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路谈兵法·解三国(21)谋士相重为几何?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有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而与文人相反,在三国的谋士群体里,展现的是谋士惺惺相惜的气象。</p><p class="ql-block">曹操初期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荀攸叔侄前来投奔。前者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获任行军司马,后者获任行军教授。荀彧对曹操说,听说兖州有一贤士,名叫程昱。曹操说,对此人早有所闻,于是派人于乡间寻访,拜为谋士。</p><p class="ql-block">程昱对荀彧说,“某孤陋寡闻,不足当公之荐。公之乡人姓郭,名嘉,字奉孝,乃当今贤士,何不罗而致之?”荀彧猛醒曰:“吾几忘却!”于是建议曹操征聘郭嘉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p><p class="ql-block">郭嘉又推荐刘晔,刘晔又推荐满宠、吕虔。满宠、吕虔共荐毛玠。曹操如获至宝,尽收帐下。</p><p class="ql-block">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徐庶投奔刘备,深得器重。徐庶帮助刘备大败曹仁、李典。曹操从程昱口中得知为刘备出谋划策者是徐庶时,便问程昱:“徐庶之才,比君何如?”程昱说:“十倍于昱。”遂向曹操献计,以徐庶之母作人质,逼徐庶前来投曹。</p><p class="ql-block">不仅仅在曹营,刘备、孙权身边的谋士,也都是唯贤是举,如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鲁肃、诸葛亮各为其主举荐庞统,等等。</p><p class="ql-block">“文友圈”里自古有相轻之陋气,而“谋友圈”里为何有相重之良风呢?</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文人多务“虚”的话,那么,谋士则多务“实”。因为,一个计谋就可以改变局势、决定输赢。特别是处在创业时期的谋士,即为人谋,也为谋生。谋士群体的能力和水平,既关乎“老板”命运,也影响每个人的前途。谋士越多、水平越高,大家受益就越大。</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地篇》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也就是说,即使像吴人与越人这样的仇人,坐在一条船上,遇到风时也会如左右手一样相互救援的。谋士们就是坐在一条船上的摇浆人,一存俱存、一荣俱荣。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谋士队伍越强,“老板”成势与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大家就越有奔头。所以,谋士们都愿意把最优秀的“谋友”拉入自己所处的“谋友圈”。</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p>