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

胡均浩

<p class="ql-block">第14届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于2023年11月9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p> <p class="ql-block">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为“宇宙电影”,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展览现场呈现来自80余位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其年代横跨二十世纪初至今。</p><p class="ql-block">何为“宇宙电影”?</p><p class="ql-block">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认为,“宇宙塑造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有意为之——对星丛的阐释造就了我们的起源故事、宗教、时间体系、经济、航海工具、农业、科学和社会秩序,还是无意间——潮汐涨落或是太阳耀斑所产生的种种影响。”</p><p class="ql-block">希腊词κόσμος不仅指宇宙,还意味着美与和谐;而汉语中的“宇宙”则意味着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与电影产生强烈的共鸣。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认为,宇宙就是原初的电影,所有过去的事件以可见的“光轨”形式保存其间。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则认为,电影蕴含无限潜力。在本届双年展策展团队看来,电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现代技术,也是一种宇宙现象,具有重新编码我们与宇宙关系的潜力。</p> <p class="ql-block">“宇宙电影”共有来自六大洲41个国家的79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17位/组,新委任和新制作作品23件。策展团队表示,“在一个拥有宇宙哲思及艺术表现深厚历史的国度,来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国的艺术家聚成星群,呼应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这个中国电影诞生的地方。而为这一文化传统贡献一己之力,正是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走进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颗偌大的“星球”从天而降,这是美国艺术家特雷弗·帕格伦的大型装置作品《轨道反射器》。策展团队介绍,艺术家原本是希望把轨道反射器塞在一个小盒子里发射到外天空,因为气压的变化慢慢放大,“星球”表面涂着一种特殊的可以反射太阳光线的粉末,在地球上就会看到外太空有一颗缓慢移动在发光的物体,像是一颗星星。这也是策展团队将它放在序厅的原因,让观众将展览空间想象成一个充满了天体、星系、黑暗和星光,没有固定尺度,没有重力的宇宙。</p> <p class="ql-block">《轨道反射器》三角形变体</p> <p class="ql-block">物殇</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自画像系列</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自画像系列</p> <p class="ql-block">苍绿</p> <p class="ql-block">相拥的骷髅</p> <p class="ql-block">土星环</p> <p class="ql-block">非洲宇宙学家的星盘论述</p> <p class="ql-block">窃藏自己</p> <p class="ql-block">愚民电影院,人民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以太</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标志性的大烟囱内,首个“外星基地”在此建立。艺术家约纳斯·斯塔尔的作品《异星生态》回应了人类不久将会成为星际物种的可能性。他提出了“星际团结”和“异星生态联合”两条口号,强调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人类对于身处其中的生态系统所肩负的责任,并认可地球上、地球内以及地球上空的非人类工作者们所做出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呼吸</p> <p class="ql-block">太阳工作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星球</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沉睡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蘑菇</p> <p class="ql-block">第五族五边形</p> <p class="ql-block">第五族六边形</p> <p class="ql-block">第五族方形</p> <p class="ql-block">第五族三角形</p> <p class="ql-block">景</p> <p class="ql-block">黑人解放星球:春日之星</p> <p class="ql-block">愚人船</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玛丽娜·卡马戈的作品《空间内的距离》</p><p class="ql-block">她通过绘画、装置、雕塑及影像,带来了一场奇妙的灯光秀:光穿过一面带有镂空图样的黄铜立牌,在墙上投射出上海的影子;而观众近看则会发现,尽管铜板上镂刻的是上海的街道地图,影子却呈现出上海湖泊和河流的形态——同是对于城市的再现,它们密切相关,却又不尽相同。这件作品重返了电影本源,让观众反思对于建筑及自然环境的视觉建构。</p> <p class="ql-block">宇宙:英仙座、北冕座、白羊座</p> <p class="ql-block">软地图(空间碎片)</p> <p class="ql-block">未来地理:月球上的沙克尔顿陨石坑</p> <p class="ql-block">未来地理:毕宿星团</p> <p class="ql-block">星诞</p> <p class="ql-block">单宁天空</p> <p class="ql-block">国际空间站</p> <p class="ql-block">细毛家屋场的宇宙主义者</p> <p class="ql-block">展览仿佛一部实验电影,展馆空间被捕捉成帧,编辑成一个序列。而这些“空间-帧”通过两块大型遮光幕布和一系列内置艺术品的几何容器实现。它们被有策略地摆放,从而为观众提供方向线索,帮助他们在这个电影般的宇宙中穿梭。参观双年展全程相当于看一部电影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始创于1996年的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亚洲最富影响力的当代艺术盛事之一。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始终致力于让当代艺术与蓬勃发展的城市语境发生积极对话。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的第一阶段“青策计划2023”将首度走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慎余里和思南公馆中向公众开放,为人们提供一种别样观察城市的视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