为你勾勒出一幅独属于江南的浪漫画卷。</p><p class="ql-block"> 2023.11.20</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