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游记

君子兰

<p class="ql-block">  喜欢在路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那些途径的风景,邂逅的人事,那些铭刻于心的曾经,是一场场惊喜的相逢,也是时光赐予我的最盛大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一直想去长沙,不仅因为它的繁盛烟火,还因为,那里有岳麓书院和爱晚亭,有流淌千年、文脉绵延的诗意和书香。</p><p class="ql-block"> 沿着香樟掩映的步道爬上一道缓坡,终于怀着无限的敬意站在了岳麓山脚下。一场绵雨过后,初冬清阳下的岳麓山,依旧苍翠盎然。买了上山的单程车票,不过十来分钟的时间便来到了山顶。在观光长廊,透过淡淡的薄雾俯瞰整个长沙城。湘江浩荡如烟,宛若一条玉带蜿蜒而去,将长沙城分隔在两岸。杜甫江阁、橘子洲隐隐可见。</p><p class="ql-block"> 位于岳麓山北峰的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77字的古篆文,传说是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该碑其实是宋代诗人何致从南岳衡山拓来的山寨品。碑文奇特,苍古难辨。时光轮回,世事苍茫。那些传说中的人和事,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烟中。岳麓山风轻依旧,唯有这古老沧桑的名刻,在孤寂和淡然中静静伫立,经风沐雨,历尽苦寒,年复一年。</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的麓山寺,坐落于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也是湖南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它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曾六度毁于战火。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组成。殿堂华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尤其是牌楼式山门,正中之上镌刻着“古麓山寺”四个字,两侧刻的就是那对著名的楹联。整个山门历经时光沧桑,依旧华美而不失庄严。跨进这道门,尘世静了,光阴远了,似乎可以听得到袅袅梵音,萦绕于心。</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爱晚亭,位于清风峡之中,为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南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柱四根,由整条方形花岗石加工而成。亭顶重檐四批,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筒瓦。亭内一横匾,上刻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亭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字体刚劲飘逸,系毛泽东而题。爱晚亭三面环山,清代亭台楼阁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远观似凌空欲飞状。牌匾金色与朱色交相辉映,掩映在满目滴翠的枫叶之中,初冬的暖阳下,风骨凛凛,却又诗意盎然,引来游人如织,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了“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绵延。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了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15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1986年湖南大学完成修复岳麓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的岳麓书院已经成为湖南大学的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更是长沙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纪录,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而闻名于世。如文、书、刻石“三绝”之称的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节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清代遗构,历代许多大书法家如米芾等都曾前来瞻仰临摹。</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包括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斋舍、祭祀专祠等则排列在两侧,形成了凹字形结构。不仅有壮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也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p><p class="ql-block">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北宋开宝九年,书院创建之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理学家张栻、朱熹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乃民国初期湖南专工校长步宾程撰,作为校训。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为清康熙帝御赐,原额被毁后,于1983年依迹重建;另一为“道南正脉”,为清乾隆帝御赐,是为原迹。</p><p class="ql-block"> 大门的门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字迹,两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源出经典,道出了岳麓书院英才辈出的历史事实。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两旁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背面有“潇湘槐市”匾,指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荟萃聚集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集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御书楼是书院的藏书楼,三层仿宋代建筑风格,庄重而肃穆。门前两棵金桂郁郁苍苍。书院在创建之初就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为“御书楼”。清代中期,成为中国民间较大型的图书馆。如今作为古籍图书馆供科研人员使用,藏书逾五万册。</p><p class="ql-block"> 走出岳麓书院的大门,在湖南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校园里徜徉。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铜像高高矗立在东方红广场。这里香樟掩映,红墙青瓦,亭台楼阁,藤蔓攀延。古朴与现代在这里交融、新生。擦肩的人群中,有宛若曾经的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人慕名而来,只为游历名山,恣意悠然。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修行,一半诗意,一半烟火。愿在碌碌红尘中,且行且惜,丰盈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